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觀園「落地」記: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始築成

2020-08-05     澎湃新聞

原標題:上海大觀園「落地」記: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始築成

原創 陸林森 檔案春秋

「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始築成!」這兩句詩是描寫大觀園的,但它不是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而是「用於自然而高於自然,近於自然而不等於自然,師法自然而不局限於模仿自然山水形態」的上海大觀園。

上世紀80年代,大觀園在上海的「落地」,凝聚了許多園林建築大師的心血,使幾代人的夢想成為現實。園內的亭台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近景遠景,無一不體現著明末清初江南古典園林的風貌,被稱為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上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園林佳作。這樣一座美輪美奐的大觀園是如何規劃建設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曲折故事?

澱山湖畔的「東方日內瓦」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上海有關方面提出,上海需要有一個「生產與研究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面向生產、面向群眾,更好為生產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植物園。

1958年11月下旬,上海開始規劃佘山風景區建設,風景區占地約400萬平方米,這樣的規模在上海是從來沒有過的。第二年,上海市建委批准上海園林管理處徵用佘山、西佘山、薛山、鳳凰山等約3000畝山地和附近農田5000多畝,建設占地1.5萬畝-2萬畝的風景區,從南到北延伸25里。開工後,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深入現場視察,並且決定由上海市人委公用事業辦公室主任李廣挂帥,力求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完成這項規模龐大的工程建設。

佘山

為了彌補佘山「有山無水」的先天不足,上海一批造園專家對規划進行了多次修改,決定增建兩個人工湖:靠近西佘山處開挖一個「西湖」;靠近東佘山處開挖一個「東湖」。初步匡算,開挖這兩個人工湖,要追加用地700畝。

建設規劃擬定:陸路,電氣火車,由上海西站直達佘山植物園;水路,汽艇,由龍華港經泗涇港、通波塘直達佘山。而為了使汽艇一路暢通,兩條人工湖的湖面要各寬60-70米。此外,東佘山頂開闢直升機場,園內闢建一條環山車道,長6000米。由此,織成一張空中、地面和水上相互呼應的立體交通網絡。

規劃同時決定,被徵用的1500畝農田用作大型苗圃建設,最理想的是,要將苗圃擴大至整個澱山湖湖岸,與佘山風景區連成一片。如果有可能,要擴大到太湖風景區。規模如此龐大,設施如此齊全,規劃建設的佘山風景區,因而被專家們稱作是上海澱山湖畔的「東方日內瓦」。尤其讓人矚目的是,風景區布局仿效中國古典園林,小巧玲瓏,江南韻味十足。在時間上,專家們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時間表」:1959年破土動工,1963年全部竣工。

澱山湖

但是,風雲突變,好事受阻。因多方面原因,佘山風景區項目於1969年1月正式撤銷,原址由松江縣(今松江區)接管,改建松江縣林場。

舊事重提,規劃「落子」楊舍村

待到舊事重提,上海擬建大型風景園林區,已是十多年以後了。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劃時代的會議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1978年10月23日,園林局提出了闢建澱山湖風景區設想,得到了上海市領導的肯定。澱山湖位於上海市青浦縣(今青浦區),距上海市中心60公里,是上海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面積62平方公里,相當於11.5個杭州西湖。據《青浦縣誌》:「澱山湖在上古時為九州的古揚州之域,西周時屬吳地,戰國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諸侯爭霸,越兼并吳國,湖境屬越。周元王三年置長水縣,澱山湖屬之。隨著朝代更迭,澱山湖的隸屬亦隨之變更,直至明嘉靖青浦立縣時,湖的隸屬才穩定下來,一直屬於青浦、崑山兩縣所轄,直至今日。」

澱山湖(攝影:朱洪生)

澱山湖南有黿盪,西有急水港,東南有攔路港作為進水泄水的通道。特別是經泖河越黃浦江而直抵東海,成了當時江、浙兩省的交通要道。據此看來,澱山湖的交通條件要遠勝於其他各湖,加上湖畔自然景色和天然魚庫,帶來了文化、學術繁榮。澱山湖具有俊俏詭奇的誘惑力,自宋至清,吸引了不少學者名流,在遊覽澱山湖的同時,還留下了不少書畫墨跡和吟詠名篇。

1964年,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視察青浦,寫詩讚道:

