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人的記憶——西門老街,期待你的鳳凰涅槃!

2020-03-18     愛義烏

對義烏「老城裡人」來說

西門

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這裡留存著

幾代老義烏人的「小城故事」

隨著城市現代化大潮洶湧而至,義烏老城已舊貌換新顏,但記憶對於任何一座城市而言都是深刻的。

走在被拆遷的西門街上,有時會留下一聲嘆息,但更多的則是對老街朦朧的追憶,感受這座城市背後的故事,其影像和畫面永存於靈魂深處。

未拆遷前的西門全景

據清嘉慶《義烏縣誌》記載:「縣前直街(即東街)、上市街(縣西,在迎恩門內,與西街相貫)、南街(舊名下市街)、西街(湖清門內)。」這些街道中,屬上市街(西門街)最為繁盛。它東起原新馬路,與朱店街和塔溪路相接,西至西門尖通向義金路(後來的城中西路)。2000年的舊城改造後,西門街東西兩頭分別通往丹溪路與香山路,僅剩600餘米。

1999年的西門街育嬰堂(左側)與童忠義祠舊址(右)

小巷深深,蜿蜒曲折。記憶中的西門街有不少明代建築,諸如童大宗祠、童忠義祠(紀念抗倭名將童子明)、戚宅里、大夫第(又叫大廳里、景誼堂)、王德二祠門樓等等;還有大量的清代民居,以兩進的四合院為代表,結構五間至十八間不等,青瓦白牆的,被稱為「全座屋」。可以說,一座宅院就是一部動人的小說,一座祠堂就是一部厚重的宗譜。

西門老街戚氏宗祠

西門老街的戚氏宗祠,名氣不小,是當年由戚繼光捐贈建造,房屋雖略帶陳舊,但無不存有歷史印痕。而門外的魁星塘,雕花石板護欄,水光蕩漾,舊貌依然在記憶的深處。「該處附近有大夫第遺址,戚塘則因歷史久遠被填埋」。我們久久佇立著,細細聆聽著「戚繼光在此屯兵練兵」的傳說,耳際間仿佛當年的英雄讚歌在傳唱。

會魁第、繩武堂、還金堂(原稱後堂屋)、六橫堂、陳大宗祠、城隍廟……它們是小街的靈魂,雖歷久滄桑,但古風猶存,古韻宛在。而舊時這裡商旅絡繹,店鋪聲喧,市面熱鬧,街景繁榮……

作為一名90後出生的小編,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每天都會穿過這些富有歷史感的小弄堂,逛一逛街邊小商鋪,聞著灶台的柴火香,三五好友,聊著學校發生的趣事。道路雖狹窄,建築老舊寒磣,但那卻是最美好的童年回憶。

老西門人迎龍燈

陳亮文化研究會提供

走進西門城隍廟,你會意外邂逅久仰的「西隅龍祖」。它也稱「西門老龍」,全身呈棕紅色,威風凜凜。義烏迎龍燈歷史久遠,在民間就流傳著」先有木龍頭,後有烏傷郡」的俗語。往年每逢正月十五前後,西門老街最為熱鬧,舞動長龍、浩蕩之場面甚是壯觀。義烏十里八鄉的龍燈,到了城裡也要向西隅龍祖朝拜,以示敬重,期待來年風調雨順。如今,這一傳統文化的活動已漸行漸遠,人們在城區難以見到迎龍燈的景觀,為此倍感惆悵和依戀。

西門街口的童氏古宅

確實,老街雖老,卻有著燦爛的傳統文化,美德育人,名儒代有,輩出精英。有因平亂寇以身殉國的童必大,抗倭屢建奇功的名將童子明,少負俊才、攜萬人修築河堤的陳思任,辛亥革命黨人、一心實業救國的童必揮,軍工專家、全國工程師學會會長陳榥,晚清秀才、一生教書育人的陳建,七代路不拾遺、家風傳世的陳公昌、陳德教、陳聖峻……

鄉愁是一杯酒、一朵雲,守護好鄉愁才能留住根。2019年11月,義烏西門老街保護開發項目啟動,規劃總用地面積為200.95畝,估算總投資18億元。在西門街舊址的基礎上,按照4A級景區標準,以「保護為主、更新為輔」的原則進行保護性開發,給義烏人民留下具有「歷史記憶符號」和「城市文化變遷見證」的精品文旅項目。

義烏曾有這麼一座古城,這麼一條完整的西門老街!

在人們的心裡,它既有歷史興替的滄桑,社會前行的脈絡;也有時代發展的足跡,城市個性的烙印。大家有理由期待老西門街的鳳凰涅槃。

作者丨王曙光

圖片丨蔣侃為 部分來源於網絡

編輯 |金龍 樓杭娟責編 |季媚瑤

編審 | 樓志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oqq8HABiuFnsJQVp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