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言論:善聚者勝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李玉焱 高 瑋

集中用兵是使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則。隨著現代戰爭形態的深刻演變,集中用兵的思想已被賦予新的內涵,集中的種類、範疇、特點和形式也產生新的變化,唯有善聚方能在雙方激烈的對抗中占據主動。


積聚國家潛力奠定勝利之基。兵者,國之大事。戰爭是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或利益集團之間鬥爭的最高形式,是包括軍事、政治、經濟等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現代戰爭強度高、消耗大,更加需要雄厚的綜合國力作後盾,只有善於積聚綜合國力並將其高效轉化為戰爭能力的一方,才更有優勢奪取戰爭最後勝利。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前鋒部隊推進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見到了克里姆林宮的螺旋狀尖塔。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蘇聯在短時間內迅速動員數量龐大的後備隊,並在全國各地調集大量作戰裝備和物資,舉全國之力保衛莫斯科。反觀此時的德軍,嚴重缺乏油料、冬季裝備和食物,德軍對蘇聯的進攻已達到極限。蘇軍抓住有利時機開始全線反擊,反敗為勝,最終贏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集聚作戰力量爭取局部主動。力量多少是作戰的前提,力量運用是取勝的關鍵。在作戰力量一定的情況下,應把握特定時間窗口,在關鍵局部戰場,快速集中作戰力量,塑造局部對敵優勢戰勝敵人。孟良崮戰役中,我軍在總兵力對比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及時抓住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在整體進攻隊形中突出冒進的有利時機,組織部隊實施強力穿插分割,兩翼迂迴包抄,成功將其從敵重兵集團中剝離出來,包圍於孟良崮地區。而後,迅速集中三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在強大炮兵火力支援下,從四面八方對孤立無援的敵74師實施向心攻擊,最終將其全殲,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


匯聚作戰效能動態塑造優勢。營造即時性優勢是取得作戰勝利的關鍵。現代作戰節奏快,情況瞬息萬變,作戰行動聯動實施,作戰中必須加強控制協調,動態集中作戰效能,塑造即時性優勢勝敵。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對日軍實施系列登陸作戰就是戰場上動態塑造即時性優勢的典型之舉。1942年8月,美日雙方在太平洋上圍繞戰略反攻與戰略防禦展開島嶼爭奪戰。日軍占領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廣大區域,建立起堅固防禦體系,美軍明顯處於劣勢。為迅速奪占日軍防禦較強的島嶼,美軍調整原定作戰方案,先後對拉包爾和菲律賓實施鉗形攻勢,迫使日軍兩線作戰,陷入被動地位。美軍通過塑造局部即時性優勢逐步奪占太平洋上各個島嶼,最終營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加快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


凝聚民心士氣堅定必勝信念。自古以來,戰爭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角逐,更是民心的爭奪、士氣的比拼,戰爭勝敗與凝聚民心士氣息息相關。《荀子·議兵》中講:「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意思是說用兵的要領在於能使人民歸附於自己,能取得民心。《尉繚子·戰威》中所提到的「民之所以戰者,氣也」,說的是軍隊賴以作戰的是士氣。士氣是戰鬥力生成的催化劑,是戰爭取勝的必要條件,「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就是利用士氣進行作戰的戰略藝術。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高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聚集起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力量。全國軍民同仇敵愾,士氣高昂,齊心協力,奮勇殺敵,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


總而言之,善聚者能取得戰局主導權,進退自如,最終戰勝對手;不善聚者將喪失主動,處處受制,最終敗於敵手。作戰中應有效聚力以支撐戰局發展,快速聚勢以贏得先機主動,動態聚能以發揮即時優勢,廣泛聚氣以鼓舞軍民鬥志,才能在激烈對抗中贏得勝利。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Oa_Y3ABgx9BqZZIBWZ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