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麼

2019-10-17   揭西即沖擂茶粉

冬至吃什麼?冬至節氣是極為重要的食補季節,其飲食要注意養陰潛陽,溫補陽氣,增加高熱量的食品以增強禦寒能力,要遵循增加熱量、少食咸、多食苦、辨證施補等基本要領。俗話說「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冬至時節,可要好好地為自己的身體進補。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飲食調養也應遵守這一原則。

冬至,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食補、藥補都能發揮出更好的進補效果。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肌體的需要。

因此,冬至要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同時,寒冷也影響人的泌尿系統,促使排尿增加,較多的鈉、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排出,因此要補充相應的食物。在多吃蔬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朋友在冬至要多吃甲魚、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等食品,以補充因寒冷而過度消耗的熱量,益氣養血,對身體虛弱者尤為適宜。

如今,為了增強體質和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冬至吃什麼?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鬧出了「小孩長鬍須」的後果。實際上,冬至進補是有年齡限制的,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一般而言,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生髮的時候,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於老年,所以這時候進補不僅適宜而且必要。對老年人來說,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的食品。總之,老年人的飲食應「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節日往往和食文化密切相關。冬至吃什麼?從上述傳說可見,從某個角度看,冬至是和吃有關的節日。確實,經過數千年發展,冬至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尚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冬至吃餛飩,西北一帶冬至要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冬至吃湯圓和麻撇。而各種吃法又有很多講究,如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日:「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

泉州人冬至要吃「冬節丸」,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K"。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驚嘆。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祥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冬至餛飩夏至面」,北方很多地區冬至要吃餛飩或者水餃。有的還要喝酒,據說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餃兒」諧音「膠耳」。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的習俗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備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子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

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在南宋十分流行。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至今,我們看到的餛飩名稱各地有異,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有些地區在冬至日有蒸冬的習俗。用五穀雜糧面蒸窩頭蒸悖悖,傳說蒸冬是為了析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後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

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以象徵團圓。悖悖和蒸窩頭是團圓子的演變。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什麼?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冬至都要吃圓子。清代的地方志記錄了這一風俗。康熙年間《詔安縣誌》載:「冬至,人家作米糰而食,謂之『添歲』。門扉、器物各以一丸粘其上,謂之『飼耗」

乾隆年間《重修台灣縣誌》:「冬至,家作米丸,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謂之『炯耗』。」

道光年間《羅源縣誌》稱:「冬至先一夕,搗米粉如玉屑泥,少長團聚搓為丸,次早薦之祖先,粘於門檻,取其圓以達陽氣。」

光緒年間的《福清縣誌》記載:「以粉米作丸,取團圓之義,又粘門楹間,取其圓以達陽氣。」

清嘉慶《惠安縣誌·風俗志》對冬節吃湯圓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

泉州人吃湯圓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功效,民間至今冬至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樣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到祖祠集中,按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除了飯食的進補外,還要吃水果來補。冬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和皮膚乾燥,且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適宜吃的水果如梨、獼猴桃、甘蔗、抽子等。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冬至時節的養生食譜。

冬至吃什麼-食狗肉

傳說當年劉邦被匈奴單子圍困於平城,無糧可供充飢。冬至這一天,劉邦手下大將樊噲弄到一條狗殺了送給劉邦吃。劉邦為了不忘被匈奴圍困之仇和大將樊噲的功績,回到長安後,每年冬至必食狗肉。民間效仿便有冬至食狗肉的習俗。至今日,此習俗仍在長江中游部分地區及兩廣一帶流行。

狗肉性溫,可補中益氣,溫腎助陽。在冬天最寒冷的冬至這一天食狗肉,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熱量,達到既禦寒又進補的目的。

冬至吃什麼-冬至餛飩

「冬至餛飩夏至面」。民間在冬至日有吃餛飩的習俗。

冬至食餛飩的習俗大約盛行於宋元時代。宋代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說:「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描繪杭州人過冬至節時說:「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餉先則以餛飩,有『冬至餛飩年博t《』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常以冬至為曆元,此時被看作是天體運行之開端,在此之前,古人認為宇宙是處在一種渾沌的狀態,即「天地渾沌如雞子」。《燕京歲時記》解釋餛飩成為冬至食品時說:「大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食之。」由此可以看出,冬至這一天吃餛飩,是為紀念天地之變化,宇宙運行。

冬至吃什麼-紅豆粥

冬至日吃紅豆粥之俗,一千六百多年前已有,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南北朝時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共工氏有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

冬至吃什麼-冬至粥

冬至日朝鮮族民間傳統飲食是每家都要吃小豆黏米麵丸子粥,稱「冬至粥」。因丸子大小像小鳥蛋,故亦稱「賽爾心粥」,即「小鳥蛋粥」。民間認為冬至若不喝冬至粥,則容易生病和衰老。有的人家在黏米丸子裡放一枚小硬幣,吃到者被認為有福氣。