「又到水天空闊處,西望無涯通太湖。主人船上出佳饌,魚蝦蔬菜鮮而腴。湖水用來釀紹酒,果然水清綠不殊。解放以前此逃藪,抗日曾是游擊區。往來帆船千百艘,而今公社業農漁。人人參加大生產,到處安居豐樂圖。此湖最近大上海,繁榮可以更速乎!我願秋涼再來此,滿筐大蟹醉糊塗。以慶人民之青浦,以祝人民澱山湖。」(陳毅:《過澱山湖》)

專家們認為,在澱山湖畔建造「紅樓夢式」的大觀園,應該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國內外旅遊市場需要的。上海市園林局領導會同上海市規劃部門研究討論,經實地踏勘、認證,最後「落子」,確定選址青浦縣(現青浦區)楊舍村。此村,位於上海西南郊與江蘇省毗鄰的澱山湖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於是,建造面積千餘畝的遊覽區基本框架定了下來。

1978年11月17日,經上海市計劃委員會批准,同意全面規劃,分期建設,逐步建成。其中,包括按 《紅樓夢》描述的意境,改造地形,建「大觀園」仿古建築群,作為遊覽區的主要景區。

《紅樓夢》插畫 大觀園全景(清·孫溫 繪)

二上北京,俞平伯力挺小竹林

但是,就在上海提出規劃建設大觀園風景區的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認為建設這樣的風景旅遊區,根本就沒有必要。理由是,搞規模如此龐大的工程,需要大量資金,錢哪來?有的人甚至還帶著 「特殊」年代的「特殊思維」,反對建造上海大觀園。理由是,大觀園是封資修的東西。

不同的聲音交織纏繞,究竟要不要建造大觀園?總得要有一個權威的聲音啊,人們想到了「紅學專家」俞平伯。上海立即派出專家赴京。聽了上海方面的想法,俞平伯詢問了一些問題,談了自己的意見:上海建造大觀園,想法是好的,也是可行的。

俞平伯

在聽取了各方意見之後,有關方面終於拍板,建設上海大觀園。從現存的檔案中,專家們了解到:楊舍村,位於澱山湖與黿盪湖之間,全村由11個大小島嶼組成。村中心為一圓形小島,名「盪田圩」,周圍原有九條港灣,乃典型的江南水鄉。規劃建設的風景區,東面緊靠澱山湖,西面依傍黿盪湖,南面鄰近318國道,按照規劃要在楊舍村征地1300多畝。

大觀園全景

園林專家對澱山湖地區進行了詳細調查,提出了一個初步方案:建設澱山湖風景區及大觀園。報告送上海市有關部門審核通過後,園林部門抓住時機,組織基建和設計部門進行前期準備。

有人說,因地制宜造一個具有鄉土特色的風景區;有人說,造一個現代版的類似迪士尼樂園的風景區;還有人說,豫園遠近聞名,典型的中國古典建築,上海也造一個類似大觀園的古建築群吧!

終於,建造一個亦古亦今,今古結合,兼及江南水鄉風情的古典園林的基調定了下來:克服一切困難,將大觀園造得美一點。工程建設推進中,遇到了一片小竹林,要不要保留呢?一種意見是,《紅樓夢》大觀園裡的怡紅院,沒有竹林啊,所以這片小竹林必須砍掉。還有一種意見是,要靈活運用,小竹林必須保留。究竟採納哪種意見?大家又想到了俞平伯。

於是再上北京請教俞平伯,希望聽聽他的意見。俞平伯頷首道:「書上寫的,確實有這麼回事。但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呀,不唯書本論。竹林為什麼要砍掉呢?我不同意。」

竹林小徑

小竹林終於完整地保留下來了。瀟湘館是林黛玉的住所,原來的設計並沒有將瀟湘館放在大觀園的東南部,後經研究,決定因地制宜,竹林既然保留下來了,就要將建築掩映在茂竹中,體現「住所」的柔美和婉約。

曹雪芹的《紅樓夢》,成了一部解讀大觀園的最好檔案。受此啟發,大觀園其他景點的植物基本上也按照《紅樓夢》的意境和人物性格進行設計。怡紅院內,種植西府海棠、芭蕉和羅漢松,突出「怡紅快綠」。封建制度規定,凡五品以上人家,可植龍爪槐。大觀園攏翠庵放生池後,種植龍爪槐,樹態如華蓋,暗示妙玉出身高貴。稻香村進門是一片園地,種植瓜果蔬菜,表示主人李紈的淡泊儉樸。

