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在氣上心頭時,都會忍不住罵,甚至是動手打孩子。通過打罵的確可以將怒火發泄出來了,讓自己順心了,可是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最近,在某檔節目中,談到了#被父母罵過最傷自尊心的話#這個話題。節目中,7歲的小男孩鄒驍哭訴道:自己因為學習成績差,媽媽動不動就生氣。當主持人問,父母說你沒戲了,你認嗎?小男孩說,他覺得學霸、學渣就是一個稱號,沒有好與壞,而且自己就是自己,如果努力還是能更好的,希望媽媽能多給他幾次機會,別再叫他"二百五"了。
看起來活潑開朗的鄒驍,沒想到內心卻記得媽媽說過的每一句話,很在意媽媽的看法。聽到他的一番心裡話後,媽媽和爸爸都泣不成聲。
中國式父母習慣了打罵孩子,有句歇後語是,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我們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幾乎都經歷過父母的打罵,自己的孩子氣死人,多數父母都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又乖巧學習又好。殊不知,在硬幣的另一面,是孩子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不去吼、不去打孩子,說話的語氣永遠溫柔。
設想是美好的,而現實總是殘酷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可能也是被父母打怕了的,"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只是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用著和你父母一樣的教育方式。
家長發起火來,多數孩子看起來是順從的,但其實心裡卻憋著一口氣。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尊心變強,父母要是一如既往地打罵孩子,會使得一些孩子對父母產生恨意。表現在,有的孩子會萌生逃離這個家的想法,有的孩子會有自虐、自殺傾向,甚至有的孩子在長大後,對父母還是意難平。前段時間,江蘇南京一位獨居老人在家中修燈泡摔傷,餓了3天3夜無人知,就是因為從小打女兒,女兒長大後才不願與其同住。
打是親罵是愛,但並不適合教育孩子。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得用暴力來表達。小孩子的心思是特別敏感細膩的,父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會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陪伴和鼓勵,而不是否定再否定。
父母的打罵,給孩子帶來的不只是身體上的傷害。女星陳喬恩,坦言自己從小到大一直活在被媽媽打的恐懼之中,"呼巴掌"、"用枯樹枝捆成一把打得身上見血"等暴力行徑,到現在還歷歷在目。每每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恐懼,當別人一提到媽媽,自己就會驚嚇般地回頭張望。性格上,自己也很暴躁,稍微不順心,就摔東西,而且還常常自我封閉,可以三個禮拜都不出門,只和貓說話,等等。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非打即罵的教育方式不可取,不打不罵教孩子才是正解。有人說,人世間最大的遺憾是,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