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會長、巨一集團董事長潘建中
引領「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轉型
和多數企業家不同,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會長、巨一集團董事長潘建中的辦公室就設在一樓。用他的話講,這代表了巨一集團「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的文化,也是個人追求「接地氣」的一種需求。
「接地氣」實際上也是溫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之一。十多年來,潘建中謹守企業定位,以「智能製造」和「國際化」為兩大關鍵舉措,推動巨一集團向國際化鞋企邁進。而今,他又以溫州鞋革行業掌門人的身份,再度高擎「國際化」與「智造」大旗,引領「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轉型。
現在只跟五六個客戶合作,全球客商卻慕名而來
記者:過去的十餘年間,「外貿不好做」幾乎成了共識,而巨一卻始終保持「溫州自營生產出口龍頭企業」的稱號,而且實現連年增長。能否談談巨一的經驗?圖丨來源於溫州商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潘建中:巨一集團走向健康發展,歸結起來主要是我們做好了三件事。
第一,融入世界。
我們是溫州最早「走出去」的鞋企之一,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就跨出國門,與世界一流企業合作,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經驗,也找准了定位。
第二,做好人才建設的工作。
早年間,包括巨一在內的溫州鞋企做外銷常常遇到的問題是,我們把設計好的產品帶出去後,要麼不適應,要麼很快就過時了。很多企業因為這樣,索性就不設計了,直接買鞋子來仿造。但我們覺得,這樣不是企業的長久發展之計,於是就利用走出去的機會,在歐洲有意識地認識設計師,積累人才資源。我們先和海外設計機構合作,由他們提供樣品,我們負責量產。
我們一步步地把這種合作發展成為同步研發,比如現在我們做歐洲市場,就同歐洲設計師合作進行研發;做美國市場,就同美國設計師合作……鞋子是時尚產業,我們把握了最時尚的信息,給客戶提供時尚的產品,也就培育出了屬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管理人才的引進上,也是如此。從2000年開始,我們便引入台灣的職業經理人,通過引才、育才,我們現在已經儲備了充分的人才梯隊,為接下來進一步的國際化發展打好基礎。
第三,做好智能製造的改造工作。
通過引進先進裝備,我們從原來的手工製作、機械製造到現在的智能製造,在整個生產環節中,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這也是我們始終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記者:在業務模式上,「巨一」實際上是通過「做減法」壯大起來的。這種「減法」不僅僅體現在業務整合上,更體現在客戶的精選上。這是企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過程嗎?
潘建中:不斷找客戶,拓展市場做加法,或者精選客戶做減法,其實都是企業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我們原先也是做加法過來的,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必須去挑選客戶,做減法。找到信譽最好、優勢最明顯的客戶,把我們最好的資源與其對接,實現客戶與企業的共同發展。按溫州人的俗話來講,你對他重視,他對你也重視,這才是最好的雙贏局面。
2008年之前,我們有50多個客戶,那個階段我們是全球參展,到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找客人。而現今,我們只跟五六個客戶合作,坐在家中,與國外的設計團隊對接,很少出去參展。全球很多客商卻都慕名而來,排隊尋求與我們合作。從找客戶,到挑客戶,其實也是我們企業的一個重大轉型過程,是建立在企業專業能力提升基礎之上的,也是一個比較艱苦的過程。
巨一開始著手「走出去」設廠
記者:中美貿易摩擦對你們的外貿業務是否產生影響?
潘建中:短期內肯定有影響,而且某些影響已經產生。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巨一併不是一家孤立的溫州鞋企,而是一家立足國際,參與全球競爭的企業。與我們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客戶,都是世界一流的企業,我們的產業版圖,實際上也是全球化的。規避風險是大家共同的訴求。就算這次美國不加關稅,客戶們也都建議我們到第三國設置生產基地,充分利用好當地的資源,以降低未來可能產生的風險。實際上,我們也開始著手走出去設廠方面的具體規劃,我想,這也是巨一走向鞋業跨國公司的必經之路吧。
記者:這麼多年來,巨一始終堅持外向型發展。而近年來,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卻日益凸顯,你們考慮過向內銷市場轉型嗎?
潘建中:從企業發展來看,我認為,每個企業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何謂「適合」,就是能夠把自己的專業和特長發揮到淋漓盡致。在此前提下,內銷也好,外銷也好,我認為都不衝突。因為企業做好才是最終目的。比如內銷,一般來說就是做品牌,而品牌分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從產品品牌看,我們巨一在國內市場出現得很少,所以可能很少人知道巨一;但如果以企業品牌論,我可以很自豪地說,只要是外銷做鞋的從業者,他一定會知道巨一品牌,這個其實就是我們企業所選擇的道路。從當前來講,它也是最適合我們的道路。
記者:近年來,鞋服等時尚領域出現了很多新模式,比如私人定製、C2M(用戶直連製造)等。對於鞋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你怎麼看?
