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的古今第一,你有沒有意見?

2019-07-03     梧桐樹邊羽


古詩多似海,佳作璨如星。

每個詩人的風格不同,每個詩歌的場景意境不一樣,每個讀者的心態和感受不同,要在這些詩歌中跳出最符合大家觀感的作品來,其實不算公平。因為詩歌相對來說,雖然有通感,有共性,但是不可否認還是一種比較個人的東西。

不過既然是在在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這幾種體裁內,也就是說在格律詩(近體詩)中去找,就不用去管近體詩之外的作品了,那些浪漫恣肆的古風作品(比如李白的)就排除在外了。

五絕

首推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這首五絕,無論從平仄、韻腳、寫景、意境營造、格調升華上來說都是超一流水平。最難得的是全詩對仗,因為我們知道絕句在格律要求中並不需要對仗。因為過於嚴格的要求會限制本身字數不多的絕句內容的發揮。而這首詩,不但全詩對仗,格律嚴謹,詩意上更是無人能及,早就突破了詩本身的登樓觀感,超越了古今限制,即使在今天我們用在很多世事上都合情合理。

這就是對「格律是詩歌的鐐銬」最大的打臉。

不是格律有問題,是我們的水平有問題。

七絕

七絕當推「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沒有細緻描寫景色,「秦時明月漢時關」勾勒出冷月照邊關的蒼茫景象,同時加上「秦、漢」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說明邊塞歷來是兵家重地。「萬里長徵人未還」指出中原到邊關路途遙遠,空間遼闊。這兩句從時間和空間上下手,「人未還」讓人聯想到戰爭的苦難。

三四句卻沒有繼續感嘆戰爭殘酷,而是轉寫現在的軍事狀況是良將無用,「但使龍城飛將在」,如果當年的衛青、李廣還能在如今縱馬邊疆,注意這裡並不是說如今沒有龍城飛將一樣的人物,而是沒有受到重用而已,「不教胡馬度陰山」,不但是承接上句,更加表明了邊關士卒誓死守衛邊關,願意為國犧牲的壯烈之心。

此詩蒼茫大氣,士卒望戰,意象昂揚。以王昌齡的「七絕聖手」的成就,加上《出塞》這種家國情懷、昂揚向上的情緒噴薄,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是沒有問題的。

五律

律詩相對字數多,格律也比較精細了。好的作品也非常多,我們選一首風格不同的作品,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五律平仄合規,韻腳工整。所有五律都這樣,不過王維的這首詩在詩詞意境中寫出了和其他詩人感情張揚的「處處有我」的不同之處,正是他佛系作品的清冷風格,也就是詩詞中的「無我之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我卻似無我。禪思隱隱,色韻清絕。

當然,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王灣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些五律,沒有一首不是千古傳誦的佳作。

實難取捨,就選了「詩佛」王維的這首風格不同的作品吧。

七律

七律倒是沒有那麼難選擇,首推七律樣板,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七律除了平仄、韻腳,律詩在格式上的要求還有對仗。一般要求頜聯、頸聯對仗,後來因為太難,就只要求頸聯對仗了。但是這首《登高》,八句皆對。

我們粗讀此詩,首聯、尾聯好像沒有對,中間兩聯也沒有強行設對。但是認真細讀,就能感覺到《詩藪》中說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聯都對仗,在首聯中「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字詞工巧而不露痕跡,對仗圓融貼合景色,這就是出神入化,遊刃有餘。和李白的縱橫闔捭,千里孤行比起來,自是另外一種庖丁解牛的爽快美感。

《登高》被稱作古今七律第一,出自明代胡應麟《詩藪》: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深得我心。另有一篇文章詳析《登高》如何能作為七律樣板,這裡就不展開了。

以上是近體格律詩中的具有代表意義的幾首作品,囿於個人學識,就選了這四首。

不過滄海遺珠,比比皆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OTBQmwB8g2yegNDMo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