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作家而言,處女作即達到巔峰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理察·耶茨無疑就是如此幸運的作家之一,他的《革命之路》1961年一經出版就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並於2008年改編成了電影,《鐵達尼號》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凱特·溫絲萊特相隔11年再度聯手,為觀眾奉獻了一出屬於美國「焦慮時代」的悲情故事。
小說《革命之路》反映的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革命山莊」里幸福和睦的惠勒家如何一步步分崩離析,他們居高臨下的俯視著世人,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可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影片在邏輯主線上與小說一致,但更強調故事的荒誕性。從目前8.1分的評分和票房來看,電影改編無疑是成功的,弗蘭克夫婦的舉手投足都與現實中的鄰居無異,可是他們的結局卻是悲慘的,這其中的根源是什麼?耶茨非常善於從小人物入手來探究結果產生的原因,在某些方面,導演延續了耶茨的這種精神趨向,通過弗蘭克夫婦的故事警示世人要端正言行,聽從內心,有時候過多的壓力和慾望會讓人崩潰。
今天,我將從改編方式、女性意識崛起、人物塑造、悲劇產生的形成原因以及主題升華五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部影片較之於小說的出眾之處,主要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對於小說而言,交代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尤為重要,這是所有行為合理化的前提條件,小說詳細介紹了愛波和弗蘭克的喜好,就像書中愛波說的一句台詞「有的時候我能感覺到好像自己渾身上下都在散發著光芒」,這句話一語雙關的點明了愛波對於事業的熱愛和天賦。
但是在電影里,觀眾們更喜歡強烈的戲劇衝突,所以影片開頭就出現了熱愛戲劇表演正在謝幕的愛波與到處留情的弗蘭克。這時他們已經結婚,並且有了兩個孩子。影片中刪除了大量冗長的細節描述,只是用幾個閃回來交代弗蘭克善於與結交異性的形象特點,他很容易俘獲女性的心,這些場景對於弗蘭克後面的發展相當於故事鋪墊,而真正重要的戲份則是弗蘭克與愛波的爭吵,將他們的矛盾衝突展現在觀眾面前。
簡化故事時代背景並不會影響觀眾對於人物行為的理解,將焦點放到了愛波與弗蘭克的爭吵內容上,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對中年夫妻內心的焦慮與暴躁。
小說對於革命山莊的環境是破費筆墨的,每一戶居民都與弗蘭克有私交,而電影中,弗蘭克一家是從外地搬到革命街,他們對於周圍的一切是充滿好奇的,儘管有三五好友,但我們發現這些朋友並不是發自內心的關心他們,比如坎貝爾一家,薛普不但內心默默愛著愛波,甚至還偷偷與她發生了關係,這些在小說中都是隱含的信息,卻間接推動了弗蘭克一家人的離去。
弗蘭克夫婦的狀態正暗合了現代生活的精神困境,對於愛波來說,她熱愛戲劇,卻因家庭無法實現個人價值,而對於弗蘭克來說,他進入工作單位純屬巧合,這家公司是父親上班的地方,弗蘭克只是想證明自己也可以做到,沒想到陰差陽錯與父親成為了同事,對於這份工作本身而言,弗蘭克極度厭惡,這也是愛波極力主張離開這裡的一個原因。
影片淡化了這些繁複的關係,將鏡頭對準了愛波和弗蘭克,他們自恃高人一等,厭倦了這種生活,儘管愛波和丈夫爭吵,但我們發現她是愛丈夫的,為此,她寧願搬到巴黎之後去上班,讓丈夫充電讀書,可以說,愛波想要實現的是一家人的價值,而不是僅僅想滿足自己一人之欲。影片的外在表現是兩人的感情不和,但終其原因,最想探討的是對於這個時代和社會的思考,時代發展是外因,感情變化是內因,兩者共同構成了故事發展的敘述主線。
在20世紀中葉,美國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性別話語是「女性的奧秘」,父權制是所有權力形式的根源,在此文化背景下,女性是缺少話語權,處於被邊緣化的處境。
