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55歲逝世留下7歲兒子,孩子考進北大,卻不是他在教育上最成功的事

2019-06-08     閱讀第一

點擊藍字關注,開啟終身學習之旅。

文源 | 精英說(ID:elitestalk)

作者 | 克里斯

編輯 | 貝貝

俗話說,中國的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對於魯迅及其生平,我們從不陌生,其作品收入語文課本曾多達三十餘篇。不僅要求「閱讀並背誦全文」,一字一句更是被拿出來細究分析,成為無數人學生時代的夢魘。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而在多數人眼中,身為思想家、作家的魯迅總是嚴肅犀利的,整個人仿佛好鬥、多疑、不寬容、不苟言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也是耳熟能詳的寫照。

這樣一位魯迅先生,當他成為父親,會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在教育孩子之時,又有著怎樣的與眾不同之處呢?

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的是,現實中的魯迅,其實是一位如假包換的「寵娃狂魔」……

49歲得子,寵娃成狂

魯迅一生,有且僅有一個兒子,那就是與許廣平所育的周海嬰

而且這個孩子,是在魯迅半百之年所得。

當一個人到此年紀才有孩子,那份歡欣雀躍都不知要如何表露才好。時下常被批判的「喪偶式育兒」,在魯迅這裡全然不存在。

「海嬰六個月,1930年3月23日,上海」

(扶周海嬰的是魯迅的手)

海嬰幼時體弱多病,半夜每每咳嗽啼哭,需要大人照料,據許廣平回憶,不管隔了幾間房間、幾幢樓,只要兒子咳嗽一聲,魯迅總會敏感地起身,前去查看。

「而且,如果不是咳得過分厲害,他總是不叫醒我,自己去留心照料。」

從來都是埋頭書桌的大文豪,在育兒方面,卻不是「十指不沾陽春水」,而是力所能及地做好該做的事,僅這一點,就比那些總嚷嚷著工作忙、沒空管孩子的老爸強太多。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魯迅的筆下,那份愛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的溫柔耐心也時常洋溢於紙面之上。

他會絞盡腦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海嬰因年齡漸大之故,唯每晚必須聽故事,講狗熊如何生活,蘿蔔如何長大,等等。頗為廢去不少功夫耳……」

也會打趣般和孩子說一些童真洋溢的胡話:

「海嬰去年還問:『爸爸可以吃麼?』我的答覆是:『吃也可以吃,不過還是不吃罷。』今年就不再問,大約是決定不吃了。」

每逢孩子鬧情緒消極抵抗的時候,魯迅也不惱,而是竭盡全力地哄著,說好話:

「我對別人就從來沒有這樣屈服過。如果我對父母能夠這樣,可上『二十五孝』的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就算是兒子在自己伏案寫作到一半時跑來,或是小手胡亂弄髒了文稿,魯迅也不生氣,而會無奈地笑笑,停下來陪孩子玩耍。

也難怪後來周海嬰在回憶錄中寫道,父親遠遠不是歷史資料中那種古板嚴苛、不苟言笑的模樣,而是會親昵地叫著自己「小乖姑」、好脾氣又願意聽自己說話的玩伴。

成年之後的周海嬰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魯迅的確是一位「日理萬機」的文壇巨匠,但更多的時候,他是一位愛意滿滿的父親,而這種近乎寵溺的關愛與陪伴,也為幼年時期的周海嬰提供了最美好的成長溫床。

家庭教育的精髓

在於「順其自然」

當然,魯迅為父之道的獨特,不在於他肯通宵地照料孩子,不在於願意拿出時間來陪孩子,也不在於孩子怎樣搗亂他都不惱怒,而在於魯迅對於自家孩子,始終保持同理心與寬容的態度,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兒童。

「順其自然」,正是他一貫奉行的教育準則。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魯迅自身成長於一個傳統的封建之家,在那樣的家庭里,父輩的權威大於一切。

孩子,更多地被訓練成聽話的機器,或是按照父母的想法,成長為成年人需要的樣子。

許多人應該還記得《朝花夕拾》里有篇《五猖會》。明媚的早晨,定好的船泊在埠頭,幾十里水路外,盛大無匹的五猖會在向人招手,少年魯迅「笑著跳著,催他們快些」。

圖畫描摹的五猖會盛景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就在這個時候,嚴厲的父親出現了。他讓魯迅去拿平時讀的《鑒略》,教魯迅讀了二三十行:「粵自盤古,生於太荒……」然後是:「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會。」

多年後寫《五猖會》,魯迅還在「詫異父親何以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左思右想,無非就是想要適時地顯示為人父的權威。

如果應用高大上的教育心理學,也就是育兒專家們常說的「延遲滿足」,對於父母而言,是一種在家庭內部建立權威化管理的方式。

但如此規訓式的教育,並不為魯迅所接受,相反,他發誓要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中,永遠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選擇。

魯迅一家三口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魯迅給兒子取名「海嬰」是因為孩子在上海降生,自己極其喜歡這座城市,但他也直言,若是孩子哪天不喜歡此名,「可隨意去改」

周海嬰幼時有一件珍愛的組裝金屬零件的玩具,用這些零件,他學會了組裝小火車、起重機,裝好再拆,拆了又裝,樂此不疲。

魯迅對此絲毫不覺得「玩物喪志」,而是由著孩子的天性隨他去,時不時還在一旁鼓勵。

等到有興趣讀書時,海嬰要看商務印書館的《少年文庫》,許廣平以為太深,要大些再看,魯迅則站在孩子一邊,「任憑選閱」

母親許廣平與年少時的周海嬰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後來,許廣平也在《欣慰的紀念》一書中,這樣總結魯迅先生對兒子海嬰的教育:

「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多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一切『順其自然』……」

而「順其自然」,恰恰是平視關係的前提。

魯迅的好友,作家蕭紅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魯迅的好友、著名作家蕭紅就曾詫異於備受尊崇愛戴的魯迅先生,在對待自己兒子時,就好像剎那間變成了同齡的夥伴。

她在《回憶魯迅先生》中提到:

有一次她跟著魯迅全家人下館子,點了一道常吃菜式——魚丸,可海嬰一吃就說「不新鮮」,儘管大人們吃起來都覺得並無問題。

換作旁人,定會認為是孩子故意找茬,許廣平就已面有慍色,覺得孩子不省心,可魯迅先生卻認真聽了兒子的抱怨,又親自嘗了嘗孩子碗里的魚丸,發現果然有個是壞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孩子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大人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這句平平無奇的話語,讓蕭紅感嘆了很久,要知道,這種任何時候都能與孩子平等對話的能力,並不是每個父親都能有的。

魯迅的態度,和如今大熱的「蒙特利梭教育」頗有些不謀而合。他倡導「兒童的發現」,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兩代人相處之道應是平等的親愛與寬容,而非上施於下。

我們怎樣待好友,就該怎樣待我們的兒女。

他沒有培養出天才

卻培養出一個完整、圓滿的人

在1919年發表的《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魯迅更為細緻地給出了自己的教育觀:

譬如把兒童當作獨立自在的人去理解;譬如以兒童為本位,指導孩子的身心;譬如給孩子發揚天性的機會等等……這一切,也是被他浸潤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的核心。

周海嬰站在父親相框之前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對於如何做一個稱職家長,魯迅亦有反思:

既要讓孩子成長,也要追求自身的完善;

要愛自己的身體,不將疾病遺傳給孩子;

要愛自己的人格,去掉性格、精神上的缺陷,不讓孩子也陷入同樣的問題;

愛自己的生活,即便孩子長大遠離,也有多面寬廣的愛好支撐,過有情趣的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反觀如今把孩子送進各種輔導班、只要求孩子考高分進名校的家長,魯迅顯然沒有那麼焦慮,也沒有那麼功利,時代不同固然是一個要素,但更重要的,是魯迅更看重品質的培養,而不追求成長中一時的得失:

「養成孩子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即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末的力量……」

那麼如此成長起來的周海嬰,究竟如何呢?

我們可以看到,周海嬰並非世俗意義上人們所期待的天才,某些能力遠不及父親,他曾在回憶錄中說,幼時背書怎麼也記不住,文字才華也有限,時常聽到老師發出嘆氣。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但周海嬰的人生,延續了由父親鼓勵玩耍的組裝玩具所生髮出的機械理工興趣,少年時用儲蓄多年的壓歲錢交納學費,報考南洋無線電夜校,1952年考進北大物理系之後,最終在無線電領域紮根。

隨後,便是低調、勤懇的科研歲月,偶爾露面,也是為了宣傳紀念父親及其作品,要說他活得多麼轟轟烈烈、功成名就,那倒未必,到頭來也只不過在一份平淡的事業之餘,娶妻生子,淡然過完一生。

周海嬰與其青梅竹馬的夫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他沒有父親的名氣,事業上的成就更比不上父親在文壇的地位,但他卻展現了一個資質普通的孩子完全伸展自我後發展出的模樣。

周海嬰的人生,是平淡,清正,卻又幸福的,他在父親醇正的愛意與陪伴中成長,享受了那個年代少有的平等的父子關係,父親對他的影響,也在潛移默化中伴隨了一生。

周海嬰曾說:且不論賺多少錢,有多少聲名,一個人能過得「完整、圓滿」,就很好。

人的「完整、圓滿」,不正是教育的初心?

據說,周海嬰與父親之間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父子倆都要互相打招呼,道一句「明朝會」。

後來,魯迅病痛漸深,喉嚨那裡總有濃痰堵著,但無論如何難受,每晚他都會勉強支撐起身子,用儘可能響亮的聲音回應兒子:

「明朝會,明朝會。」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1936年,魯迅病逝,這一年魯迅55歲,周海嬰7歲。七年的父子情緣,就這樣以「孩子長大後不喜歡名字可隨意改」為開頭,以重病中掙紮起身、互道「明朝會」而結束。

雖然參與孩子生命的日子不算太長,但誰又能說,魯迅不是一位好父親?

References:

《我與魯迅70年》周海嬰

《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蕭紅;《回憶魯迅先生》 蕭紅

周海嬰_360百科

童行學院 《魯迅49歲得子,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教育孩子》

楊早 大家 《魯迅是不是一位好父親》

楊早 大家《魯迅當年怎樣做父親》

三聯生活周刊 《周海嬰:我的父親魯迅》

中國新聞網 《作為魯迅的兒子,周海嬰這輩子最怕的是什麼?》

回復 小學書單,獲取語文名師蔡朝陽精選中文書單。

回復 門薩書單,獲取門薩天才俱樂部K-12英文書單。

回復 大禮包,獲取精選系列書單及紀錄片資源。

點這兒,逛原版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TkQmwB8g2yegNDKuG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