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鈴響馬幫來:探尋茶馬古道上的德昌

2020-08-06     聚焦巴蜀

原標題:山間鈴響馬幫來:探尋茶馬古道上的德昌

走在德昌縣城一處十字街頭,遠遠地可見鐘鼓樓。所謂古色古香,正是這裡!仰頭望,鼓樓門洞匾額上,一邊寫著「北達京畿」,一邊寫著「南通蒙昭」;古老文字映照出無數商賈旅客的身影,講述的是南北往來的咽喉要地,西南絲綢之路必經道路上那些隱去的傳奇。

左永進丨攝

如今我們俗稱的「南方絲路」,古時候叫蜀身毒道。「身毒」是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呼,表明蜀身毒道的起點在成都,終點在印度,據說是阿薩姆邦。

也有人認為這條絲綢之路的終點,還可能延伸到了伊朗或者羅馬。與更加著名的另一條絲綢之路一樣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便串起了古代文明並形成交流。

王正洪丨攝

從成都出發,蜀身毒道分為東線和西線。東線經樂山、宜賓,進入秦時開闢的五尺道,過昭通、昆明、楚雄與西線匯合。西線經雙流、新津、邛崍、名山、雅安、滎經、漢源、越西、喜德、冕寧、西昌,到達德昌以後南下會理,折向西南走攀枝花,渡金沙江至雲南大姚,直達大理。西線古稱氂牛道,也有靈關道、西夷道等稱謂。

早在漢武帝元關六年(公元前129年)唐蒙通夜郎時,西夷邛、筰之君長就自願比照南夷請求歸順漢朝。《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天子問相如,相如曰:「邛、莋、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時嘗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今誠復通,為置郡縣,愈於南夷。」天子以為然,乃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往使……司馬長卿便略定西夷、邛,莋、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內臣。除邊關,關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牁牂為徼,通靈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還報天子,天子大說。

崔龍丨攝

從司馬相如和漢武帝的談話中知道,邛都(西昌)、筰都(沈黎)、冉(漢嘉)這一條路線,秦時就已經設置過郡縣,道路也曾溝通。司馬相如出使西夷,即在邛都設置了「一都尉,領十餘縣,屬蜀」。邛都(西昌)、筰都(沈黎)、冉(漢嘉)這一條路線,是秦末農民起義後,群雄割據時無人過問,這才放棄的,現在要恢復它,比通南夷容易。後來,司馬相如出使西夷果然如其所言,即在邛都設置了「一都尉,領十餘縣,屬蜀」。邛都的開闢並與之同時。

左文孝丨攝

儘管漢代官方沒有打通南方絲綢之路,分段卻是暢行的。循著古南絲道而進,會發現西昌(德昌)一帶是安寧河流域串珠狀盆地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塊盆地。每一處盆地所在,都形成了一些或大或小的聚居區。這片肥沃豐饒的寬廣河谷,自古以來就成為南來北往人群的天然良好通道。漢王朝鼎盛期,經營西南夷的前哨就在邛都(西昌)。

左文孝 | 攝

在橫斷山相對狹窄的空間中,山脈與江河並列相行的特殊地理構造,幾乎早早地就為人類的交通埋下伏筆。無論艱難抗戰時搶修而成的樂(山)西(昌)公路,還是多少次迴轉盤旋泥巴山的國道108線;無論被譽為世界鐵路史上奇蹟的西南大動脈成昆鐵路,還是近年才貫通、首創有雙螺旋隧道的雅(安)西(昌)高速公路,均以南北向穿山跨河不出其右。

崔龍 | 攝

聰慧並懂得遵循自然的先人,由於工具的簡陋以及科技發明還遲遲未現,他們有力的雙腳和身後負重的馬幫,巧妙地選擇出更協調的路徑,就地取材修鑿棧道、鋪墊青石、搭建藤橋,行人和馬幫經年累月在路上踩踏出淺淺深深的凹坑,天長地久形成了連接起驛站的古道。這樣蜿蜒于山脊和河谷間的人文地理奇觀,帶動了彼此生活所需的衣帛、油鹽、藥材、糧種和珠寶的交流。

宋明丨攝

可以想像,有了走動的人群,連接在一條古道上的古城,也有了許多生機和活力。對外界事物的好奇,社會生活中必需的商品流通,一直是推動人類持續尋路和探索的原動力。只要你有過在連綿的山巒或者無垠的曠野目睹道路網絡般的延伸,你就會對此深信無疑。

DGLZYX999丨攝

現在,人們普遍把這條路稱為「南方絲綢之路」或者「西南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的得名,來自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他在《中國》一書中,把漢代中國與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交通路線,首次稱作「絲綢之路」,意指這一交通路線是以絲綢為主要貿易內容的中西方商路。

作者:何萬敏

來源:德昌旅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bRsxHMBURTf-Dn5h6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