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一直在為孩子不愛讀書犯愁。我這個表哥也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了,初中沒上完就開始北漂,做過服務員,賣過假奢侈品,替人要過債,20多年摸爬滾打,現在自己開公司,做的是風生水起。論資產,那是秒殺我的朋友圈。但這個我朋友圈裡最有錢的人,依然為孩子的讀書問題犯愁。
他說他讀書少,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是常人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他不想讓孩子重複他走過的路。但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拿起書就犯困,他都恨不得學古人給孩子頭懸樑錐刺股了。
表哥說出來很多家長的心聲,無論學歷高低,資產多少,誰都希望孩子是愛讀書的。讀書可以開啟明智,開闊視野,喬治·.馬丁說過,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讀書的好處我就不再贅述了,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閱讀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明確一個問題,閱讀的目的是什麼?讓孩子閱讀是為了什麼,孩子自己閱讀又是為了什麼?知道了閱讀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尋找方法。
在《溝通聖經》中,作者尼基·斯坦頓指出,閱讀有三種目的:
第一種,消遣。閱讀就是為了好看的故事或有趣的文章所帶來的樂趣。
第二種,信息。閱讀是為了獲取信息,這是最常見的理由。比如,為了獲取照顧孩子的知識,我們看育兒類的書籍;為了學會做菜,我們翻閱菜譜;為了填好一個表格,我們閱讀大量的填表須知,這都是為了得到信息而閱讀。
第三種,判斷。通過閱讀,了解別人的想法和意見,最終形成自己的意見和結論。因此以判斷為目的的閱讀,要能夠評估他人提出的論點,並留意成見或偏差的存在,或是作者是否意圖利用情緒化的論點左右你的想法。
這三種方式基本上涵蓋了閱讀的所有目的,現在請各位父母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想讓孩子閱讀,是報著哪種目的呢?
很顯然,判斷對閱讀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應該沒有父母會把判斷作為孩子閱讀的目的。但如果孩子閱讀僅僅是為了消遣,會不會又有點不甘心,讀書還是應該以獲取信息,增長見識為目的吧。說到這裡,孩子不愛讀書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
正是孩子和家長在閱讀目的上的差異,讓孩子不那麼喜歡閱讀。對孩子來說,他關注的更多是趣味性,但家長就有一些貪心了,總想通過閱讀讓孩子有收穫。
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很多書都是以好玩為主,比如《我爸爸》、大衛系列,《抱抱》,這些是孩子喜歡看的。我也買過很多孩子不喜歡看的,就不舉例子了,也不是書的問題,可能孩子就是不喜歡那種畫風。這個階段,我的心態還算是比較正常的,只要孩子喜歡看,我就很開心,我和孩子的閱讀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趣味為主。
但後來,我對閱讀的期望越來越多,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卻在降低。一方面孩子開始看動畫片,對他來說讀書,可能沒有動畫片來的好看,另一方面要從我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我給孩子選書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我希望孩子能通過讀書,讓孩子獲取更多的信息,給孩子選了大量的科普類的書,比如自然科學、火箭、外太空、人體等等,這些書偶爾有一兩本孩子會翻一下,但大多都是在書架里落灰的命。
我還希望通過讀書,傳達給孩子一些理念,比如不要跟陌生人走,學會控制情緒,養成良好的習慣等,這些書的命運跟科普類的書差不多,最多翻一遍就算結束了。