「欽點」的重量級人物

大觀園以太虛幻境—>照壁—>大門—>元妃更衣處—>體仁沐德—>園心湖—>省親別墅—>大觀樓為中軸線,共十多組建築,20多個景點,建築面積7837平方米。精緻的建築,典雅的風格,環境布置和室內陳設展現了明末清初古典園林的風貌,藝術地再現了「紅樓」勝景。

葉金培是北京林業大學的高材生,設計思路寬闊,按照他的設計思想,施工要深化細化效果圖。因此,「1300多畝農田用作風景區建設的總體規劃,由葉金培等人負責,景點設計有『柳堤春曉』『綠灣垂釣』『金雪飄香』『梅塢春濃』『群芳爭艷』『碧水芳草』『長街夜市』『石城古風』『女媧遺石』『鄉村博物館』等;虞頌華、周在春、柳綠華等人整合地形,為綠化工程做鋪墊。」(吳振千:《情緣園林——我的園林人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已然。澱山湖邊,「規劃設計先行」,但這先行者是誰呢?上海園林部門的負責人將目光瞄準了梁友松。這位教授級高級建築師,是我國園林建設的重量級人物,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1956-1958年任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助教,1979-1990年歷任上海園林設計院建築師、總建築師,曾經參與過梁思成教授主持編寫的《中國建築史稿》部分工作。梁思成教授在全國高校建築系教師進修班講授「中國建築史」,梁友松擔任他的助教兼該班閱卷批分工作。

梁友松設計手稿

從1985年起,梁友松擔任上海市園林設計院總工程師,以非凡的才幹,負責圖紙審核,並先後舉辦過「中國南宋建築構造」「古代希臘羅馬建築及其通過佛教藝術對中國建築和雕塑的影響」「埃及園林」和「華盛頓市中心建築和綠化」等學術講座。他曾主持上海龍華烈士陵園、浦東巨塑公園等設計方案,榮獲重大獎項。

1986年,梁友松(左一)在上海園林設計院成立一周年暨一屆三次職代會上

「欽點」梁友松,由他主持制定大觀園建設項目總體規劃。從1979年到1988年,窮十年之功,梁友松完成了大觀園全部建築中最重要的大觀樓、怡紅院、秋爽齋、紫菱洲、藕香榭、蓼風軒等單體建築和景點設計工作,這是他設計生涯中最重要的經典作品之一。

樂衛忠,高級建築師,也是上海園林系統的一位重量級專家。1953年,樂衛忠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系,1954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建築系副博士研究生預科,1957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後來的東南大學)建築系研究生,師從中國現代建築學界的三位建築泰斗劉敦楨、楊延寶、童寯,學成留校擔任劉敦楨先生助手,參與風景園林學科經典之作《蘇州古典園林》整理,前後20年,合著出版大專院校建築系主要教材《中國建築史》,出版專著《清代建築史》等,承擔大量國家大型重點工程設計。1980年,樂衛忠從南京調來上海,與梁友松合作,共同主持大觀園整體設計。

樂建成主持設計的夢湖園

(又稱中國園,位於加拿大蒙特婁植物園內)

金戈鐵馬,會戰澱山湖畔:

梁友松:大觀園規劃總圖,怡紅院、大觀樓總圖,以及平面構圖;大觀樓後殿;東西配殿;北宮門;秋爽齋;藕香榭;紫菱洲(助手繆朴、姜志斌、楊湛)。

樂衛忠:瀟湘館、蘅蕪院(助手阮燕妮、沈婷婷);攏翠庵與觀音壁(助手張永來、顧以俐);大觀樓正殿(結構沈大成);大觀樓耳房、廳廊、漢白玉石雕花台;省親別墅石牌樓 (助手張永來)。

顏本立:體仁沐德、稻香村、凹晶館、石舫。

柳綠華:大觀園綠化種植(孫寶峰作局部變動)。

唐海山:各式石橋 (十多座)。

虞頌華:堆山地形;水系駁岸;閘門等。

楊湛:大觀園正門及邊門、大觀園門前照壁。

張永來:大觀樓正門、二門、東西廳。

姜志斌:紅香圃、牡丹亭。

沈婷婷:沁芳亭。

顧以俐:大觀樓廊宇。

彙集在澱山湖畔的精兵強將,繪就的設計圖紙摞成了小山般高!

