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抗疫下半場:以團結應對「亡羊補牢」

2020-04-07     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隨著歐盟各國新冠疫情的迅猛發展,各國紛紛祭出「封城」舉措數周之後,各國領導人對疫情與經濟形勢的估計也進一步悲觀化。「歐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危機」的說法,已成多國共識。這個危機,既是公共健康危機,也是經濟社會危機。展望「後疫情」時代,大有「苦日子在後面」的悲催。

如果說,從義大利北部疫情爆發開始到今天,可以算作歐盟抗疫的上半場的話,這艱難時刻應有的夥伴國「風雨同舟」,變成了同室操戈(其標誌性事件是口罩大戰);大歐洲一體化的本應「一體」的決策,變成了一盤散沙式的「政治正確」(其標誌性事件是遲遲未封閉疫區與非疫區的邊界,喪失遏制疫情全歐迅速蔓延的窗口期);本應第一時間全力馳援義大利的題中之義,變成義大利孤軍奮戰、日死近千的慘景(德國在情況已經極為嚴重的時刻才開始救助義大利與法國重患)。

德國是歐洲一體化之贏家,其一枝獨秀的「經濟佳績」,仰仗歐盟大家庭。此次抗疫,德國也以其「硬體過硬」,而將死亡率壓在不到法國八分之一的低位。但坦率地說,從「團結」的角度看,德國的答卷可以說不及格。在歐盟內部的搶口罩大戰中,德國以截獲瑞士口罩而打響第一槍。接下來是世人皆知的「你方搶罷我登場」的歐盟「人設崩塌」亂局。

凡此種種,在「共憂患」之際,歐盟意義何在的問號,從未如今天這般刺眼。各國的「反歐」黨派也從未如今天這般證據俱在、言之鑿鑿。

誠然,再黑暗的隧道也有盡頭,再寒冷的冬天也會等來春天。

儘管歐盟各國抗疫措施往往缺乏前瞻性,總是錯過最佳機遇,但隨著各國政府論調從「群體免疫」、「口罩無用論" 等等荒唐中走出,最終採取」封國「等決然措施之後,各個「數字」指標,近日已出現良性變化。西班牙、義大利兩個重患最多、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在這兩個關鍵數字上已經連續幾天出現下行。專家們也迅速抓住這一尚顯脆弱的趨勢,期待日思夜想的「拐點」的到來。

歐盟抗疫下半場,危機依然深重。各國在藥品協調、疫苗研製、人力物力支援、解除封城的時間等等領域的協調,有著廣泛的釋放「團結」力量的空間。抗疫下半場與經濟恢復的上半場緊密相連,歐盟能否汲取抗疫措施滯後的教訓,在經濟救助措施與各國協調應對的領域「快半拍」,以期爭取主動,是各國應該開始思考的命題。

值得期許的是,近日歐盟層面的「亡羊補牢」政策,開始漸次出台,且歐盟領導人因「上半場」對義大利「團結」不夠而「道歉」。歐盟向來給人官僚機構的印象,鮮有誰為過錯道歉。所謂「知恥而後勇」,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積極跡象。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2日在義大利《共和國報》刊登文章,對歐盟一開始沒有為義大利抗疫提供足夠支持表達歉意。

她稱,「現在歐洲正動員起來協助義大利。只可惜,並不是一直這樣。必須承認,危機初期需要歐盟統一應對時,許多國家只顧自己。」

同日,歐盟委員會提議設立1000億歐元基金,為受新冠疫情影響嚴重的成員國提供貸款,保障就業。馮德萊恩承諾,歐盟將利用年度預算中的每一分錢幫助成員國抗擊疫情、弱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通過協助開放過境點、加大本土醫療用品生產、資助疫苗研發等手段幫助各國應對疫情 。

無論如何,歐盟之緣起,是求諸團結,其緣續也必依仗團結。而已經有過諸多「不團結」歷史教訓的歐盟,在歐盟抗疫上半場團結失矩的此時此刻,確實到了「生存」還是「崩壞」的分水嶺。歐盟的態度似乎表明歐盟已經意識到團結是必由之路,各國能否從善如流,德國能否擔起「老大」的歷史責任,歐盟決策機制能否改弦更張,逆勢而上,通過團結抗疫舉措的成功,使大歐洲夢想在這片土地再燃希望,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26jUXEBnkjnB-0zIORo.html

疫情下的英國

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