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種父母,帶不出有教養的孩子,希望沒有你

2019-06-17   菜菜談教兒育女

民間有一種說法: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言外之意就是說,上一代好,下一代也好。此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現實生活中,無論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教養,有出息,希望他們能活得尊貴,活得有骨氣,受人追捧。當然,我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教養,想把男孩培養成紳士,把女孩培養成淑女。

希望是美好的,現實往往很打臉。父母越想刻意的想把孩子培養成懂事、有教養的人,越發現孩子並沒有朝著我們所規定的標準去走。父母會因此而惱火,動不動就會對孩子發脾氣,對孩子發飆,越是這樣,孩子越跟我們對著干。以下5類父母,帶不出有教養的孩子,希望沒有你。

【1】出口成髒的父母

說話可以直接反映一個人的教養。滿嘴跑火車,污話連篇的父母,是不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也許有的父母會說:這種話說了大半輩子,習慣了,改不了。如果孩子攤上這樣的父母,很難成為彬彬有禮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會出口成髒,影響他的人際交往能力。我們整天教導自己的孩子要有禮貌,自己卻在不知不覺中做沒有禮貌的事情,甚至動不動就會對孩子惡語相加,在這種環境當中,我們的孩子怎麼會成為有教養的孩子呢。

【2】貪小便宜的父母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格局。如果父母眼界足夠寬,不在意個人的得失,對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愛心,有一種利他的行為,那麼孩子也會慢慢的成為樂於幫助別人的人。如果父母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當中,非常介意個人的得失,寸步不讓,吃一點虧就覺得受了很大的委屈,跟對方咄咄相逼。那麼,這樣的父母教出的孩子,也會成為心胸狹隘的人。他們會認為占便宜是一種有能力的表現,可以作為炫耀的資本,覺得吃虧是傻,反而會取笑那些老實本分的人。當一個孩子把心思放在個人利益得失上時,他看得到的僅僅是利益關係,看不到別人的善與恩,美與丑,就很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在《母親》一文中提到,他最後悔的一件事是小時候跟母親去集市上賣白菜,有意無意的多收了別人一毛錢。賣完白菜以後他就去學校了。放學回家以後,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他,只是輕輕的跟他說:「娃,你讓娘丟了臉。」莫言說:「那一次,母親教會了我什麼是誠實和恥辱。」

【3】牢騷抱怨的父母

唐欣從小生活在一個陰盛陽衰的家庭里,媽媽性格強勢,脾氣暴躁,事事都爭強好勝,有一件事做不到她想要的結果就會滿腹牢騷,抱怨連天。在媽媽強大氣場的威懾下,爸爸卻顯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整個家裡,媽媽好像就是那一個高高在上的君主,牢牢的控制著每一個人,有一個人不如她意,她就會發脾氣,抱怨。唐欣長大以後,成了家,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時候開始,她發現自己好像是母親的影子。本來自己的老公很能幹,但在唐欣的眼裡,她卻找不出老公的一點優點。自己慢慢的活成了母親當年的樣子。當她意識到這種現狀以後,自己著實嚇了一跳。自己從小所厭惡的那種家庭環境,想逃離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又映射在自己身上。

【4】言行不一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給孩子立規矩,並且對孩子說,做不到會接受什麼處罰,做到了會有什麼獎勵。當時孩子也欣然接受,過了一段時間卻發現,孩子似乎慢慢的忘記了規矩。父母就會拿出原先的規定讓孩子看,孩子瞟了一眼,漫不經心的說:「你們都沒有說到做到,憑什麼讓我們能夠說到做到呢!上一次爸爸說今後再不打牌了,這個禮拜不是又偷偷的溜走了嗎?」當媽媽把這件事情反饋給爸爸的時候,爸爸不但沒有感到羞愧,反而氣憤的高聲呵斥孩子:「老子這麼大,供你吃,供你穿,供你喝,還需要你小孩子來管,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兩眼淚汪汪,看著爸爸氣憤的樣子,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

還有很多父母不想讓孩子看電視,吃完飯以後把孩子攆到房間裡面去學習,自己卻往沙發上一躺,二郎腿一敲,嗑著瓜子,喝著茶水,興致勃勃的看起電視來。孩子雖然身在屋裡,心已跑到了客廳里,根本沒有心思學習。

【5】睚眥必報的父母

莫言在《母親》里,描述,小時候最讓他痛苦的一件事是,有一次他和母親去麥田裡撿麥穗,被看田的人發現了以後,給逮住了。當時那個滿臉惡氣的看田人當場給了母親一個耳光,並沒收了他們全部的麥穗後,吹著口哨揚長而去。很多年過去了,有一次莫言跟母親偶遇了那個人,這個時候他已經變成了一個老人。莫言想衝上去給母親報當年的一記耳光之仇,母親卻拉住他,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和這個老人,並不是同一個人。」莫言說,是母親教會了我什麼是寬容和理解。只有父母的愛和大度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也只有坦蕩、博愛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寬容、友善、以德報怨的孩子。睚眥必報、斤斤計較的父母教出的孩子心胸狹隘、謀划算計,這樣的孩子難有幸福的人生。

心靈感悟:

如果在一個家庭裡面,媽媽沒有好情緒,爸爸沒有男人的威嚴,根本培養不出有教養的孩子。正所謂育人先育己,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教養,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做表率。母親的慈和父親的嚴相得益彰,分工互補,孩子在一個有規矩,有溫度的家庭裡面長大,教養也差不到哪裡去。教育是一場自我認知和修行的過程,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要學會善待和引導,其實也是善待和引導內心的那個自己。當我們平和、良善、安寧、富足時,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也一定會幸福快樂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