歷時7年,留下「傳世之作」

1979年1月,大觀園周邊開始征地。第二年,改造地形和綠化建設拉開帷幕,道路、橋涵、駁岸等基礎工程也開始施工。一輛挖土機,幾輛手扶拖拉機,這就是主要的施工工具了。征地農民用拖車,肩抬手拉,投入「人海戰」。為了保護澱山湖水質不受污染,規劃建污水處理廠,建自來水廠,建高47米的七層青雲塔,既用作自來水廠水塔,又可供人登高遠眺,更可作為大觀園附屬的一個景點。

征地、總體規劃、分區設計、分步施工。其中,具有古典園林風格的景區,施工期定為7年,從1980年開始破土動工,到1988年10月15日,工程全部竣工(上海大觀園原來定名為上海澱山湖風景區,1985年1月改為現名)。

《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精妙絕倫,要複製難度太大,有人建議無須太過精準,有那麼點意思就可以了。梁友松說:「這不行,要造就要認真造,不能有絲毫馬虎。」「不能圖快,建造的時間長一點,長遠看是值得的。這是百年大計,要長期保存下去,要傳給後世。」

怡紅院率先完成設計,最先投入施工。梁友松面對的一個難題是:既要防火、耐久,又要節約木材,要求結構儘量使用鋼筋混凝土,但建築外形仍然要沿習明清時期的木結構形式。

「為了做到這一點,設計師煞費苦心,出了不少詳圖,不但對樑柱等大結構用混凝土澆築,而且椽子、斗拱等小結構也成功地用混凝土製作,從設計到開模再到施工,設計師和工人們結合,有了不少很好的創造,就連那個柱礎也不是古老的做法,而用兩個半瓣石質構件在柱底合攏做成柱礎的形狀。大梁外麵包上厚木板照樣刻上花紋圖案,混凝土柱子用麻布包裹再做生漆,怡紅院建築有了新的創造。」(吳振千:《情緣園林——我的園林人生》)

1984年5月,怡紅院建成。同月27日,開放迎客。1986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在此拍攝大型電視系列片《紅樓夢》。之後,各地電影製片廠、電視台在這裡取景拍攝的電影、電視劇超過50部。其中,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紅樓夢》、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六指琴魔》《詹天佑》、中央電視台拍攝的《紅粉世家》、天津影視城拍攝的《龍票》等影視劇,影響頗大,使大觀園走向了萬千觀眾。

1988年底,風景區完成土方工程40多萬立方米,種植喬木、灌木和竹子34萬株,砌石駁岸1.22萬多米,完成2.53萬平方米各類建築,添置大中型遊船4艘,小型遊艇71艘,以及大量陳設用家具、器具,全部投資為3851萬元。整個遊覽區,建成大觀園、塔園、梅塢春濃、柳堤春曉、金雪飄香、群芳爭艷等多處具有江南水鄉特色和中國古典園林風格的景區。

遊覽區東部及南部以自然風光和植物造景為主,栽梅花4000多株、桂花3000多株和數量眾多的四季花卉,並鋪就了大面積的草坪。西北部大公園內建有大觀樓、怡紅院、瀟湘館、蘅蕪院等20多處景點,建築精緻、氣派豪邁。

上海大觀園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上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園林佳作,凝聚了許多園林建築大師的心血,當可無愧地躋身於世界當代優秀園林建築之林。正如吳振千在《情緣園林——我的園林人生》一書中所說:

「上海大觀園不是真實的歷史文物,也不能說成假古董,因為並沒有真古董,它是根據紅樓夢小說文學描述,現時建造的一座中國式仿古園林。它並不代表當今城市園林發展方向,但它繼承弘揚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為人們提供一個遊覽觀賞有特色的園林,它是園林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燦爛的奇葩,相信它會長存不衰,發揮它的價值和作用。」

(部分圖片源自上海大觀園、綠色青浦、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

雜誌編輯:李 紅

新媒體編輯|排版:周曉瑛

本刊稿件均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原標題:《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始築成:上海大觀園「落地」記》

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yGmvHMBLq-Ct6CZBk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