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徳專家稱新冠病毒並非來自武漢而是義大利,WHO開始病毒溯源

2020-11-30     北美報告

原標題:聚焦|徳專家稱新冠病毒並非來自武漢而是義大利,WHO開始病毒溯源

無論事實如何,亞裔都不應被污名化

COVID-19疫情第二波席捲了全球,但是在此時, 圍繞新冠病毒溯源的課題,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據德國《威悉信使報》報道, 當地時間周四11月26日,在德國電視二台(ZDF)一場由德國著名主持人馬庫斯·蘭茨(Markus Lanz)主持的脫口秀節目中, 德國病毒學家亞歷山大·凱庫勒(Alexander Kekulé)教授發表了令人驚訝的言論。

他表示, 目前正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均不是來自中國中部城市武漢,而是來自義大利北部的突變體毒株。凱庫勒教授解釋說,義大利的一種病毒是一種有基因突變的病毒,被稱為「G」突變體。

而據稱,99.5%的新冠感染病例可以從基因上追溯至義大利的突變體病毒。

凱庫勒教認為,義大利對病毒的無知,對長期以來的警告無動於衷,以及缺乏預防措施才是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原因,否則最初的病毒可能已經得到控制。

節目中的亞歷山大·凱庫勒教授

而由於歐洲低估了感染的危險, 義大利的新冠病毒株在該國北部發生變異,如今目前正在全球蔓延,且更具傳染性。他還表示,COVID-19的病原體傳播速度「突飛猛進」也與進入寒冷季節有關係。

今年2月,義大利發現了首例本土確診病例。而就在今年11月份, 義大利米蘭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成果中,發現 2019年9月新冠病毒可能就已經開始該國傳播

義大利研究機構:新冠2019年9月或已在義大利傳播

兩周前的11月16日,據路透社報道, 義大利米蘭市國家癌症研究所(INT)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於2019年9月就在義大利開始傳播,遠早於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病毒的2019年12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新冠病毒和COVID-19,2019年在武漢被發現並報道爆發之前的來源尚未明了。 但是世衛組織表示「不能排除這種病毒可能在其他地方默默傳播的可能性。」

義大利研究人員在今年3月份曾告訴路透社, 稱在2019年最後一個季度,倫巴第地區發生嚴重肺炎和流感的病例比往年要多,這可能是新冠病毒比預期的更早傳播的一個信號。

義大利國家癌症研究所的這項研究結果 發表在科學雜誌《Tumori Journal》上,該研究結果顯示,在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間 參加肺癌篩查試驗的959名健康志願者中,其中 11.6%的志願者在2月份之前就在血清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的抗體

義大利錫耶納大學對題為「義大利大流行前期意外檢測到SARS-CoV-2抗體」的同一項研究,進行了進一步的SARS-CoV-2抗體測試。

錫耶納大學

該研究的合著者之一喬瓦尼·阿波羅內(Giovanni Apolone)向路透社表示, 追溯至2019年10月第一周,有4例病例的新冠抗體呈陽性,這意味著 這4位病患在9月可能接觸到了新冠病毒

「所以研究的重要發現是:沒有症狀的人不僅在血清學檢查後呈陽性,而且具有能夠殺死病毒的抗體,」他說:「這 意味著新冠病毒可以在人群中長時間傳播,並且致死率很低,這並不是因為它正在消失,而會再次爆發。」

不過, 學術界對這樣的研究結果持懷疑態度。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免疫學家維奧拉(Antonella Viola)就指出, 來自米蘭與錫耶納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還有待其他科研機構的核實

Antonella Viola

而且在樣本中 發現新冠病毒抗體並不代表這些樣本提供者曾經感染新冠病毒;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的人也有可能產生類似的抗體。她認為,959人的樣本規模依然太小,並且 建議應該同樣檢測2017年、2018年的樣本作對比

11月16日世衛組織表示,正在對這樣的研究結果進行核查尋求辯證,並將與該論文的作者聯繫,「以討論和安排對可用樣品的進一步分析並驗證中和結果」。

除此之外, 世衛組織還宣布將派出多名流行病學專家、公共衛生專家和動物衛生專家追蹤新冠病毒的起源

世衛組織公布新冠病毒溯源專家小組名單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7日報道,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新冠病毒溯源專家小組名單, 包括英美澳等國的10名專家將共同追蹤溯源

WHO概述了該委員會的職權範圍, 並警告稱,追蹤新病原體的出現是「一個需要數年才能解決的謎」。科學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追蹤到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的源頭在駱駝身上, 而追蹤「非典」(SARS)源頭在蝙蝠身上,則花了更長的時間

這10名專家分別是:

1. 約翰·沃森(John Watson):英國傳染病流行病學家、醫生和前副首席醫務官,曾領導英國傳染病監測和控制項目長達24年。

2. 彼得·達薩克(Peter Daszak): 英國出生的動物學家,目前是總部設在紐約的生態健康聯盟的主席。

3. 馬里恩·庫普曼斯(Marion Koopmans):世衛組織科學顧問組的成員,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病毒學部門的負責人。

4. 法拉格·埃爾·穆巴舍(Farag El Moubasher):卡達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部傳染病控制方案負責人。

5. 洪阮(Hung Nguyen):越南生態學家,是總部設在越南的國際家畜研究所動物與人類健康項目的聯合負責人。

6. 西婭·科爾森·費舍爾(Thea Kølsen Fischer):丹麥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病毒流行和感染學教授。

7. 法比安·萊恩德茲(Fabian Leendertz):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首席研究員,自2007年以來領導了RKI對熱帶非洲高致病性微生物的研究。

8. 多米尼克·德懷爾(Dominic Dwyer):雪梨威斯米德醫院傳染病和微生物學中心實驗室服務主任。

9. 肯·前田(Ken Maeda):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NIID)的獸醫微生物學家。

10. 弗拉基米爾·戴德科夫(Vladimir Dedkov):俄羅斯衛生部下屬的研究機構聖彼得堡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副主任。

信源、圖源:Weser Kurier, Reuters,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DailyMail, Newsy Today,

作者:Licht Reinhardt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FfGF3YBjdFTv4tAEiH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