冬至吃什麼-羊肉餃子

在河南、蘇北、山東等地,有「冬至吃水餃,不再凍耳朵」的民間諺語。這些地區的人們在冬至日有吃羊肉水餃的習俗。

東漢時,有個叫張仲景的醫生醫術十分高超,對許多疾病都能做到藥到病除。有一年,他的家鄉天氣十分寒冷,許多人的耳朵都生了凍瘡,求醫者絡繹不絕。張仲景吩咐弟弟在院中搭起個棚子,在棚中盤一大鍋,把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一併放在鍋中熬煮,再把用麵皮和羊肉包成的「嬌耳」(即水餃)放到鍋中煮熟。每個生瘡者可領一碗藥湯和兩個「嬌耳」。張仲景將之稱為「祛寒嬌耳湯」。病人吃了祛寒嬌耳湯之後,只覺得渾身漸漸暖和起來,兩耳也發熱,凍瘡很快就好了。

因張仲景施捨「祛寒嬌耳湯」的日子恰好是冬至,而他又在冬至日去世,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水餃。冬至吃羊肉水餃可驅寒進補,此習俗在豫、魯、蘇、皖等地一直流行。

冬至吃什麼-圓仔湯

台灣人在冬至日有吃「圓仔湯」的習俗。在冬至日前夜,家家戶戶要做紅、白兩種米圓,稱之為「冬節圓」。大約在吃過晚飯後,全家老少圍在一張大桌子旁搓圓仔。冬至清晨,家家以煮熟的圓仔湯三碗或五碗供奉廳堂、井頭、灶頭等,並備牲醴祀神。一方面敬神,一方面向祖宗報告冬天的來臨,然後全家吃圓仔湯,意味幸福團圓和添歲。

冬至吃什麼-冬至羊肉湯

【用料】羊肉600克,蔥段、生薑片、香菜末、花椒、胡椒粉、大茵香、精鹽、香油、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羊肉洗凈,切成大塊;鍋中加水適量,燒開後,放人羊肉塊,撇去浮沫,加人蔥段、生薑片、花椒、大茵香,而後改用小火煮I小時左右,待羊肉六成熟時撈出;將羊肉塊切成絲,把鍋中油燒至七成熱時,加入蔥花、生薑絲蝙香,再加人羊肉絲蝙炒至油被吸收時為止;把原湯灌人鍋內,放人精鹽,再煮片刻即可。喝湯時加人胡椒粉、蔥花、香菜末、香油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補腎溫中、益腎固精。

冬至吃什麼-鯽魚豆芽湯

[用料]鯽魚1條(約200克),黃豆芽200克,蔥花、味精、精鹽、豆油各適量。

【做法】將魚宰殺,除去鱗、鰓和內臟,清洗乾淨;黃豆芽洗凈,備用;將豆油加入鍋中燒熱,放人蔥花蝙炒,加人黃豆芽,炒出香味時加人鍋中調味,倒入湯碗,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清熱解毒。

冬至吃什麼-炒雙菇

【用料】水發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澱粉、味精、鹽、黃酒、薑末、鮮湯、香油各適量。

【做法】香菇、鮮蘑洗凈切片,炒鍋燒熱人油,下雙菇蝙炒後,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蝙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後,放味精、鹽,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香油裝盤即可食用。

【功效】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對高血脂患者尤為適宜。

冬至吃什麼-香油拌菠菜

【用料]菠菜500克,食鹽、香油適量。

【做法】菠菜洗凈,開水悼熟,撈出入盤;加人適量食鹽,淋上香油即可食用。

【功效】通脈開胸,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冬至吃什麼-沙鍋雜碎

[用法]羊肉(熟50克),羊心50克,羊肺5克。羊肚50克,羊肥腸(大腸)50克,香菜15克,大蔥15克,芝麻醬50克,姜3克,八角2克,鹽4克,辣椒油2克,胡椒粉1克,各適量。

[做法]將羊肉、羊心、羊肺、羊肚、羊肥腸五種,放人開水鍋中,燙透,撈出,瀝干水;羊肉、羊肺、羊心分別切成片;羊肚切成寬長條;羊肥腸切成象眼塊;芝麻醬加鹽、水攪開,加胡椒麵、辣椒油、香菜末、鵝毛蔥,調配成佐料。沙鍋置火上,加人高湯、羊肉、羊心、羊肺、羊肚、羊肥腸和料片,再加蔥段、薑片、大料、精鹽,微火炯好,即成。

【功效】氣血雙補,補腎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