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死腹中,皆因孕媽媽血液易凝!這種情況,容易出現胚胎死亡

2019-05-28     育兒每日推送

本文專家:張建平(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教授)

官女士,34歲,婚前曾人流兩次,結婚3年發生過3次胚胎死亡。

每次,官女士受孕都不困難,如不避孕,2~3個月就懷上了。懷孕的頭兩個月,情況一般也無異常:孕1個來月出現早孕反應,孕6~7周B超可見孕囊、胚芽及胎心搏動。但是,3次妊娠均在孕9~10周開始出現少許暗褐色陰道分泌物,隨後B超檢查發現胎心停跳。

為此,官女士輾轉多間醫院檢查,都沒發現與自然流產有關的因素。後經人介紹來本院生殖免疫流產專科,結果發現,官女士抗β2糖蛋白抗體陽性、D-II聚體明顯升高,提示其存在血栓前狀態。於是,醫生為她試行抗凝治療,待異常的指標基本正常後,再讓其嘗試受孕。

當官女士成功受孕後,醫生要求她立即住院保胎,以便繼續進行抗凝治療,並定期監測凝血功能和胚胎髮育情況。直至孕12周,超聲檢查胚胎髮育都很正常,大小與孕周相符,胎心搏動有力,遂讓其出院休息,但抗凝治療仍持續至28孕周。其間,官女士定期產檢,最終足月分娩一個健康男嬰。

何謂血栓前狀態

血栓前狀態是指病人本身有血栓形成的傾向,但還沒有形成明顯的血栓,或雖形成少量血栓但已在溶解之中,因此,也稱為易栓症,或血液高凝狀態。這類病人由於還沒有形成明顯的血栓,對重要的生命臟器,如心、腦等功能沒有影響,也無明顯不適,故不易引起注意。

血栓前狀態:孕母不怕,胎兒怕

血栓前狀態雖對母體影響不大,但會給胚胎造成危害,成為胚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何血栓前狀態會「厚此薄彼」呢?

這還得從妊娠的生理改變說起。女性懷孕後,為了適應分娩需要,減少產後出血,血液系統中的凝血功能會發生明顯改變:凝血因子的產生越來越多,抗凝血因子越來越少,纖溶活性也越來越低。

其結果是,血液呈高凝狀態,有利於產後止血。這對於沒有血栓前狀態的孕婦來說,無疑是非常有益的;然而,若女性孕前已存在血栓前狀態,則懷孕後血液的高凝化程度將變得更加劇烈,甚至超出生理適應的範圍,以致造成胎盤絨毛血管血栓形成,影響胚胎的營養供應,最終造成胚胎死亡。

判斷血栓前狀態,目前仍有難度

血栓前狀態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和後天性因素。前者是由與凝血和纖溶有關的基因突變造成的,如凝血酶原基因突變、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等;後者主要為抗磷脂抗體綜合徵、獲得性高半胱氨酸血症,以及機體存在的各種能引起血液高凝狀態的疾病等引起。

目前尚無關於血栓前狀態的統一的診斷標準,臨床上只能根據一些綜合性篩查指標和相對特異性的實驗室診斷指標作出初步診斷。而大多數相關的檢查項目需要在特殊的實驗室內才能完成,因此,現時只有少數大醫院具備檢測條件。

抗凝治療有講究

有自然流產史,尤其是復發性流產史的女性,如果存在血栓前狀態,或存在導致血栓前狀態的病因時,應在孕前開始治療,至病情改善後再受孕。受孕後,仍須繼續用藥,並定期監測凝血功能和胚胎髮育情況,以便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及療程。

具體來說,可在孕前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受孕後改用安全性更高的低分子肝素至少到孕三個月。但有些病人需要用藥至孕中期,乃至孕晚期臨產前。具體應由有經驗的專家決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uOACmwBmyVoG_1ZcN8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