潘建中:這些我們都有關注。但我認為,這些都不是我們當前要去做的事,雖然按照我們當前的人才儲備、競爭力,已經有能力去做一些嘗試。
當今市場上,其實主要是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個人個性化定製,一個是批量化生產。巨一是一家擁有5000人規模的工廠,個性化定製對於我們這麼大的體量來說肯定不適合。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還是關注批量化生產,滿足市場需求,這是一個定位問題。
從未來看,消費升級,市場升級,需求多樣,我們的市場一定會形成產業多元的格局,個人定製、小批量柔性化生產會成為常見的業態。將來,行業內大而全、小而美的企業應該各就其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也是溫州從「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發展的需求。
溫州鞋革業需要科學有序的產業規劃
記者:你認為溫州鞋革行業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哪裡?
潘建中:溫州市鞋革協會現有會員企業4900多家,去年行業總產值超千億元,在溫州傳統優勢產業中占據較大的權重。我們這個行業經過幾十年的沉澱,目前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與影響力。
溫州鞋革的優勢在哪裡?高度集聚的產業鏈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都說世界鞋業看中國,而中國的主要鞋業基地有四個,廣東、四川、福建和溫州。溫州是四大基地中唯一一個以地市為單位的產業集聚區,這就是產業高度集聚最直觀的表現,我們的產業圈只有一小時的車程。
我們的產業集聚程度,哪怕放在全球範圍也是最高的,這也是我們幾十年來鞋業蓬勃發展最大的競爭力之一。但溫州鞋革產業發展同樣面臨不少瓶頸。比如用工成本問題,用地不足的問題等。具體來說,當前遇到最突出的問題包括:一,缺少高端製造,品牌附加值不高等,都限制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二,缺乏高端設計人才以及相應的氛圍等。
記者:作為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會長,接下來你會如何推動行業轉型發展?
潘建中:把我們的優勢進一步放大,把我們的不足逐一彌補,這是我們行業協會與政府部門要共同推動的事情。比如針對缺少高端製造的不足,我們要推動先進位造裝備基地的建立,引進義大利、德國或中國台灣的一些企業落戶溫州,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針對人才問題,我們正在對接歐洲的設計師,希望將他們引入溫州建立一個高端的設計基地,同時也加強與大專院校的合作,培育相應的人才,從而帶動產業的時尚化發展。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溫州鞋革行業迫切需要一個科學有序的產業政策、產業規劃來引導發展。作為行業協會,我們非常希望能與政府部門共同合作,來制定這個行業的發展規劃。
民企的底氣 來自特色化與專業化
外貿行業「壓力山大」,這是很多人的共識,從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到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國際貿易環境始終嚴峻。但這樣的艱難十年,恰恰是巨一從「找客戶」到「挑客戶」,在海外市場快速崛起的「關鍵十年」。
從壓力到助力,巨一實現飛躍的底氣來自哪裡?潘建中所講述的每項舉措,歸根到底其實都立足於一句話:明晰定位,提升企業的專業能力。
在許多外貿企業滿足於「抄款仿製」的時候,巨一不計成本地尋求與當地設計師的合作;在很多同行滿足於傳統機械流水線時,巨一勇於投入,前瞻性地推進生產車間的智能化改造;在企業效益連年遞增的時候,巨一始終沒有放鬆精細化管理,甚至將成本精算到每張紙、每度電……
從全球找客戶,到只與德國DHM、西班牙ZARA等世界巨頭進行戰略合作,巨一集團成功完成了令人羨慕的「減法」,其實也是大多數企業奠定行業龍頭地位所必經的一個過程——以專業能力匹配頂級客戶。
從匹配到融入巨頭們的生態圈,今天的巨一,實際上已成為許多全球頂級鞋企流暢運轉的重要環節。在直面國際貿易風險時,其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融於一個全球化產業艦隊抱團抗擊風浪。在這樣的背景下,危機反而成為他們實現跨國發展的重要契機。
逆風飛揚的巨一正在彰顯屬於自己的「特色」,但她其實並不特殊,實現「兩個健康」的背後,有很多因素都是一致的,比如執著於匠心的企業家,在專業領域永不滿足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