陸河人物|記辛亥革命光復陸豐的領導人羅覺庵

2019-06-04     陸河熱線網

2011年10月10日,中華民族將迎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個值得中華民族大書特書的日子即將到來之際,筆者想介紹一位當年放著優越的滿清官員不做,而甘願冒「殺頭滅族」危險參加辛亥革命的陸河革命先賢,他就是羅覺庵。

羅覺庵,字應平,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水唇鎮黃塘牛角壠村人,生於清朝光緒己卯1879年9月18日,卒於1951年,壽七十二歲。他是中國同盟會會員,更是公認的辛亥革命光復陸豐縣(包含現在的陸河縣,下同)的革命黨領導人(參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陸豐革命史》一書首頁)。辛亥革命勝利後,羅覺庵曾先後在國民政府內擔任廣東都督府偵探局局長、廣九鐵路局警察督辦、潮汕剿匪司令、征桂戰爭第五路司令等職。於民國二十五(1936年)年接受當道邀請,襄助兩廣監務局辯理惠州、瓊州、北海各區監務。七七事變後返回陸豐(含陸河)籌備抗戰,任第四區統率委員會副司領官,在沿海淪陷區打擊倭寇。其妻子何少卿(何香凝的妹妹)也是同盟會員,夫婦兩人都參加了辛亥「三•二九」廣州黃花崗起義。據他仍健在的兒子羅靖西介紹,羅覺庵後來曾對兒子們說:「爸爸當年差點就成為黃花崗的第七十三名烈士。」

(位於陸河縣水唇鎮黃塘牛角壠的羅覺庵祖居。)

辛亥革命志士,大多並不是因為家境貧窮,沒有飯吃而起來鬧革命的。例如羅覺庵,其父親羅錦光於清朝同治年間崛起于軍旅,隨清末廣東名將方耀(1834—1891年,廣東普寧洪陽鎮人,官至廣東水師提督。)清剿粵東匪患,官至輕騎都尉。羅覺庵本人有兄弟六人,長兄羅端平,為陸豐縣巨紳;二兄羅冠平,乃陸豐縣庠生,曾任陸豐縣縣長;三兄羅鎮平,務農致富;四兄羅輔平,為稟貢生,歷官陸豐縣、紫金縣縣長,暨粵軍游擊司令;六弟羅鑒平,曾為臨場知事,羅覺庵則排行第五。

可見,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羅覺庵家境還不錯。再加上他本身在廣州高等警察學堂就讀,畢業後就可為官,個人前途光明。因此,如果單從他個人當時的生活條件來說,他並沒必要反清。他之所以甘願冒著被清政府抄家的危險,也要義無反顧地參加辛亥革命,完全是因為信仰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在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而戰。

(羅覺庵祖居內景。)

清朝末年,羅覺庵由廣東省陸豐縣龍山學校(龍山中學)考到惠州豐湖學校,接著又再入廣州高等警察學堂就讀,與陸河羅氏本家侄子羅一球(時肄業兩廣高等方言學堂)、羅一東(時肄業廣州光越師範)同住廣州市流水井張家祠。其後羅覺庵三叔侄由同志介紹,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負責密帶槍械入城。因為有守城的海陸豐同鄉照應,所以羅覺庵他們總是能有驚無險地完成任務。

稍後,他本家侄子羅一東師範畢業後回陸豐縣任督學,並開辦河口小學(今屬陸河縣);而羅覺庵在廣州高等警察學堂畢業後,則由同盟會分派,回陸豐縣領導當地的革命,擔任的職位是碣石鎮警察局長。當時革命黨最希望爭取吸收的目標有三個,分別為:「學生、新軍營、警察」

1910年(庚戍)暑期,羅覺庵回到家鄉陸豐縣(包括現在的陸河縣)。當時,陸豐縣最高學府龍山學校的老師王寶齋剛剛病故,於是該校校長羅少權連同其他老師,均主張聘請羅覺庵兼代。羅覺庵為了達到爭取學生參加革命的目標,欣然答允。

(羅覺庵的父親羅錦光留下的家訓:「立身儉勤孝悌勉戒,處世安守謙讓忍和。」)