後來,孩子看什麼動畫片,我就給孩子買相關動畫片的書,比如海底小縱隊,小豬佩奇。這些書孩子的興趣稍微大一點,但我卻總覺得,這些書都是沒有營養的,很少主動要求孩這讀這些書。這種彆扭的狀態一直持續的孩子快5歲的時候。
有一天,孩子回家說,「 媽媽,你能給我買一本《100層的房子》嗎?我幼兒園有這本書,我覺得特別好看」。難得孩子主動要求買書,我果斷下單,從收到書的那天起,每天晚上都要讀幾遍。後來我帶著孩子去書店選書,孩子自己選,又買了一些西遊記葫蘆娃之類的故事書,從此後,每天晚上讀書,成了雷打不動的功課。
孩子的反差讓我反思,在孩子讀書的這件事情上,我一直都誤入了歧途。
我對讀書抱著太大的期望,我希望讀一本書,讓孩子明白道理,或者是學到知識,我讀書的目的是不純的,因為我對讀書有所求,所以在我陪孩子讀書的時候,也會表現出這種功利性,我希望孩子能達到什麼高度,孩子會感受到我的期望,無形之中形成一種壓力。
繪本都會給孩子傳達一定的價值,通過讀繪本慢慢感受,和通過直白的語言把道理講出來,是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先讓孩子享受趣味,才能從中獲取到信息,本末倒置,只能把孩子的興趣趕跑。
現在的童書可謂是五花八門,網上的書單也是各有特色,什麼0-3歲必讀的書,4-6歲必讀的書,培養情緒管理能力必讀的書,培養數學思維必讀的書,結果就是書買了一堆,孩子根本就不看。還是那句話,讀書應該是快樂的,孩子啟蒙階段的閱讀,一定是以消遣為主的。明確了這一點,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就非常簡單了。
如果孩子完全沒有讀書的習慣,那就需要採取適當的激勵措施,讓孩子開始讀書。這個激勵方式,要發揮父母的想像力,既不讓孩子形成習慣,又能讓孩子開始讀書。
我用的方式很簡單粗暴,讀兩本書,可以換10分鐘動畫片,或玩10分鐘遊戲。孩子剛開始讀書,確實是為了看動畫片和玩遊戲,但讀著讀著,就形成了習慣,動畫片和遊戲的吸引力就慢慢減弱了。
讀什麼書?以孩子的意見為主,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孩子喜歡讀的書,最好的方法就是帶孩子去繪本館,讓孩子自己選擇。
說實話,如果不是孩子主動告訴我想買100層的房子,就算是我看到了這套書也不會買,在我看來,這書對於5歲的孩子來說略顯幼稚,能獲取到的信息有限。但孩子就是喜歡,雖然我確定是親媽,但我真的不知道孩子為啥喜歡這些書。所以,讓孩子自己去選,是最靠譜的選擇。
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和他一起讀書,但是直到我對讀書變得無欲無求後,我才真正領悟到了讀書的精髓。跟孩子一起讀書,腦子裡沒有雜念,不再想這本書能不能傳達給孩子什麼理念,教給孩子什麼知識,就單純的享受讀書的過程,享受親子互動的過程。
讀書,可以比動畫片更有趣。孩子把看動畫片的時間犧牲掉,來換取和我一起讀書,就足以說明這一點。讀書,可以不止是讀,讀書可以變成一場情景劇,不同的人物,扮演不同的角色,讓讀書的過程充滿歡聲笑語,孩子自然會更喜歡讀書。
一本書,讀個10遍8遍,孩子就能背過了,但他還是喜歡讓家長讀,是因為他喜歡這種讀書的氛圍,因為這種方式是快樂的。
四五歲的孩子,就像是十萬個為什麼,總會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書本上尋找答案。比如孩子問,為什麼天空會打雷,為什麼天空會下雨?以此為主題給孩子找相關的繪本,比如神奇校車系列,讓孩子帶著疑問去讀書。
通過疑問-尋找答案的過程,逐漸讓孩子明白,讀書可以獲得我們想要的信息。但如果孩子還沒有建立讀書的習慣,就一定要以消遣閱讀為主,讓孩子先體會到讀書的快樂,才能真正的享受閱讀。
每個喜歡讀書的孩子背後,都有為此付出很多努力的家長。讓孩子喜歡上讀書,說難也難,說簡單就簡單。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就算拿著皮鞭讓孩子讀,孩子也不喜歡,這是難點所在,但如果能摒棄一切雜念,簡單的陪孩子讀他想讀的書,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說簡單也就很簡單。
不要總想著,孩子讀完這本書能認得多少字,學到多少大道理,和孩子一起享受讀書的過程,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自然而然的,孩子就能通過讀書,學到他該學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