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人去日本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對日本人的印象基本一致認同為有禮貌,有素質。但每個國家的人性也都不可避免有它醜陋的一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日本到底有沒有小偷?
也許大家不會相信說怎麼可能一個小偷都沒有啊?但是確實相對中國來說幾乎是鮮少見到的。在中國,大家都知道「財不外露」這四個字。尤其是臨近年末,在擁擠的車站,機場,或者車上,一旦你被專業扒手盯上了,那麼,十有八九就會成為他們下手的對象。可在日本的大街上,卻經常能看到日本人在屁股後袋裡插個鼓鼓囊囊的錢包隨性行走也不怕。
那麼,日本的小偷都去哪裡了呢?在一些刑偵日劇里,大家也許會看到過扒手或者入室偷竊的賊。但是在大街上,就真的很難遇到。
在日本幾年,痴漢跟蹤狂聽說過,精神患者遇到過,但小偷還真是沒見過。以安全出名的日本,半夜三更路上巡邏的警察比小偷還要多。
可能有人會發現日本女孩子背的挎包幾乎沒有拉鎖款的。因為拉鎖多少有些影響美觀,而且打開包包也比較麻煩費勁,但給小偷下手的機會的確變少了。但正因為日本小偷少,所以人們不習慣用這種款式的包包。
最常見遺失物品的原因是因為不小心掉落或者遺忘在某處。但這種情況一定會有好心人撿到交給附近的服務台或警務亭。如果真的不慎遺失物品,不妨向工作人員或者巡警詢問一下。車站基本都有聯網的遺失物品登記系統,即使你在這個車站遺失的,在另一個車站去查也能查的到。
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下,日本人即使獨自去餐廳吃飯,中途去廁所時也不太會背著包包去,而是直接把東西留在桌子上。
仗著沒人偷,膽子越來越大,所以有些上班族喝多了就直接在街上大睡特睡,當然這種情況丟錢包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但能看到這種場景的,相信也沒多少地方。
日本作為島國,雨水自然少不了,為了保持店內整潔,大商場會在門口發放免費塑料傘套,而小店的話,雨傘一般會統一插在店外的籃子或架子上。
這一般也不必擔心出來傘就沒有了,可能需要擔心的是分不清自己的傘是哪吧,或者別人拿錯傘。
所以日本還推出了「雨傘掛飾」這種專用商品,用來分辨自己的傘。
在日本「泥棒」的真正詞源講解有三種意思:
一是「押し取り坊」或者「取りうばう」的演變,兩者的意思都是「小偷」。
二是「どら息子」和「亂暴」的合稱,於是成為どろぼう。
三是古代日本的小偷都用污泥塗面為防別人認出,又帶上木棒以作武器,故稱泥棒。
泥棒一詞起源於江戶時代,在昭和時代才以泥棒作為小偷的代名詞正式寫入當時日本的法律,其中被我們熟知的「忍者」也被昭和政府列為「泥棒」之一。武士階層沒落有些忍者為了生存,走上了「泥棒」的江洋大道(盜)。
這麼說來,日本的「泥棒」比我們所說的「小偷」更高一等,人家懶得做扒手,直接升級成了江洋大盜。
綠色的布裹住臉,在鼻子下面打個結——這也成了日本影視作品中小偷的經典形象。
日本還有一種「泥棒」,叫泥棒貓 (どろぼうねこ) ,意思就是偷心賊,也就是我們說的「狐狸精」。
話說,你在日本遇到過「泥棒」嗎?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32Q_G4BMH2_cNUg2S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