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晚唐多事之秋的杜牧,政治上主張削平藩鎮,加強統一,以濟天下蒼生為己任。但杜牧一生從憲宗至宣宗六朝,仕途上卻始終不得意。因此,憂國憂民的杜牧,寫了許多詠史詩,表現他的政治抱負和激情,及對晚唐王朝統治集團的強烈不滿。
本文小編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泊秦淮》,便是杜牧所作詠史詩中的一首千古名篇。即使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上,它也能堪稱詠史詩的典範。顧名思義,《泊秦淮》是杜牧夜泊秦淮時的一首觸景感懷之作。所以詩的前半段,杜牧還重點寫了秦淮夜景,後半段才著重抒發感慨。
秦淮,即秦淮河,在今天的南京市境內。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游宴的場所。「秦淮」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逐漸成為奢靡生活的代稱。所以當杜牧夜泊秦淮,想到晚唐王朝國勢日衰,當權者卻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是杜牧夜泊秦淮時所見到的景色。它的意思是說,迷離的月色和輕煙正籠罩著秦淮河的寒水和白沙。從寫景上來看,杜牧這一句就令人驚艷。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種意象,和諧的融合在了一起,組成了一幅淡雅而幽靜的水邊夜色,美不勝收。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沒有特別之處,卻在這首詩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夜泊秦淮」,承的是「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近酒家」,則啟了下文中的「商女」、「亡國恨」和「後庭花」。從抒情上來看,杜牧的種種感慨,也全是因為這一句才產生。杜牧構思的細密、精巧,也都體現在了這句詩中。
最後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她不知道什麼叫亡國之恨,所以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後庭花。「後庭花」,是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當年南朝陳皇帝陳叔寶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杜牧「夜泊秦淮近酒家」後,聽到有歌女在唱著代表亡國之音的後庭花,便觸景生情,想到了百孔千瘡的晚唐王朝,不禁深感憂慮和可悲。憂慮的是怕歷史又將重演,可悲的是統治集團的一面造成了藩鎮割據,邊患四起的局勢,一面只知享樂游宴。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唱什麼都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所以杜牧不是在責怪歌女不知亡國恨,而是曲折的表達那些聽者,也就是達官貴人們不知亡國恨。由此可見,這首詩在婉曲中,表現出了極其辛辣的諷刺。而杜牧的感慨,也代表了當時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的擔憂心境。
綜觀杜牧的這首詩,其實可以看作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的一個側面寫照。即達官貴人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一步步將晚唐王朝推向不可挽回的深淵。字裡行間,我們能夠看到杜牧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總的來說,這首詩無論寫景、抒情,還是敘事都極具藝術感染力,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wRipW4BMH2_cNUgrS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