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身處「戰場」的武器,是深究細節之處的真摯與浪漫

2020-11-22     首席娛記MAX

原標題:陳凱歌身處「戰場」的武器,是深究細節之處的真摯與浪漫

《演員請就位2》新一期終於播了,娛記君也終於看到了期待已久的陳凱歌導演手寫原創劇本《F小調幻想曲》,也是這一期所有作品裡唯一一部原創劇本。

果然不出娛記君所料,這個劇本、這個運鏡、這個角色塑造、這所有的一切,都太「陳凱歌」了。

在看《演員請就位》前,絕大多數人對陳凱歌的定義就是:國產電影無論是藝術造詣還是導演形式上都是當之無愧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的導演

卻極少有人能深入體會到,陳凱歌作品中更私人化、先鋒感的那一面。

這期《演員請就位2》中的《F小調幻想曲》便將這一面展現了出來,作品裡張海宇飾演的主角是一個看不到前途的導演,幾乎是以諂媚的態度去迎合其他人。王鏘是一個想要演好角色的人氣帥哥演員。

而胡杏兒飾演的角色,是一個奮鬥了大半生為了實現戀愛的願望花錢成為女主角和「小鮮肉」拍戲的製片人。三個角色都背負著各自的夢想,有著不同的追求,卻在三人拍最後一場戲時,因為胡杏兒的角色破產、法院到片場強制執行而被打斷。

這樣的角色設定和情節安排,既離奇又透露著一絲無奈的真實。

熟悉陳凱歌秉性的觀眾都知道,陳凱歌給演員講戲,一般是這幾步:先是為演員深度剖析角色,循循善誘告訴演員出於人設及劇本環境,每一個動作都是有動機的。

陳凱歌告訴張海宇他飾演的導演和人氣小生對話時的態度該是諂媚的,所以在喝啤酒時要回話,不應該放下來再回答,而應該是邊喝邊有些狼狽地說「誰紅誰是哥」。

而第二步,他會代入張海宇的身份,有理有據地告訴他哪兒演弱了,哪兒需要加強。

第三步也是必然不可少的——陳凱歌的親身示範,那信手拈來的神態完全就像個經驗十足的演員。有了理想化的模板在前,演員相對來說也更容易領悟導演想要的是什麼效果。

所以和陳凱歌合作過的演員,無一不是打從心底敬佩和誇讚的。

在給演員講戲上有多用心我們已經看到了,但在鏡頭沒拍攝到的大多數時間,他還要一個個場景檢查,瀏覽道具擺放方式,確認燈光效果,甚至還要為助演示範表演。

最後也確實呈現出了陳凱歌想要的那種「生活感」和「真實感」。絲絲入扣的情節遞進和富有新鮮感的轉折全部圍繞角色的人設而合理推動,最後觀眾發現,那個一開始看仿佛是個只想要和帥哥演員拍吻戲的「花痴」製片人,其實不過是個為了實現未圓的戀愛夢而始終懷有少女心的女人罷了。

這種無需過多渲染便能直擊人心的情感,正是陳凱歌在電影中最擅長的表現手法。

不得不說,也正是這種嚴絲合縫的生活感配以浪漫獨特的劇情,才會讓陳凱歌成為這樣一個對於這個時代而言都極具先鋒感的作者導演。

而陳凱歌無論在哪個時代,其實都是走在前的。

1980年代的陳凱歌,正值熱烈肆意的青年時代,彼時的他和侯孝賢仿佛「荒野大鏢客」組合,在費城街頭咔擦一張留下合影。

那幾年他還拍了當時紅遍大西洋兩岸的超級樂團杜蘭杜蘭樂隊的mv,迷幻的攝影風格和快速切換的鏡頭呈現出先鋒前衛的藝術審美。

1987年上映的《孩子王》,這部早早遠於《霸王別姬》的冷門佳片是陳凱歌早期的美學代表作之一,直至今日依然被評為中國最好的教師電影。這部電影乍一看樸實無華,頂著一頭鳥窩頭的謝園化身知青老杆,到一所極其簡陋的小學擔任老師。

電影里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們,都表達著最真摯的情感。陳凱歌也因此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時間來到90年代,1993年的《霸王別姬》在藝術上的成就無需贅言。五年後,陳凱歌執導了歷史片《荊軻刺秦王》。從文藝片轉向場面恢弘人物繁多的歷史片,這個挑戰並不小。而陳凱歌在這部作品中所展示出的暴力美學更是獨樹一幟,尊重歷史的同時也將自己對藝術人文的創作追求發揮得淋漓盡致。

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這種強烈的人文意識和極致的美學追求始終貫穿著陳凱歌的所有作品。

而在這幕後,是對台詞里每一個字、演員每一個細微表情和說話節奏、每一處場景道具、每一處攝影運鏡的精益求精。

正像陳凱歌自己所說:片場就是戰場,你受命而來,要全身而歸,要做好。

也正是這種對於藝術的極致追求與理想且真摯的浪漫情懷,讓陳凱歌得以在影視的「戰場」上肆意馳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cf-8HUBxV5JH8q_-8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