在小說中,愛波是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現代女性化身,她並不是世俗的隱忍者,而是敢於表達自我想法,並努力實現的堅強女性。為此,她提出告別目前枯燥乏味的生活,換一種生活方式,去到當時的世界中心、文化藝術的中心:巴黎。她的想法與整個社會的想法形成反差。
當時,人們寄希望於得過且過的生活,女性應該順從、賢良,但是影片中的愛波從來未向丈夫低過頭,她可以公然爭吵的面紅耳赤,指責嘲笑丈夫,為了自己的權利奮不顧身的衝破觀念的牢籠,愛波的童年並不幸福,父母離異導致她從小缺少關愛,她將自己完全孤立起來,學會自立自強,這些都是在影片中不曾展現的場景,而根源就是不幸的家庭環境。
愛波有兩個女兒,她心甘情願為家庭做出犧牲,在弗蘭克猶豫不決的時候,她表現得態度堅決,並著手開始行動,。「這一天早餐之後她就獨自開車去紐約,參加了一場面試,還填寫了一張冗長的海外工作申請表。她辦好了護照的相關程序,找來了三份旅遊手冊和好幾份航空公司及蒸汽船的航行時刻表,買了兩個全新的旅行袋,一本法語詞典,一本巴黎街道指南,一本給孩子們看的《小象巴巴爾》法國人家喻戶曉的卡通和一本《更美好的法文》」。轉換為鏡頭語言,就是告訴女兒要把大玩具送人,帶著一些可以拿走的玩具,這預示著與這裡的告別和堅定的信念。
獨自完成打胎是整部影片的最高潮,也是愛波絕不妥協的宣言,她含情脈脈送走了丈夫,並妥當準備好打胎所需的一切物資,在她看來,這是阻礙他和丈夫離開這裡的罪魁禍首,可是她卻因為失血過多葬送了性命。無疑,妥協的弗蘭克和堅決的愛波相比顯然愛波更具有英雄氣概,這種悲情式的宿命從影片一開始就已註定,更凸顯出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掙脫束縛的不易,為影片奠定了憂傷、憐惜的基調。
影片中,海倫有個「瘋子」兒子約翰,儘管情感不高但是智商超群,還擁有博士頭銜,在小說中,約翰在麻省理工就讀,並在西部某大學教授數學,乾得相當出色。在愛波眼中,他是「這輩子見過最有意思的人」,因為他的見多識廣和機智談吐。
在影片中,約翰是處於整個故事之外游離的存在,沒有人關心弗蘭克夫婦為什麼離開,但是約翰關心,沒有人關心弗蘭克夫婦為什麼又不走了,但是弗蘭克關心。他們要告別這沒有希望的生活,卻因為弗蘭克的升職加薪放棄了夢想。約翰一針見血地指出膽小懦弱的弗蘭克的本性,讓弗蘭克惱羞成怒。愛波說「他說的都對」。正是因為被戳中了軟肋,所以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與貪婪。
影片中的另一位配角是弗蘭克的女同事莫莉,弗蘭克作為情場高手輕易俘獲了莫莉的心,這似乎是對愛波感情不順的一種反擊,這與小說中出於空虛寂寞而求歡莫莉並不是一個概念,弗蘭克風流倜讜卻被家庭所困,他需要的是一個暫時的港灣,在這一時間點恰好出現了這樣一個人物滿足了他的心理訴求,與莫莉的感情糾葛其實正是一種空虛的表現,可是當弗蘭克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誤時,他主動離開了莫莉,莫莉原本將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弗蘭克身上,最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是一個備胎,在小說里弗蘭克是一個處處留情的花花公子,影片中則將莫莉刻畫為各取所需的現代女性,讓整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立體。
對於迷茫一代而言,他們的生活原本就失去了希望,無論是約翰還是莫莉都是時代的產物,他們見證了弗蘭克家庭的幸福,也促成了他們的分離,借用他們之口說出作者隱含的意思,不僅不會有違和感,反而增添了幾分真實可信。不得不佩服導演塑造人物的超強能力和演員紮實的表演能力。
耶茨筆下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中產階層,沒有底層人民的饑寒碌碌,沒有上流社會的聲色犬馬,中產階級仍然致力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充盈,但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他們也很孤獨,這種孤獨感並不僅僅存在於弗蘭克家庭,而是當時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
