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一則通告堵住了電子煙線上渠道,而在這則通告發布之前的20分鐘,羅永浩還通過自己的微博表示雙十一期間準備帶著自己的小野電子煙大幹一場;11月3日,《人民日報》報道,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披露,羅永浩被限制消費。
所以,這兩天羅永浩被人稱為這兩年最悲催的商務人士,也有人說他到了喝涼水都塞牙的倒霉狀態。很多人不喜歡羅永浩,是覺得他賣情懷,覺得他性格過於張揚,懟天懟地懟空氣。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因素,讓陷入旋渦的羅永浩被嘲諷的聲音超過了很多比他更慘的創業者。
隨後,老羅發布了一篇《一個』老賴』CEO的自白」》,回應被列入法院限制消費令名單事宜,並稱未來一定將債務全部還完,哪怕以「賣藝」的方式。
因為我平常拿著兩部手機,都是錘子,很多朋友都說我是羅永浩的粉絲,出了這幾件事以後,很多朋友問我對此怎麼看,今天就借著這篇文章聊聊吧。
分兩個角度來看:
1、吃瓜群眾的角度。創業本身是一件成功率很低的事情,九死一生不為過,所以,創業失敗是常態,對一個失敗者冷嘲熱諷沒太大意義。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吃瓜,好像成了網際網路上一個現象級的存在,我們每天都隨時準備吃瓜,娛樂明星的、商業明星的都有。如果你願意,永遠有吃不完的瓜,熱點來得快,消失的也快。而且,你看很多人的評論,真的是太有創意了,簡直是讓人拍案叫絕,但是,仔細看一下,無非就是一些抖機靈的小花招,熱鬧之後,一地雞毛。
一個人的墮落,是從熱衷於吃瓜開始的,我們隨時可以對別人的失敗冷嘲熱諷,但是除了讓自己更憤怒以外,好像對自己沒任何好處。偶爾安靜的吃個瓜,從別人的成功里汲取點經驗,從別人的失敗里吸取點教訓,可能比無知的憤怒更有意義。
2、從創業者的角度。老羅的深情告白,感動了很多人,他要像馬克·吐溫和史玉柱一樣儘快還清貸款,字裡行間也有著些許悲壯,也值得敬佩。破產制度確實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很有效的機制,讓敢於冒險、勇於冒險的人可以放下包袱再出發。有些人覺得,既然冒險就要拿自己的錢去冒險,而不是別人的錢,但是投資人是以獲取超高的收益為目標來計算自己要承擔的風險的。這是現代經濟制度得以運行的基石性的制度,不需要用道德去評判。
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在精神上支持老羅,敢於勇敢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但是,對於這種悲劇英雄式的做法,我卻不太看好,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可能性,是可能性很小。
我們習慣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用這樣的說法自我激勵,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大眾傳播偏差。我們經常會說很多逆境中成功的英雄,就像老羅說的馬克·吐溫和史玉柱,是因為這些故事本身足夠曲折和少見,所以才會被大眾廣泛傳播。實際上,絕大多數成功者都是「從成功走向成功」,但是這些故事對於大眾來講,太過於平淡而顯得誤區,很少被傳播罷了。
失敗確實可以磨練人的意志,能夠讓人清醒,能激起更強大的鬥志。但是,「馬太效應」卻是這個社會上最冷酷無情的法則,不會因為失敗者堅韌不拔的意志而網開一面,能夠從失敗中走出來的人畢竟只是少數,而大多數的成功之路是由一個一個成功逐步完成的。
我也碰到過很多這樣的朋友,但是,我一般會勸他們,千萬不要過度的「自我激勵」,讓自己鑽進自己設置的牛角尖,而成天只想著大目標,從小事做起,從做成功一個一個的小事,重新積累自己的信譽,從一個小成功逐步積累,很多人覺得太慢了,但是,實際上這種積累的速度很多時候會遠超我們的想像,很多經歷過這種波折的人,之所以很難東山再起,因為是憤怒、過度的「自我激勵」,讓他不屑於再做小事,而更多的是一夜暴富、一招翻盤的心態,讓他們看不到現實、看不到環境的變化。
英國有句諺語:成功繁殖成功,其實也可以說成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我們今天重點分享一段《管子》中關於創業成功和失敗的邏輯的內容。
《管子·形勢解》:
古者,武王地方不過百里,戰卒之眾不過萬人,然能戰勝攻取,立為天子,而世謂之聖王者,知為之之術也。桀、紂貴為天子,富有海內,地方甚大,戰卒甚眾,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僇者,不知為之之術也。故能為之,則小可為大,賤可為貴。不能為之,則雖為天子,人猶奪之也。故曰:「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也。」
明主上不逆天,下不壙地,故天予之時,地生之財。亂主上逆天道,下絕地理,故天不予時,地不生財。故曰:「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
古者,武王,天之所助也。故雖地小而民少,猶之為天子也。桀紂,天之所違也,故雖地大民眾,猶之困辱而死亡也。故曰:「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大必削。」
簡單的翻譯一下:
古時候,周武王地方不過百里,戰卒不過萬人,但是能戰勝攻取,立為天子,而後世稱之為聖王,是因為他懂得治國為君的方法。桀、紂貴為天子,富有海內,地方甚大,戰卒甚多,而身死國亡,被天下所殺戮,是不懂得治國為君的方法。故善於為國的,小就可以變大,賤就可以變貴。不善於為國的,即使當了天子,人們也會奪取的。所以說:「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也。」
明君上不背天,下不廢地,所以天給他有利的天時,地為他生產財富。昏君上違天道,下背地理,所以天不給他有利的天時,地也不給他生產財富。所以說:「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
古時候,周武王是天所幫助的君主,故雖土地小而人口少,仍然可以當天子。桀與紂,是天所抵制的君主。故雖土地大而人口多,仍然困辱而死亡。所以說:「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大必削。」
中國人講商道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什麼時代做什麼時代的事情,地利其實就是我們的企業,如何把我們的企業做成像土地一樣,持續不斷的產出。而人和,和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整合資源基本上是相似的。什麼才是整合資源的最有效方式?
