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幫兒媳帶孩子的婆婆吐槽:「誰稀罕她的錢,我更渴望自由」

2019-12-28   深情解讀

文|新面紗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關注我,你的心事,說給我聽

那天我帶著孩子在小區放風,聽到一群老太圍在一起七嘴八舌,小孩跑了過去,要跟他們的小孩一起玩,我就湊了過去,聽了一耳朵。

其中一個老太抱著個嬰兒,坐在健身器材上,吐槽道:「要不是看在親人的份上,我早就想回老家去了,氣死我了。」

原來,這位老太剛從老家下來幫忙帶孩子,與年輕人同住引發了家庭矛盾。我就多嘴問了一句:「你兒媳對你不好啊?」

老太連忙解釋:「一點都不好。」

這也沒什麼稀奇的,婆媳住在一起,哪能沒矛盾。

我又問:「你幫兒子帶孩子,有給你錢嗎?」

「有給,每個月給5千, 誰稀罕她的錢,我更渴望自由,我在老家打工每個

月六千工資,哪用得著受她的閒氣。」

看得出來,老太很不喜歡現在的生活,但出於無奈,不得不幫兒媳一把。老太吐槽兒媳下了班什麼都不幹,就連周末都不幫忙做一下家務。

我就問她,你兒媳一般下了班都幹嗎呢?

她說,就帶著孩子到房裡玩耍看書,一點都不幫忙洗碗收拾桌子。

我又問,那你兒子也不幫忙嗎?

她很激動,說:「我兒子工作累了一天了,還讓他幫忙,我哪忍心?」

「是啊,阿姨,你兒子工作忙了一天累死了,人家的女兒工作忙了一天閒死了,所以你才會這麼看不慣兒媳吧。」

見我懟她,老太不高興了,說你知道什麼,你帶著孩子,哪知道上班累不累。

我說,我當然知道,哪個全職媽媽生孩子前不在公司里忙死忙活,若不是沒老人幫忙,誰願意辭職。

全職媽媽有全職媽媽的苦,職場媽媽有職場媽媽的苦,老人別總以「兩種眼神」區別對待自己的兒子和兒媳。

全職媽媽,24小時伺候孩子,母嬰「共生」,缺乏自由;職場媽媽,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職場,心在孩子身上,擔心孩子冷著餓著病著,有時候連工作都沒法好好做,稍不留神就被上司責備。

帶著一身疲憊回到家,還要被婆婆數落,身心俱疲。

一:「兒子上班累,兒媳不累」,說到底是缺乏換位思考意思

像這個婆婆一樣,認為兒子上班才累,兒媳上班不累的婆婆太多了,她們開口閉口都是「幫兒媳帶孩子」,而不是幫兒子帶孩子,好像孩子是兒媳一個人的,她兒子沒份一樣。

但孩子不跟她兒子姓,跟母親姓,婆婆又斤斤計較,說到底,都是缺乏換位思考,互相體諒的意識,以及帶著雙重標準區別對待兒子和兒媳。

這樣的老人,哪個做她的兒媳,都處不好婆媳關係。

二:「我不指望兒媳養老,我就不幫她」

很多老人總說「我不指望兒媳養老,我就不幫她」,這句話從一開口就是錯的。首先幫忙帶孩子不是幫兒媳或者女婿,而是幫你的兒子。

你的兒子要賺錢養家,但是能力不夠,需要兒媳一起來分擔,就不得不抽身出來去工作,照顧孩子的大任,就得勞煩老人。

如果你的兒子有錢,經濟很闊綽,大可以請保姆帶孩子,不需要勞煩婆婆。再說,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而是夫妻兩個人共同的事。

既想兒媳賺錢養家,又想兒媳帶孩子這樣兩者兼得的美事,只有強女人才能做到。

很多女人,身上肩負著分擔經濟壓力的重任,不得不出去工作,請求婆婆幫忙時,婆婆卻以「不指望兒媳養老,所以不想幫」來拒絕。於是,兒媳生氣了,回懟她「不幫帶孩子,你就別指望我給你養老」,這話看似很絕情,其實又合理。

既然婆婆將兒媳當外人看待,將看孩子當成幫兒媳,那麼,兒媳就以「外人」的姿態對待婆婆,你不欠我,我不欠你,挺好,但千萬別到了晚年,需要人幫忙時,又以道德綁架,要求兒媳辭職照顧婆婆,這對於兒媳來說,不公平。

三:在幫帶孩子和過自己喜歡的晚年生活中,如何選?

現在越來越多老人嚷嚷不幫忙帶孩子,要過自己喜歡的晚年生活,為自己而活。

其實這樣的想法沒有錯,但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做決定。

比如有些老人,年輕時在單位或公司工作,有退休金保險金,不需要靠兒女養老,他們有錢有閒,倒是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想不幫也沒什麼。

但有些老人,明明身上沒有錢,養老看病都需要靠子女,這個時候兒女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能幫卻不幫,到了病了需要錢的時候,卻讓兒女承擔,其實這種壓力相當大。

幫帶孩子,表面上是幫兒媳,其實是在幫自己。

人老了,很多事情的決定權在於兒女,比如看病、做手術簽字,治與不治,都在於兒女。

如果心寒了的兒女,身上又沒有多少存款,索性就選擇不治了。如果兒女看在父母一輩子操勞,為了他們勞心勞力,能幫則幫的份上,他們忍痛也會選擇給父母救治。

也許這樣說,很多人會說我亂說,但實際上這種現象很常見。

家,說到底還是講究「情」,講究互惠互利,互相幫助的地方,總講義務,就容易傷感情。雖然有時候太重感情,也會很傷人,但到底,人活著一輩子,還要靠「感情」支撐。

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才能真正安享晚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