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鏘,咚咚鏘!」
近日,珊美社區陳家坊陳氏宗祠舉行重光慶典儀式,村裡鑼鼓聲、鞭炮聲陣陣,以分燒豬、設宴、巡遊等多種形式慶祝,熱鬧非凡。還有多地宗親趕來贈送牌匾祝賀宗祠落成。據了解,陳氏宗祠始建於明朝,至今有500多年歷史,去年開始重建,經過一年多的精雕細琢後正式「入伙」。
現場慶典熱鬧非凡
多地宗親趕來參加慶典
11月2日,陳氏宗祠周邊掛著多幅「熱烈慶祝陳家坊陳氏宗祠重光慶典」的橫幅,還有紅燈籠、紅氣球等,氛圍喜慶。慶典持續一天,首先舉行的是祭拜儀式,隨後給每戶村民分燒豬,11點後進行揭牌儀式。下午4點,進行隆重又熱烈的巡遊儀式,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麒麟隊,後面由宗親代表抬著「世代榮昌」、「源遠流長」、「光宗耀祖」等牌匾從村口巡遊到陳氏宗祠,聲勢浩蕩。
祭拜和巡遊儀式
據介紹,這些宗親是從多地趕來參加慶典的,有福建廈門義井村、南城袁屋邊、東城溫塘、寮步長坑、陳屋社區、寶屯社區陳屋村、下汴社區陳屋村等宗親,還有兄弟村橋頭社區,一共200多人。據陳家坊的工作人員陳建新介紹,一直以來,陳家坊與多地宗親保持密切聯繫,得知陳氏宗祠落成後,宗親以及兄弟村都表示祝賀,不僅前來參加慶典,還贈送了11塊牌匾給陳氏宗祠。
多地宗親贈送牌匾祝賀
村民熱心捐款慶「入伙」
據了解,陳氏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距今有500多年歷史。宗祠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原為三間三進四廊合院式布局,現存二進二廊。磚木石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斗式混合結構,人字山牆,青磚牆體,紅砂岩牆腳、柱,麻石柱礎,綠琉璃瓦及滴水剪邊,木雕封檐板和斗拱。
陳氏宗祠有500多年歷史
隨著歲月的沖刷,陳氏宗祠逐漸殘舊,村民提議重建宗祠,復其原貌。在厚街鎮政府以及社區的大力支持下,陳氏宗祠於去年重建今年竣工,一共耗資300多萬元。重建後,陳氏宗祠恢弘大氣,金碧輝煌。由於宗祠的原貌很多難以復完,在重建過程中花費了諸多心血。「我們去了多間宗親的祠堂走訪了解,再做參考和深入研究,儘量按照原貌復原,還增加了對聯、雕花等新元素。」宗祠重建組成員之一陳松柏說。
重建後,陳氏宗祠恢弘大氣,金碧輝煌
在陳氏宗祠內,有一塊捐贈碑,上面雕刻著許多捐贈人的姓名和捐贈款項。陳建新說,村民非常熱心,紛紛捐款慶祠堂「入伙」,甚至有的移民出了國外的鄉親也積極捐款,一共捐了30多萬元用於慶典。當晚,陳家坊還設宴82桌慶祝祠堂「入伙」。
捐贈名錄
設宴82桌慶祝祠堂「入伙」
祠堂歷史
留存一塊500多年歷史的碑記
陳氏宗祠內留存著一塊「亭頭陳氏遷建祠堂碑記」,這是祠堂唯一保留下來的古物,也就是說有500多年歷史。陳松柏老人說,碑記上刻著的是陳家坊的立村過程,以及當時建祠堂的情況。原來陳家坊是東莞「亭頭陳」開宗立族始祖,據說「亭頭陳」的一世祖陳玄端和二世祖陳珍都居住在福建義井村,到了三世祖陳儻才從福建義井村遷至陳家坊。
據相關資料記載,公元一一二七年間,陳儻在惠州官滿後,到東莞亭頭場(即現在的陳家坊)遊玩,因當地風景秀麗,便在此繁衍後代,人多了就將亭頭場改名,立村為陳家坊,又稱之為「亭頭陳」。陳儻配有洪、潘、謝三氏,生有六子,死後建墳在陳家坊的圍後嶺,土名為扒船嶺(在改革開放後,扒船嶺連同陳儻的公墓地被推平建樓房,如今墓地已不存在)。
「亭頭陳氏遷建祠堂碑記」
後來,陳儻的六子為了守墓,又繼續在陳家坊繁衍後代,但隨著子孫後代越來越多,又受當時戰亂的影響,陳儻的子孫後代開始逐漸往東莞各地遷移。如今,陳儻的子孫分布在東莞的厚街陳屋社區、寶屯陳屋、雙崗官美廈、下汴陳屋、南城區袁屋邊社區、東城區溫塘社區、大朗鎮巷頭社區、巷尾社區、求富路社區、寮步鎮長坑社區等地。
文稿:關關
圖片:謝超均 社區提供
執行編輯:黃艷敏
責任編輯:陳直
版式:林二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VskPW4BMH2_cNUgj2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