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凶,不可復振也。
這句話其實就是說,順天道者昌,逆天道者亡。我們很多人總是喜歡去研究成功企業的經驗,讀名人的創業傳記、精彩的報到、追逐明星企業家像追星一樣,只要有他的演講都會趨之若鶩,總是想聆聽大師的教誨。其實,我不太建議大家這樣做,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真正讓他成功的東西,最核心的東西,很多人不會講,那才是核心機密。同樣,任何一個企業的成功,或者說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是很多元素因緣際會的結果。成功的方法基本不可能被複製。我更喜歡研究失敗的企業,因為失敗者沒有那個能力去美化自己,當然,所有的報到也可能誇大了失敗者失敗的原因。但是,探討為什麼會失敗的方向,可能更值得我們注意。
那有人可能會問,怎麼來判斷自己是不是合於道了呢?我的方法比較簡單,就是看看你做的事情是不是越來越順利,是不是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幫助你,如果是,很大的可能性是你已經合於天道了,而如果你發現自己做的事情,到處都困難重重,我們傳統上總是強調迎難而上,要戰勝困難,我的意思不是遇到困難就退縮,而是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反思,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裡。是不和天時,還是不和地利,還是沒有做到人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反思,努力沒有錯,放棄努力當然不對,如果是被自我激勵誤導了方向,越努力,錯誤越大,結果也更會謬之千里。
《管子·牧民》篇里說:明必死之路,開必得之門。前半句說的是管理過程中要做到賞罰分明,而開必得之門講的更多的是作為領導者,要說到做到,不設定不能完成的目標,說出來的目標一定得能實現,這裡並不是說作為領導者不能有遠見卓識,而是要具備將遠見卓識變成現實的能力,如果你看不清太遠的未來,那就做好眼下,說一件做到一件,而不是滿嘴遠景,連自己都不信,那你的下屬也更不會相信你。這也是說管理過程中建立自己作為領導者的威信的方式,就是從一個成功走向另外一個成功。
其實,《管子·牧民》篇里也有創業成功的邏輯。
我一直說,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藝術。
而利益的分配又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對既有利益的分配,比如很多企業、組織本身就是對已經獲取的利益進行分配;第二種是對未來利益的分配,也就是我前邊的文章里講過的,就是善於利用那些本來不屬於你的東西,人力、智慧、資源等等,這才決定了你的價值。
《管子·牧民》里說: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長短經·大體》:湯武日而盡有夏商之財,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勸,通乎用非其有也。
我們簡單的講上邊這句翻譯一下:商湯、周武王一日之內就分別擁有了夏朝和商朝的財富,將土地分封給親族和大臣,天下之人沒有不心悅誠服的;將財富賞賜給有功之臣,天下之人都爭相效命。這就是真的明白了如何使用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們現在的創業,其實和湯武一樣,要想創業成功,特別是沒資源、沒人脈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做。說到底,就是如何使用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既包括別人的智力、技術、技能、別人的人脈、別人的資源;如何讓你的合伙人、團隊成員,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些本來是都不屬於你的東西。
東山再起比初創企業更難,難處在於,你要重建別人對你的信任,也就是要逐步擺脫不利因素的影響。跌入谷底和你在頂峰的時候,資源是完全不一樣的,你越是在頂峰,資源更容易蜂擁而至,而跌入谷底,資源對你避之唯恐不及,而解決的辦法就是,從一個一個小的成功重新積累,因為只有一個一個小的成功才會給你創造利益的增量,用利益的增量去整合更多更大的資源,而之所以東山再起的速度會遠超你的想像,是因為在你積累一個一個成功的時候,那些離你遠去的資源會對你重新建立起信任,會快速的回到你身邊,而你過往成功的經驗,更讓你比很多初次創業的人更懂得如何利用成功。
這就是東山再起的邏輯:用成功孵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