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里的紙短情長

2020-08-26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敦煌壁畫里的紙短情長

敦煌石窟壁畫中保存有46幅婚嫁圖,其中盛唐9幅,中唐17幅,晚唐9幅,五代6幅,宋代4幅,西夏1幅。敦煌地理位置特殊,各民族雜居,所以敦煌的婚俗既有漢文化的本原,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既有中原之風,亦有邊地之俗;既有對六禮的遵循,又有對六禮的變異;既有禮儀的一面,又有濃郁的鄉土情味和生活氣息;既能看到中古婚俗的概貌,又可窺見上古婚俗的奇異之風。

書儀吸收古禮朝儀,從書儀的婚禮中,既可以看到古六禮精神和具體程序中士族家法的延續,同時也可以看到許多與古經、正禮不合的婚俗內容。

互拜成禮 莫高窟第148窟南壁 盛唐

聘娶婚是我國正統的直接受六禮傳統的婚禮。聘娶婚有四點是不可或缺的:媒妁之言、財幣之禮、父母之命、女子出嫁。聘娶婚以六禮為指,六禮是指聘娶婚必須履行的六個步驟: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模式也會發生變化。一方面是對六禮繁文縟節的簡化和變通,如六禮規定婚禮不用樂,但人情所致,喜怒哀樂出乎自然,非禮儀之制所能禁。因此漢宣帝就曾下詔,認為婚禮不賀、不用樂是一種苛政。魏晉時婚禮已有慶賀行樂的活動。北宋時唐後主同意婚禮「固請用樂」。敦煌壁畫中的婚禮圖都是賀客滿堂、樂舞齊作的歡樂景象。

另一方面是婚禮在實踐過程中,逐步融入了較多的民俗內容,顯得生動活潑,易為群眾所接受。如唐代婚禮出現的催妝、女坐馬鞍、百子帳、障車等。

女坐馬鞍 莫高窟第25窟東披 宋代

其中女坐馬鞍是當新郎隔著屏風拋雁時,「令女坐馬鞍上」,這種特殊的婚俗很明顯是直接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少數民族的生活離不開鞍馬,婦女也同樣崇尚乘騎。但為什麼漢族又會吸納馬鞍之俗呢?這是以漢語的諧音來取其吉祥之義。女坐馬鞍正寄託著人們希望婚後的人生道路平安相度。此俗發展到宋代,其含義就更為明顯,婚禮中有兩樣東西是不可或缺的,即馬鞍和秤新娘要騎著馬跨越青草及秤,甚至連皇帝納後也要「置鞍於道,後過其上」。秤與鞍從漢字來分析,取其右半,正好是「平安」。莫高窟宋代第25窟的婚嫁圖中,在拜堂成禮時,新娘的腳下就繪有馬鞍一副。

青廬圖 莫高窟第148窟南壁 盛唐

此外,共入青廬也是婚俗中的一項。青廬就是少數民族的穹廬,俗稱氈帳,婚禮時以青布幔圍成小穹廬,謂之青廬。青廬之俗早在東漢時已有記載,《世說新語》中有一則關於曹操的故事,說其年少時,與袁紹去觀看婚禮,潛入主人園中,到晚上就大喊:「有偷兒賊!」驚動大家出來看望,二人趁機入青廬將新娘劫走。

為什麼婚禮要用青廬呢?一方面是避煞的需要,西漢時已有三煞之說,三煞是指青羊、烏雞、青牛之神,婚禮時三煞在門,所以新人不得入內。這就必須有一個緩衝的處所,青廬是比較理想的地方,既有房屋的感覺,又不入家門;既完成了婚禮,又避免了與凶神相遇,可謂兩全其美。另一方面是取青廬的吉祥之義,青廬的內壁是用柳枝或其他枝條卷作圈,用繩相互交絡連鎖而成,可開可合,能自由搬遷移動,是一種行屋。正由於需用較多的樹枝,所以又稱百枝帳,口頭諧音訛為百子帳,這一名字符合人們多子多福的觀念,所以婚禮用之。在婚嫁圖中可看到一座座圓頂青廬,廬內壁枝木縱橫交錯,清晰可見。

同牢合卺圖 莫高窟第454窟東披 宋代

拜堂成禮後,新婚夫婦共入青廬,在青廬中要舉行一系列的儀式,如:同牢合卺: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由侍者端上同牢盤,新婚夫婦在青廬內共一牲牢而食。牲牢不得分開,象徵性地吃三口,表示新婚夫婦共同生活的開始。接著是合卺,即新婚夫婦共飲一杯酒,但這種酒器比較特別,卺是半邊瓢,一個干葫蘆剖分為二,新婚夫婦各執一片而飲。葫蘆古稱瓠,婚禮用瓠瓢,首先表示夫妻二人同為一體;其次瓠有苦味,用之以飲,喻夫婦當同甘共苦;瓠又是八音之一,笙竽用之,比喻夫妻琴瑟和諧。合卺時由兩名童子捧盤而上,名曰「卺童」。如無瓠瓢,可用金銀酒杯代替,但需用五色線系足連之,以示合體相連之意。

來源:敦煌書坊,文章摘編自「走近敦煌叢書」之《盛世遺風——敦煌的民俗》《敦煌書儀與禮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_lGKXQBd8y1i3sJzJN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