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水火席背後的故事

2019-07-18     婁底在看

林文連女士準備做3道水火席的菜給隊員們品嘗


時間關係,林文連女士只做了一部分菜肴

為響應團中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號召,湖南師範大學「藝文志協會」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趕往婁底漣源,拜訪了有著30多年湘軍水火席製作經驗的林文連女士。

「水火席主動的推廣做得少,主要是靠顧客的口碑幫我們宣傳。」水火席的傳承人林文連說道。林文連,50歲,婁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水火席的傳承人,十多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湘軍水火席的製作流程,三十多年來當地大大小小的宴席要用到水火席的,都是她親自掌廚。她的父親是老一輩廚子,93歲高齡過世,臨走時對林文連說:「湘軍水火席的手藝你已經學會了,不論世道怎麼樣,一定不要丟了這門手藝」。

水火席源自明朝,到清朝中葉基本確立了其菜品樣式。以前,在婁底漣源漣水(現稱孫水),由於河道險要,船運安全設備極差,船沉死人時有發生,於是先民們在每年正月初七、六月初六用紅燒肉、合菜、雞、魚、酒水去廟內祭祀水神和火神,久而久之,相沿成習。而祭拜時用的水火席,經過150多年的發展,禮儀更加完善,在漣源楊市鎮方圓近1.5萬平方公里,成為了紅白喜事用的一種宴席。現在,它由兩道涼拌菜:西瓜籽,炒骨和十道主菜:合菜,棋子肉,豬肝炒黃花,腸子湯,爆炒碎雞肉,肉圓子,肉絲湯,紅薯粉絲,旗幟肉,鮮魚塊湯組成。

「老一輩的人總是很懷念水火席的味道,年輕一輩的有的喜歡吃,有的不喜歡吃」

說出這句話時,林文連的語氣帶著一種無奈,在水火席的發源地楊市鎮,年輕人進城務工,很多人忘掉了老一輩的精神文化,隊員問:「什麼是老一輩的精神文化呢?」,;林文連說:「就說禮儀吧,以前的老人是非常注重禮儀的,吃飯的時候座次特別有講究,年紀大的沒動筷子年紀小的是一定動不得的,還有其他生活方面的禮儀。突然感覺到了年輕一點的這一代人身上,什麼痕跡都看不到了,感覺很可惜。」

在正式拜訪林文連女士之前,隊員們其實已經走訪了許多當地的村莊,調查究竟有多少人了解水火席。的確如林文連女士所說,對水火席十分了解,喜歡吃的人,中老年人居多。有一次調查時,一位老人說:「吃水火席啊,你就可以從它的味道裡面想到以前的很多故事,我年輕的時候家家辦紅事白事都用水火席,現在做得出一桌水火席的人很多,因為菜式大家都知道,但做得出原來的味道的人,真的很少。」

「我的性格有一點倔,一桌水火席做下來很繁瑣,所以拿不到滿意的食材我不會下廚的。」

按照現在的價格算,一桌水火席10個主菜2個配菜是300元左右,林文連所說的繁瑣,在幾個方面可見一斑,合菜中的竹筍必須是山上挖的,不能放太久,紅薯粉必須是手工的,否則會黏在一起,還有火候,炒菜的順序都很重要。

30多年的製作經驗,告訴林文連,只有用菜的品質才能征服食客,所以,儘管有很多人效仿他們家做水火席,但都沒有她做得好。同樣一盤合菜,她們湘軍水火席酒家的成本比其他餐館高一倍左右。

其實,水火席的每一道菜都有其寓意,比如,旗幟肉,寓意湘軍將士每打下一座城市,都要插上自己的旗幟,所以將豬身上的七層肉做成旗幟模樣來慶祝勝利;合菜,寓意湘軍團結協作才能取得勝利。時過境遷,現代人也許很難看到當年湘軍英勇作戰的場面,也許從湘軍的飲食中來體會行軍打仗,別有一番風趣。

「很高興水火席申請婁底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了,我對水火席的傳承,有信心!」

為更好的傳承水火席,林文連和他的兒子自己集資寫材料,2015年8月林文連一直堅守的水火席市級申遺成功,「將來湘軍水火席說不定會成為楊家灘的旅遊資源呢。」說到自己出錢申遺的時候,林文連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採訪的過程中,林文連還親自做了6道菜給隊員們品嘗,味道確實不錯,一個個「小吃貨」把菜吃得精光。

究竟水火席能給當代的人們帶來什麼?隊員們討論後認為,可能水火席比不上五星級酒店的菜肴,但是一碗碗菜後面蘊含的歷史淵源,卻是其他任何菜都比不上的,從先民們祭拜,到湘軍行軍打仗。淳樸的人民用大自然的味道祈佑天福,用一百多年未變的味道喚起人們對禮儀的尊崇,對老人的愛戴。(文/曹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Ol6EWwBmyVoG_1ZU_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