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中的敦煌——隋唐時期的敦煌

2020-05-26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歷史長河中的敦煌——隋唐時期的敦煌

581年,楊堅建立隋朝,敦煌歸屬隋朝統治。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收復敦煌及河西走廊地區。後來安史之亂,吐蕃趁機奪取沙洲,統治敦煌62年。張儀潮組織兵員抵抗吐蕃,收復敦煌及河西地區,歸附大唐,敦煌及河西地區進入歸義軍政權統治時期。根據敦煌壁畫的規模及價值來看,敦煌壁畫的極盛時期便是大唐時期。在這洶湧激流的短短几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政權經歷了數次更迭,但敦煌地區的文化習俗卻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逐漸沉澱下來,在河西地區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都被記錄在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經卷中和古書中。

隋代的敦煌郡統治著今天的敦煌、瓜州、玉門、肅北、阿克塞五縣(市)的地域,人口大概3萬多人。那時的敦煌是國際貿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都會,隋朝統治者相當重視,除了經濟文化因素以外,在軍事上,敦煌還是防禦少數民族入侵的前沿陣地,所以隋代的楊堅、楊光大力發展敦煌的經濟社會,隨著敦煌經濟社會的逐步恢復,敦煌莫高窟的修建工作也順便展開,在隋朝短短30年中,就新開洞窟95個,重修洞窟6個。

唐朝在隋代滅亡後建立起來,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敦煌及河西地區納入唐朝的版圖,唐朝收復敦煌後,設瓜州。瓜州刺史逮捕了駐瓜州的唐朝驃騎將軍,自稱「敦煌王」,割據敦煌。在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敦煌百姓實在忍受不了這位「敦煌王」的肆意揮霍和大興土木,於武德五年五月,聯合敦煌豪族,剷除了這位自大的「敦煌王」,然後才歸附於唐。這位「敦煌王」在以後的幾年裡也有人效仿,引起了不必要的騷動,但最後都被唐朝統治者打敗,唐王朝在敦煌地區的統治地位被進一步加強。

敦煌莫高窟的修建和供養在唐王朝達到頂峰,從壁畫的色彩,形制,規模,藝術價值上,從雕塑的細膩程度上來看,這個時期的敦煌莫高窟是其它各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壁畫不但記錄了當時的神話故事,更重要的是結合藏經洞中的文獻和古書看壁畫,這其中還記錄著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文信仰,官方書信,科學技術等等,從這其中不但說明了敦煌地區是中華與世界交流的窗口,讓學者更為興奮的是莫高窟保留了古代原汁原味淳樸的遺書,壁畫和雕塑,這種底蘊深厚,保存完整的歷史史料是極為罕見的。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退,吐蕃趁機占領敦煌,這個野蠻的族種占領敦煌初期實行奴隸制,吐蕃軍隊焚燒廬舍,踐踏莊稼,屠掠民眾,進行大規模的野蠻破壞。在統治了一段時間後,吐蕃人將唐朝在敦煌的均田制改為「突田制」,也就是按部落人口分田,組織生產,徵收賦稅。吐蕃的野蠻統治當然遭到了敦煌當地人民的反抗,這種矛盾在持續了很久之後才得以化解,但當時的敦煌人民還是懷念唐統治時期,畢竟吐蕃的文化、經濟等等各方面不如唐朝先進。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據敦煌遺書記載,寺院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後來張儀潮乘吐蕃內亂,國力減弱,一舉發兵收復了敦煌及河西地區,並歸附大唐。

唐朝政治穩定,生產力發達,為敦煌及敦煌石窟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不同文化在敦煌匯聚,人流物流商流在這裡積聚,中華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在這裡交匯,各種教派如儒家學,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在這裡共處,各種民族在這裡共同生活。各種敦煌遺書中流傳了大量的古代信息,譬如變文,押座文,因緣,詞文,詩,詞,賦,啟,狀,牒等等記載了政治,經濟,史地,軍事,宗教,民族,民俗,科技,語言等各方面的信息,為研究敦煌和敦煌學的專家們帶來了無比豐厚的史料和線索。

作者:鄭軼敦

參考文獻:《敦煌文化與敦煌學》 孫占鰲/主編 蘭州大學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ew4UHIBnkjnB-0zmf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