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新生兒低溫
剛誕生的寶寶還沒有形成可以抵禦寒冷的脂肪層,但是血管已經遍布全身,而且皮膚表面積較大,上皮層的厚度不足以保持溫度,所以這個時候的寶寶不容易儲存熱量;另一方面寶寶體內負責調節體溫的神經中樞還沒有得到充足的發展,所以當外部的溫度變低,而媽媽卻沒有為寶寶做足保暖準備或者寶寶熱量缺失的話,新生兒低溫就產生了。
引起新生兒低溫的原因
1、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
2、外部環境變化: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大於產熱,環境溫度低於中性溫度以下時,未有效保暖,不能維持體溫,常使皮溫降到35℃以下,形成低體溫
3、攝食不足:寶寶儲存在肝臟的糖原能夠分解供熱,但是頂多只能支撐一天時間。因此當這部分糖原消耗完畢以後,寶寶還沒有充分進食,就無法保證熱量供給,容易引起低溫。
4、缺氧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新生兒產熱的主要部位在棕色脂肪,棕色脂肪中脂肪酸的代謝分解,需要有完善的神經系統功能和充分的氧供應。新生兒在缺氧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時,棕色脂肪不能利用,化學產熱過程常不能進行,易出現體溫不升。
5、疾病影響:新生兒患敗血症、肺炎、化膿性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時,由於進食減少,熱量攝入不足;因休克、酸中毒和微循環障礙等影響棕色脂肪分解,使體內產熱減少,此時如環境溫度偏低,保暖不夠,嬰兒很易引起低體溫。
新生兒低溫會引起的併發症
低體溫易誘發新生兒低血糖、酸血症;合併肺部病變如肺炎、肺出血;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異常;腎功能減弱;合併消化道出血;重症可發生DIC;常合併感染如敗血症、化腦和肺炎等。
新生兒低溫該做的檢查
1、血常規
化驗寶寶的血樣會發現相關指標明顯異常,比如紅細胞壓積增高,血小板數不斷降低,最終不足十萬。要注意,血小板的減少是病情加重的信號。
2、血氣分析
由於組織缺氧乳酸堆積血液pH值下降,產生代謝性酸中毒和CO2瀦留有明顯代謝性酸中毒提示組織缺氧嚴重各臟器功能不良病情較重。
3、腎功能衰竭
明顯尿少或無尿,有氮質血症,血清肌酐和非尿素氮增加提示有急性腎功能衰竭,患兒常死於高鉀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
4、其他
一旦有出血傾向或DIC檢查陽性,則預後兇險血培養或死後心血培養常可獲陽性結果。
其它輔助檢查:X線胸片和心電圖應常規檢查並在以後必要時複查。
容易與新生兒低溫混淆的疾病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有這種疾病的寶寶出現低溫的時間往往是在出生後1~3周,同時伴有面容異常的特徵(鼻樑扁平、眼距大等)。如果進行醫學檢測的話,甲狀腺功能測定結果、相關指標如吸碘率、TSH、T4等、X光片都會發現異常,針對這種疾病可以配合甲狀腺素治療。
重感染
有時嚴重感染也能夠導致寶寶低溫,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檢查發現感染源並確診的。長期的低溫通常是可以追溯到感染病史的。。
如何護理低體溫新生兒
首先,注意環境溫度。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新生兒居室溫度一般應維持在18~22℃。
1、新生兒的衣服、包被最好選用新棉花和柔軟舒適的棉布製作,以保證良好的保暖性。父母在為新生兒穿著或包裹前可以先在暖氣或爐火上預暖一會兒,可以增強保暖性。
2、父母要經常摸一摸新生兒的四肢,如果發現手腳冰涼,表明保暖不夠,可以增加棉被或使用熱水袋保暖。但應特別注意水袋內水溫最好在40~60℃,熱水袋的塞子一定要擰緊。同時,熱水袋不要直接貼於皮膚,防止燙傷。
3、將新生兒抱在懷裡,以自己的體溫為新生兒保暖。
怎樣防止新生兒低溫
1.圍生期注意預防。要加強圍生期衛生保健,尤其是在醫療衛生條件比較差的地區。要重視產檢,出現妊娠併發症要及時治療,還要密切關注胎兒狀況,有的早產兒和低體重胎兒容易出現低溫狀況。
2.保暖充分。秋冬季和北方地區的產房要有齊全的供暖設施,並保證溫度達到24℃以上。當寶寶剛誕生時,要立即用事先預熱的乾淨毛毯包裹,以穩定寶寶的體溫。對於危重的寶寶更要隨時監控體溫,供熱要充足。
3.積極治療。有些疾病如畸形、窒息、感染、產傷等會引發硬腫症,一旦發現發病趨勢,就要積極治療。
4.其他方面。在喂養方面,母乳所含的熱量比較充足且寶寶能夠充分吸收,因此要重視母乳喂養。當寶寶變更房間或者出門時,一定要注意途中的保暖
注意:如果在採取了一定措施後,新生兒的體溫仍很低,父母應立即送醫院診治,因為新生兒低體溫一般提示病情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