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中很冷門的一首中秋詞,卻極具音韻美,值得一讀再讀

2019-12-03     慶余

說到中秋詞,相信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出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雖然蘇軾這首中秋詞,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中秋詞。但是我們在品讀宋詞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其他優秀的中秋詞。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一剪梅·中秋無月》,便也是一首值得一讀再讀的中秋詞作。儘管相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這首中秋詞要冷門很多,但它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即語言的音韻美。眾所周知,我國古典詩詞,素有講究音韻美的優良傳統。

一般來說,極具音韻美的詩詞作品,讀起來會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無窮。而構成音韻美的方法就多種多樣了。包括押韻、平仄、句式、對偶、語調、迴旋、重疊等,都可以增強語言的音韻美。辛棄疾的這首詞,便是以疊韻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迴環音韻美,即上下片二、四、六、八句採用疊韻,僅首字相異。

《一剪梅·中秋無月》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

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當然,除了極具音韻美這點獨到之處外。辛棄疾這首詞,與其他中秋詞所不同的是,他著重抒寫了中秋無月所帶來的愁情,而其他詞往往都是在有月的情況下進行抒情。至於辛棄疾這首詞所蘊含的愁情,則是他的一種報國無門、濟世無望、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詞的開篇兩句「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辛棄疾先是回憶了過往中秋有月的情景,即回想起那個中秋之夜,我置身在丹桂叢中,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亮也蕩漾在酒杯中。雖然沒有直接表明對過往中秋有月時的情感,但通過怡然自得的情景描述,便可知道辛棄疾定是懷有欣喜之情的。

緊接著的兩句「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則是從過往的中秋有月過渡到今昔的中秋無月。它的意思是說,今晚我同樣在樓上舉杯,杯中既無花影,更無月亮,只有那烏雲伴著雨水打濕了紗窗。同樣沒有直接表明情感,但是字裡行間已經透露出了辛棄疾想要賞月而不得月的沉悶和遺憾之情。

過片「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緊承上片詞意,即我真想乘風上天去質問天公,為何今夜無月,可是奈何這天路沒法打通,我無法上天,就連送個信也很難。可見辛棄疾盼月心情的急切。另外,這裡是有著暗喻的。「乘風問化工」,實則是辛棄疾想要去質問皇上,為何對有識之士而閒置不用,致使他報國無門。

但結果可想而知,自然是「路也難通、信也難通」。其間還夾雜著辛棄疾的無可奈何和怨恨之情。最後兩句「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便是辛棄疾在無奈之下,只好以紅燭為伴,借酒澆愁,聊以自慰,以此來打發這個無月的漫漫長夜。雖然說要「從容」,但是其孤苦之狀早已經躍然紙上。

綜觀辛棄疾的這首詞,主要抒寫的是無月之夜的孤寂愁懷,是他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同時它有一種期盼生活中的好光景而不可得的惆悵情懷。而這種情懷,卻是我們能夠切身體會的。或許,也曾有某一個夜晚,你也在為無月而傷懷。總的來說,辛棄疾的一首中秋詞,很少有人知道,卻極具音韻美,值得一讀再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EHozW4BMH2_cNUgy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