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多年前曾看過一個TED演講,至今記憶猶新,主題是:如何拯救你的幽默感。生活中,我們總是忽略幽默感的重要性,俗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有人認為,那些活得有趣的人比「活得成功」的人更幸福,那麼,如何才能活成一個有趣的人呢?結合TED演講內容,我的總結如下。
一、培養自己的幽默感
「幽默感」不僅是一種把大家逗笑的能力,更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在生活中,那些富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有趣的。並且,培養自己的幽默感,不論是在獨處還是在與他人聊天的過程中,都會讓事情變得更有趣起來。因為幽默的一大作用就是「化解尷尬」,具體來說有兩種手段。
- 直接承認對方的邏輯,
- 將對方的邏輯和自己的邏輯置換
第一個就是直接承認,把話接下去。郭德綱在採訪一個網紅的時候問道:「你為什麼只有100多萬粉絲呢?」網紅說:「因為我的粉絲說我長得像您"。郭德綱回答道:「像我那粉絲應該更多呀。同理,如果有人說你長得矮,你可以回答說:「是呀,至今去遊樂園還沒買過票呢。」
第二個方法就是邏輯置換。我們可以在此用到文字梗/諧音梗。例如,一位顧客在海鮮店吃飯,點的一盤鰻魚飯。等了很久都沒有上,於是他就問服務員說為什麼我的鰻魚飯還沒有上。服務員說因為您點的是「鰻」魚飯,所以上得比較慢。你要是點了「快」魚飯,我早給你端過來過來了。這樣一來不僅能緩解顧客的抱怨情緒,還能讓對話變得有趣起來。
二、不把金錢作為衡量快樂的唯一標準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總是把金錢、物質作為自己的首要追求,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而那些真正活得有趣的人,往往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能挖掘事件背後的可愛之處。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里在《小王子》一書中寫道:
大人們就愛數字。當你對大人們講起你的一個新朋友時,他們從來不向你提出實質性的問題。他們從來不會問:「他說話聲音好聽嗎?他喜愛什麼樣的遊戲啊?他是否收集蝴蝶標本呀?」他們往往會問:「他多大年紀? 他家裡有幾個弟兄?體重多少?他父親掙多少錢?」他們以為這樣才算真正了解你的朋友。
如果你對大人們說:「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磚蓋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戶上有天竺葵,屋頂上還有鴿子……」他們怎麼也想像不出這種房子有多麼好。必須對他們說:「我看見了一幢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 那麼他們就驚叫道:「多麼漂亮的房子啊!」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金錢就是檢驗快樂的標準,掙的錢越多越快樂。然而心理學家做的一項調查卻推翻了這種認識。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的經濟條件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時,隨著金錢數量的增加,人們所報告的主觀快樂感並沒有顯著提升,反而越來越趨於一條平緩的水平線,由此可見,並不是越有錢越快樂。
邊際遞減效應
對此,我們可以用經濟學上的「邊際遞減效應」(Diminishing marginal effect)來解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產值後,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就會下降,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當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其新增加的最後一單位物品的消費所獲得的效用(即邊際效用)通常會呈現越來越少的現象(遞減)。
德國經濟學家戈森曾提出一個有關享樂的法則:同一享樂不斷重複,則其帶來的享受逐漸遞減。所以,金錢帶給我們的快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持久,而活成一個有趣的人才能帶給自己與身邊人更多的快樂。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設定了兩種情景,一是中了價值3.14億美元的彩票大獎,二是事故後截癱送入醫院。研究人員要求被試去幻想兩種截然不同的未來,看看他們更喜歡哪一種人生。大多數人都選擇中了彩票大獎,然而數據表明,一年過後,那些選擇中了彩票的人和選擇截癱入院的人的快樂程度幾乎相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心理學家解釋道,我們大腦往往會高估對某件事情所帶來的感受的預期,並且常會誇大事物的不同結果,而這些結果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未必有那麼大。比如,工作的起伏、伴侶的得失、家庭的興衰、升學考試的成敗等等,這些事件對於我們的影響以及影響時間的長度和強度都比我們想得要小。
所以,要想活得有趣,就要放下心中那些不必要的執念,不去盲目地追求金錢,不把利益得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有了這種豁達樂觀的態度後,你才能從患得患失的狀態中走出,開闊自己的視野,去做更有趣的事情,成為更有趣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生活心理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