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四大天王」,朋友們也許會想到的是這四位
還是這四位?
其實,紫砂界也有「四大天王」。他們兼具實力與口碑,為紫砂實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究竟什麼人才能獲此殊榮呢?一起來看看~
供春
亦天下之良工,信陶壺之鼻祖
宜興人說起紫砂壺,他們總會提到龔春。
畢竟,作為最早留名的紫砂藝人,龔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第一個把紫砂壺這一生活用品提升到藝術高度的人。
明-樹癭供春壺
龔春,明代正德年間人,本是當地一位名叫吳頤山的伴讀書童。吳頤山為了專心準備考試,帶著書童前往金沙寺閉門讀書。
傳說的「金沙寺僧人」,即龔春事實意義上的師傅,就在此處。龔春在陪讀之餘,常常陪著老和尚摶坯制壺。
當時紫砂造價很高,於是龔春從老和尚洗過手的缸里撈出一些沉澱的陶土,經過反覆的篩、洗、壓、碾,最終得到了紫砂。
清晚期 黃玉麟制段泥供春壺
一日,他在園中玩耍,見院內參天銀杏的樹瘤十分别致,於是就想照樣捏一把壺。
他沒有工具,就用茶匙挖空壺體,之後用手指按平胎面,成型的壺面上就留有「指螺紋可按」的痕跡。
這些指紋交錯重疊,甚是可愛,透著靈氣。整個壺身也渾然天成,造型惟妙惟肖,把銀杏樹的盤根錯節,樹瘤的多姿表現得淋漓盡致。配之黝黑的紫砂,全壺盡顯古樸和高雅。
據傳僧人看過之後喜出望外,收下龔春為徒,傾囊相授,並命名其壺為「供春壺」:一是取奉春神之意,二是取龔春的諧音。
供春壺新穎精巧,文雅天然。「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很精準地概括了供春壺的特色。
另外,其壺質地雖薄,但是非常堅實,時雲「供春之壺,勝於金玉」。
遺憾的是,龔春的傳世之寶甚少,唯有樹瘤壺(藏於國家博物館)和六瓣圓囊壺(藏於香港茶具文物館)。
時大彬
巧奪坡詩百態新,千奇萬狀信手出
吳騫在《陽羨名陶錄》里說:「明代良陶讓一時」,此一「時」即時大彬。
他的壺主要造型有僧帽、菱花、六方、書扁、瓜棱、八角等,其泥質溫潤凝重,造型沉穩,可謂壺藝之典範。
顧景舟先生也認為時大彬是「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創製了紫砂傳統上的專門基礎技法。」
時大彬 圈鈕壺
言及時大彬,還要從他的父親時鵬說起。明嘉靖年間,流傳著「四大名家」,董翰、趙梁、元暢,而第四位就是時鵬。
時大彬師從父輩,從小耳濡目染,所以根基很是紮實。這種家庭背景也造就了他淡雅超俗的風格。
據傳時大彬對紫砂壺的製作要求甚高,往往稍有瑕疵就放手扔棄,所以他的壺甚為珍貴。
時大彬 紫砂醴泉壺
之所以說時大彬是「集大成者」,最突出的原因是他將文人情趣引入到茶壺中,使茶壺有了更深刻的內涵。
時大彬早期的作品多為大壺,且仿古樣式比較多。在與文人雅士結交中,他觀察了文人的飲茶習慣,於是改大壺為小壺。
在製作上可用拍打法一氣呵成,這樣也就豐富了造型。小壺一經推出,其儒雅氣質深深吸引了廣大文人,更有甚者,以擁有時壺為榮。
時大彬 ·虛扁壺
紫砂壺的製作技法在時大彬時已幾近成熟。
在成型技法方面,他改進了龔春「斫木為模」的方法,直接手工制模,將「打身筒」和「鑲身筒」結合,創製了紫砂傳統上的專門基礎技法。
他的壺並不力求雕琢,以樸素的雅致和整體感見長,以至他的徒弟徐友泉暮年嘆曰:「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也」。
引用顧景舟先生的話說:「自時大彬開始,製作紫砂陶的一套傳統技法,已在大體上建立,並傳承給後代的各代藝人。這應是時大彬的最大貢獻。」
陳鳴遠
鬼斧神工噪一世,古來技巧能幾人
陳鳴遠活在康乾盛世,堪稱一代大家。
他是繼龔春、時大彬之後的又一領軍人物,掀起了中國紫砂壺藝術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與時大彬一樣,陳鳴遠也有一個著名的紫砂藝人——陳子畦做父親。
他的造壺風格承上啟下,既有明代的朴雅之風,又開啟了寫實主義仿生技巧的先河。
在紫砂壺發展史上,他是一位技術嫻熟而全面的大師。
陳鳴遠 廉齋銘烏泥束腰壺
在陳鳴遠的作品中,光貨的幾何形體「樸質大方,結構合理,技巧嚴謹」;花貨的自然形體「概括誇張,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並善於借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遺世的梅干壺(現存於美國西雅圖博物館)最具有代表性,充分表現了陳壺對自然的誇張和借鑑。
陳鳴遠制 素帶壺
陳鳴遠還是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第一人。
他的壺身提款更別具一格,頗有晉唐筆氣,當時有言「海外競求鳴遠碟」。
陳鳴遠,不僅壺藝高超,「千奇萬狀信手出」,「陳生陳生今絕論」;而且廣泛交遊文化人「書法有晉唐風格」。
當他在壺上刻下了銘文:「汲甘泉,淪芳茗,孔顏之樂在瓢飲」等句時,當時的文化人亦不得不承認「鳴遠吐屬亦不俗」。
顧景舟
願流指爪踏雪泥,百代壺公第一流
顧老生來和紫砂壺有緣,生於紫砂壺的故鄉江蘇宜興,18歲從祖母學藝。
憑藉他極高的悟性和對紫砂深深的熱愛,兩年後,他已在行業內嶄露頭角,小有名氣。
之後他來到上海,仿製明代時大彬、清代陳鳴遠等人的紫砂名作。
正是在臨摹和仿製中,他的技藝突飛猛進,其中一些仿品的藝術價值甚至超過了原作,並被許多博物館收藏。
顧景舟 藏六方
從早年的仿製,到中年的自創,直至晚年的改變,顧老總結一生的經歷,認為壺藝創作要兼有形、神、氣三點,並強調「如果沒有輪廓、線條、體積、比例的學問,沒有基本功紮實而又靈巧的雙手,再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
從他現存的一些作品中,我們可以品出這位一代宗師的風格。
十一頭提璧茶具組
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高莊與顧老結交,他們以紫砂陶優異土質及適用功能,精心合作設計了提璧壺。
顧老為此專制工具,使其壺獨具匠心:壺坯輪廓造型端莊周正,結構嚴謹,比例和諧勻稱,線面簡潔明快,節奏變化合度。
提璧壺氣質健偉,色澤紫中泛紅,深沉朴茂。
此壺完美地闡釋了顧老的藝術觀念,是現代紫砂壺中的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