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四川省江安縣的夕佳山古民居,有著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但至今保存完好的精美建築群。
百年民居群落
坐落在江安縣江安鎮東南20公里處壩上村的夕佳山,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是古鎮,只能說是古民居。史料記載,最初在這裡建園的是明代一錫姓富戶,清順治年間,由江夏入川的黃氏家族接手這裡進行擴建。
夕佳山民居乃典型的四川"天井式"傳統民居
自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至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形成了今日所見之規模。
現存房舍108間,分為四個院落。每個院落均以大門、前廳、後廳為中軸線,向左右兩邊展開,主次分明,開和有序,是典型的四川"天井式"傳統民居。
幽深的三進院
穿過石獅把守的大門,進入民居的第一進院落,建築是很典型的懸山穿斗式木結構,高牆大院、翹角飛檐、黛瓦粉牆、參天古木,更有修竹掩映,景色秀美。沿九級石階登堂入室,便是主人會見賓朋的前廳。
懸有"三鳳聯飛"匾額的後廳
前廳之後是第二進院落,一眼可見懸掛在後廳正門之上的"三鳳聯飛"橫匾。據說,黃氏家族在清代有3名子弟同時中舉,地方賢達為表祝賀,鐫刻此匾贈予黃家。同時,民居大門前豎著的雙斗桅杆也正是為此而立。
進到後廳,可以看見左邊依次展開的工字廳、經堂、戲台、中客廳、書房、琴房、學館及後花園、西花園(沁園)。各個廳堂依次級級上升,暗寓"步步高升"之意。右邊的院落,則是下客廳、小姐樓、餐廳、廚房、倉庫、工房等,是莊園的晚輩、傭人、佃戶等居住的地方,格調也要低些,封建等級的觀念從這裡可見一斑。
戲台花園悠閒之地
穿過工字廳,轉過一道屏風,便是古戲台,戲台前的寬闊長廊,即是觀看席。上戲台須先登七級台階,台階左右兩邊的木欄上,有兩幅取自戲劇故事的木刻圖畫,都是些大家熟悉的內容,一為《西廂記》,一為《白蛇傳》。
戲台通過一道圓拱門與後花園相通,在圓門的右邊是一處觀魚池。在此處稍作停留,賞魚時,跟同來此處的遊人相視而笑,仿佛置身於百年前黃氏和各地賢才論詩談畫的情景中。
寓意深刻的建築裝飾
仔細觀看民居的建築,會發現在這裡,除了院落的獨具風格,每一樣物件的製作也都獨具匠心,手法細膩。門窗木壁、掛匾懸對上的雕刻雕塑,描金繪彩,十分精美;柱礎、駝峰多繪有雲水、蓮花、幾何圖形等吉祥圖案,寓意深刻,又有著民主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房間裡的擺設古樸雅致
院落堂屋脊頂上塑有"山谷提留""西遊記""八仙過海"等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正廳前扇有28扇木製的棱花格窗門,正中扇是"漁""樵""耕""讀"四幅鏤空雕的圖畫,下面配福祿壽喜四個木刻篆字,暗示子孫後代要以耕讀為本,才會年年有餘。
隨處可見的精美雕刻
小巧石欄上的石刻圖畫,是《薛平貴徵西》《趙元求壽》等取自二十四孝圖中的故事。後庭院牆上的雕塑和鑲嵌畫,中間為蝙蝠、銅錢圖案,左右為龍鳳,四周飾以祥雲,意思為眼中有福,龍鳳呈祥。
院落的西面有園中園小景,園中有一株200多年的古黃蘭,另有一株參天古榕樹與一株高約10米的古棕樹相纏相抱,樹根相連,有"中(棕)庸(榕)之道"之意,顯現著民居主人對儒家思想的認同,所以黃氏後人至今仍多為教師,散居在新疆、成都、西安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