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陳涉世家》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記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帶著一支九百餘人的隊伍前往漁陽(今北京)戍邊。可當他們行經至大澤鄉時卻趕上了天降大雨,道路不通。由於秦律規定沒有按期到達指定地點就要斬首,陳勝、吳廣一合計覺得橫豎都是個死,還不如賭一把。於是兩人便以「天下苦秦久矣」作為宣傳口號,鼓動大家一起造反。這便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大澤鄉起義」的由來,而秦朝統治者殘暴無道的證據也從這句「天下苦秦久矣」中得到了充分驗證。可事實上,「天下苦秦久矣」的說法卻有點脫離實情。
陳勝、吳廣造反的原因是明知失期要掉腦袋,所以才決定鋌而走險。然而根據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代律法資料顯示:「御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朝廷徵發徭役,耽擱不去,罰兩副盔甲;失期三到五日,口頭警告;失期六到十日,罰一副盾牌;超過十日還沒抵達,罰一副盔甲。
從上述這段資料中可以看出,當時逃避徭役最重的懲罰是上交兩副盔甲抵罪。像陳勝、吳廣這種情況則最多是上交一副盔甲抵罪。雖說當時盔甲造價高昂,但與掉腦袋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而喻。因此《史記·陳涉世家》中所記載的「失期,法皆斬」就存在明顯錯誤。
除了造反起因不符合實情外,陳勝、吳廣的造反宣傳口號「天下苦秦久矣」更是站不住腳。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秦朝統治者殘暴無道是毫無疑問的。可根據現代出土的戰國時期歷史文物資料來看,東方六國對底層人民的剝削與秦並無本質區別。大家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何來「天下苦秦久矣」之說?更何況「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再壞的秩序也好過沒有秩序。秦統一六國,結束了戰亂。人們在和平歲月中的生活還能苦得過戰亂時期嗎?這顯然也說不過去。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出質疑,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這難道不是「天下苦秦久矣」的最好證明嗎?其實哪有什麼天下大亂,我們可以來看看當時都有哪些人參加了反秦戰爭。項羽,泗水郡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市)人;劉邦,沛郡豐邑(今江蘇省豐縣)人;韓信,泗水郡淮陰縣(今江蘇淮安)人;彭越,碭郡昌邑(今山東菏澤巨野縣)人。至於陳勝、吳廣發動的大澤鄉起義位於今天的安徽宿州大澤鄉鎮。也就是說從地圖上看,當時參加反秦的人除了那些原來東方六國的貴族之外,其他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蘇北、皖北、魯西南這一片三角地帶,與天下人有什麼關係呢?
那麼為什麼反秦人員都密集出自這一區域呢?其實主要跟這裡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這片地區瀕臨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所以水澤縱橫,交通封閉,再加上當時治水條件較差,洪澇災害就成了家常便飯。連年受災導致此地百姓極度困苦,生活難以為繼。因此掀翻桌子,重新洗牌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此外,這片地區交通不便,官軍難以追捕,外地的逃犯也會將此地當成避難的最佳場所(如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就逃到了下邳,即今天的宿遷附近)。因此,這裡彙集了各種不安定人員。只要有「帶頭大哥」出來扛起大旗,這些人反正光腳不怕穿鞋的,自然也就跟著一擁而上了。
參考文獻:《史記·陳涉世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BeC-ngBMMueE88v1r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