接著,他就利用兼代龍山學校老師的身份,在龍山學校暗中物色思想正確,又具有活動能力者授予任務,指示大家分頭展開活動,發動宿校學生在當年中秋夜集合龍山頂賞月,就中吸收人員參加革命。事經月余,進行順利,實現了「賞月會」計劃,參加者達百餘人。在龍山中學中秋「賞月」會上,羅覺庵對在場的師生做了革命動員演講。

除了暢談當時的革命大形勢,鼓勵在場的師生堅定革命信念之外,針對海陸豐民間一些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羅覺庵在演講時還特彆強調說:「此外尚有一點要大家注意的,則是本校(龍山學校)素分「福佬」、「客家」兩派,分裂非常厲害,我們都是學生,都是知識分子,此種壞風氣,最要徹底化除!同時陸豐縣東南一帶,變分紅黑旗壁壘,也應由我們學生設法使之消除。總之,我們要談革命,就應從大處想,遠處看,不獨語言界線不可分,姓氏不可分,即縣界、省界亦不可分,而應以國家民族為同一目標,始可參與革命,始可談到救國救民!」

(嚴家淦、孫科為《羅應平(覺庵)先生紀念集》題字。)

1911年(辛亥)秋間,羅覺庵在廣東陸豐縣策動當地民軍首領陳子和、曾享平、林守平、馬柳庭,及新軍三營哨官鄔品三等,領導陸豐縣的革命黨勢力,合隊圍攻碣石鎮台衙門。激戰數日,鄔品三哨官不幸犧牲,而碣石鎮鎮台李夢說則被逼棄城逃亡。於是,碣石乃至陸豐成為革命黨光復的粵東第一座城池。

現在的人可能比較難以理解,當時率先光復碣石對促進整個廣東革命形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且先來談談當時碣石的特殊地位。今天看來,碣石只不過是廣東省一個不起眼的沿海小鎮,經濟落後,偶有出現在媒體,也大多都是負面新聞。然而,站在明清兩朝的角度,碣石卻是廣東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要衝。

(羅覺庵1942年寫給其子孫的「家訓」。)

汕尾市(海陸豐)地處廣東粵東沿海,從漢唐開始,歷朝均在其沿海設立軍事據點,守衛海疆。不過陸豐碣石真正闖入歷史舞台,則是從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的。據《太祖實錄》記載,1380年(洪武十三年),倭寇侵擾廣東海豐(即現在的整個汕尾市),「殺掠吏民,詔廣東都指揮司率兵計捕之」;1395年(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在今汕尾設置碣石衛及甲子門千戶所,鎮守海疆,剿滅倭寇。從此,碣石衛就成為與天津衛、瀋陽衛、威海衛等齊名的全國三十六大衛城之一。「衛」是一種軍事建置,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地方軍區」。

清初沿襲明制,廣東境內置碣石等15鎮,又設海豐、甲子門等52個千戶所,鎮管轄千戶所。清朝260多年的歷史中,由朝廷派任碣石軍事總鎮的總兵官共有60多名,歷代總兵官均受皇帝陛見「殊榮」。這些總兵官中有陳化成、洪名香、劉永福等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從1395年明洪武率先設立,到1911年隨著清朝滅亡而被廢,碣石衛城的軍事建置存在長達516年。

(羅覺庵遺像。)

從上面所描述的可以看出,碣石當時在粵東乃至廣東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碣石是連接潮汕地區及福建的福彰泉地區與廣東核心的珠三角地區之間的重要節點。一旦光復了碣石,等於阻絕了清政府從潮汕地區及福建的福彰泉地區調兵前往惠州、廣州鎮壓革命的可能,為爭奪廣東辛亥革命的勝利起到了屏障作用。因此,光復碣石這樣一個軍事重鎮,比光復別的地方一個縣或一個市要重要得多。

總的來說,羅覺庵所領導的革命黨人率先光復碣石乃至陸豐,使其成為辛亥革命中粵東第一座光復的城池,對於稍後的惠州府(時海陸豐屬惠州府管轄)光復,以及革命黨最終會師廣東省城廣州,光復整個廣東省,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是廣東辛亥革命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謹以此文,獻給一百年前所有參加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

(圖文/幽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eNcCmwBmyVoG_1ZKb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