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柴火燒飯香 現實版「光頭強」將手伸向「金山銀山」

2020-04-01     海曙檢察

正義網寧波4月1日電(記者蔡俊傑 通訊員李偉萍)「當時只是一時貪嘴,沒想到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通過這次教訓,以後我們再也不會去山上盜砍樹木了,這些就是我們補種的樹苗……」近日,浙江省寧海縣檢察院檢察官在犯罪嫌疑人的帶領下深入山區實地察看一起刑事案件補植復綠情況。

  據承辦檢察官介紹,2018年10月,寧海人鍾某回想起年輕的時候用柴火燒出來的飯菜特別香,於是就指使其僱傭的魏某、張某到自家屋後的山上砍些樹木當柴燒。後又叫上黃某一起上山砍樹,分工合作用電鋸共計砍伐闊葉樹39株。經鑑定,被盜伐林木蓄積共計3.0727立方米。案發後,四人自願認罪認罰,主動賠償損失人民幣3900元,自願補植復綠,在砍伐處補種樹苗390餘株。結合案件事實及證據,四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成盜伐林木罪,但鑒於犯罪情節輕微,且有悔罪表現,並已補植復綠修復生態,寧海縣人民檢察院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依法對涉嫌盜伐林木罪的四名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訴決定。

  據了解,該院立足檢察職能,建立「補植復綠」機制,聯合縣法院、縣公安局、縣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等多部門共同出台《關於在辦理破壞環境資源刑事犯罪案件中建立生態修復機制的實施辦法》,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辦理生態刑事案件的同時,要求犯罪嫌疑人對破壞的生態進行補植復綠,並依法酌情從輕處罰。2019年以來,共受理破壞生態環境案件39件73人,其中盜伐、濫伐林木案件5件8人,督促16名犯罪嫌疑人繳納修復資金6.8萬元。

  該院依法對鍾某等四人作出不起訴決定,不僅兼顧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也適用自願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的刑事政策。督促開展補植復綠修復生態環境,既給犯罪嫌疑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又及時使土地恢復原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檢察官認為,打擊犯罪不是辦案的唯一目的,把「補植復綠」作為毀林犯罪從輕處罰的依據之一,通過懲處一個人,達到教育一群人、恢復一片林的目的,實現了預防與打擊犯罪、宣傳與教育、生態修復的有機統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XuVNXEBrZ4kL1Vidz3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