不幸的生活往往起源於不幸的童年、疏離的家庭關係和外界的過大壓力。影片並沒有刻意去展示弗蘭克被隔離導致的孤獨感,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係以及社會生活中難以融入的苦痛感,而是讓他們積極的做出改變,儘管這種改變是缺乏理論依據的。
弗蘭克在辭職的前夕因為編寫了「淺析生產管控」而獲得領導層賞識,進而動搖了前往巴黎的信心,可以看出他無法做出改變的原因還是在於自己的內心,他們出發的原因是「毫無希望的生活」,這種狀態並不僅僅囿於金錢,對於工作失去動力,對於家庭得過且過,對於感情麻木乏味,這些都是書中導致他們追求夢想的原因,可是影片卻淡化處理這些細節,對於弗蘭克來說他們要考慮的是如何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換到弗蘭克,他說「有了錢我們能夠搬到更好的公寓」,可是金錢能夠換來寬敞的住所,又如何來解決夫妻間思想上的鴻溝?顯然,「嘗試溝通」是導演提出的解決辦法,愛波曾經數次嘗試溝通卻都被弗蘭克阻止,當愛波最終無奈的搖頭後,我們發現愛波變了,她不再做出思想上的交流,而是以笑臉相迎,恭敬地送走了自己可愛可敬的丈夫。
可以說,愛波的流產事故並不是她所預想的結局,小說中,弗蘭克看到了愛波留下的字條,所以他沒有自殺,苟且的生活著,而吉文斯太太在經歷了震驚、痛苦、慢慢地振作和恢復幾個階段之後,反而指責弗蘭克夫婦是「一對有點古怪的年輕夫婦。沒有責任感。他們會用警惕的眼光看著你,他們跟你說話的方式,怎麼說呢,感覺心智不太健全。」顯然,儘管他們是接觸弗蘭克夫婦最多的人之一,卻依然對於這對夫婦有極深的成見。
影片中的弗蘭克也同樣克服了喪妻的痛苦,轉而期待新的生活,所有人一切都恢復成井井有條,不得不說,溝通失敗的代價是巨大的也是渺小的,它最後關注的仍然是每個人的精神世界,反思生命的意義。
電影《革命之路》上映時已經實現了經濟全球化,顯然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弗蘭克夫婦的故事本身在世界各地可能還在繼續上演著,人們面臨的問題也不僅僅是選擇家庭還是選擇事業如此淺顯的問題。
這部小說告訴我們身處荒誕世界中,不管是「垮掉的一代」,任何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愛波可以選擇生活方式,選擇墮胎,選擇實現自我價值,雖然她在不幸中死去,與當時的醫療條件、思想觀念都有很大的關係。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會發現生活的不羈荒誕,人們情義的冷淡虛假以及不同人對於夢想、生活的堅持。
小說在情感營造方面要遠遠勝過電影,電影在內涵延展方面更勝一籌,人無法脫離所處的環境,所謂「他者是地獄」,這部影片的關注點不在於個人,而在於個人的思想,如果在別人的注視下我們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那麼生活本身已經失去了意義,而我們也失去了選擇的機會。人生來平等,卻因選擇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美國夢」現今還在世界各地繼續上演著,然而要實現實體經濟的繁榮復甦,不僅要注重方式方法,更要懂得思想方式的重要性,愛波的歐洲之行雖然失敗了,但她鼓勵著更多的現代青年繼續奮勇前行,為了追求自身價值奮鬥終生。
結語:
《革命之路》中的「革命」其實是一條精神之旅,在這條路上每個人都是獨行者,就像愛波和弗蘭克一樣,如果沒有人死去,他們根本不知道對方在自己心中有怎樣的價值,自己的行為又會如何傷害對方。小說和電影的側重點不同,但都道出了婚姻的真諦,兩個人攜手前行,任何一個人鬆手都有可能無法到達彼岸。
我相信失去愛波的弗蘭克儘管嘴角露出了笑容,但是內心仍然是孤苦的,這種精神的折磨比肉體的折磨還要強烈百倍。到底是什麼改變了這位花花公子,我認為正是愛波對他至死不渝的愛,即使死去依然留下信件讓對方活下來,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孩子。這部電影飽含深情,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其中的感情都如此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