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少不看水滸,怕學壞,老不看三國,怕學精。
畢竟少年氣息容易為他人意見所左右,水滸中義氣太盛,江湖氣息太濃,若是少年心性看完之後跟著學衝動,那就是學壞了。老不看三國,三國講的人心與人性,是依據人心來談謀略,而老人們經歷過人生的許多風雨,兩相對照之下,可能放棄了純真而學起謀略來,搞不定也是件壞事。
三國演義中揮灑的人生命運
《三國演義》雖然不是一部真正的正史,卻比正史更深入人心,獲得無數讀者青睞,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每個人物都有著自我的性格特色,這種性格也註定了這些人物的命運。
在三國這本書中,到處都散發著性格決定命運的詭異,這些謀士們謀劃的首先是對手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針對這個人出計謀,多數是一出必中,請君入甕。
三國中英雄輩出,在混亂的年代總是會出英雄,和平年代英雄只能失色。
劉備看上去一代英雄,從人性上來看卻是一地雞毛,家人的性命可以隨時拋棄,三國演義中作者給予劉備很多正面的表述,若深入其中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假君子。
曹操是梟雄,在小說中由於不姓劉被主觀描寫為奸詐小人,不過若真正看時卻是發現有膽有識的軍事家和文學家,其他不談,光憑藉一首《觀滄海》可見他的氣勢和文學修養。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可見他的情懷和氣勢值得稱之為英雄豪傑,若和劉備相比,可以說是真小人勉強排上。
呂布,被稱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可以說是三國第一猛將,只可惜他的勇猛與個人的智慧落差太大,生性多疑且耳朵軟,性格的缺陷終究落個悲慘下場。
《三國演義》中不惜筆墨刻畫出一個個生鮮的人物,但是命運卻在這些人物本身的局限性上已經註定,其中呂布就是其中一個特例,他的勇猛和性格中的缺陷一樣明顯,結果是人性的弱點讓呂布一步步走向死亡。
一滴水看世界,那就從一個人的成敗中看三國的真義,如何性格會決定命運。
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當呂布初登場時,三國已經是群雄混戰,呂布作為丁原的義子第一次閃亮登場,頂束髮金冠,披百花戰袍,第一次大戰就把董卓兵將大敗三十里,讓董卓有了愛才之心。
領導有需求,下面的人就有相應對策,手下人出計是拿赤兔馬去收買即可,此時董卓是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
在才與財之間,此時董卓選擇的是前者。
李肅評價呂布是:勇而無謀,見利忘義。只用了一匹赤兔馬就把呂布收買了,呂布殺丁原然後投降董卓,再拜卓為義父,卻不想自己剛剛把第一個義父給殺了。
呂布的勇倒是讓李肅說對了,在三英戰呂布之前,河內名將方悅才五個回合就被呂布刺於馬下了,穆順、武安國等人皆不是對手,等到了三英戰呂布時: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呆了。結果劉、關、張三人還是困不住呂布,被呂布殺出重圍,可見他的勇猛。
財色總會糾結在一起的,等待著這對義父子的則是色字頭上一把刀。
好色之徒,英雄難過美人關
按王允的對貂蟬說:我觀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用連環計……,謀間他父子反顏,令布殺卓。
中國的四大美女之一貂蟬此時閃亮登場了,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董卓算是個英雄,呂布的英雄氣概更是沒得說,但是面對美女的挑撥離間卻是沒奈何。
在才和色之間,董卓已經沒有了才開始愛才的大氣格局,這一次他選擇了後者。
董卓卻忘記了李肅說過的見利忘義,呂布可是有前車之鑑的,能夠被財收買,也可能為女色發狂的。
董卓若聽謀士計,送出美女貂蟬,還如同原來那種愛才之心和對未來霸業的期望可能會換來一個光明的前景,只是性格使然落入王允的美人計的套路,終究命喪呂布手中。
呂布的性格是有勇無謀,而且自以為是,以為一切都可以掌控在內,只有將才卻沒有王才,所以可以在他人的領導之下建功立業,卻不能在自我的領導之下建立王國,這也是為什麼只能一次次的依賴於他人。
當他把二個義父全部殺戮掉之後,其實已經掉入了一個人格的污點中,也為後續因劉備一句話送命的結局,畢竟在三國時期,價值觀及倫理觀已經接近崩潰,但是基本的底線還是有點的。呂布兩次認他人作父再殺,確實對於他人來說總是輕看了。
剛愎自用,忠言不入
英雄有英雄氣概不假,但是要學會採納忠言,呂布有陳宮在手,若用對了陳宮,還有爭鬥天下的一拼之力,只可惜剛愎自用,多次不接納陳宮的進言,又沉迷酒色,誤信陳登父子。
在陳登父子的奉承下,呂布很是受用,只有陳宮明白是怎麼回事,陳宮曾經告訴呂布:陳登父子其心不可測,應該要防備一點。呂布的回覆則是:你無端猜測別人,是想要加害好人。陳宮只能嘆息:忠言不入,我們要被殃及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呂布不聽陳宮的計謀了,但陳宮依舊留存呂布的身邊,主要讀書人愛一個面子,總是在意他人的眼光,不想因再次離棄主公被人笑話,若是陳宮有呂布那種反覆之心,估計後續的下場也會好點。
呂布被陳登父子擺了一道,按理應該能夠明白陳宮的先見之明,只可惜他依舊並沒有把陳宮的話當成一回事,當兵敗回下邳的時候,若按陳宮計謀一人在內主防,一人在外兼守及圍打,還可以有一拼之力,結果是聽了妻及貂蟬的意見,留守不出喪失了鬥志,只同嚴氏、貂蟬飲酒解悶。
上無鬥志,下就會有異心,在三國這個混亂的年代,都想在亂中取得自己應有的勝利果實,跟著一個只羊哪怕這隻羊曾經當過狼,那也就是只羊可以圖謀了,所以手下之人求變,最終的結果則是呂布被手下綁了獻於曹操。
呂布想再次投降曹操,曹操問了下劉備,劉備的回答很有意思: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劉備很聰明,不想呂布被曹操所用,哪怕這傢伙曾經救過自己的命,劉備和曹操、呂布不一樣,玩陰的卻玩出風格出來,後面還找不到把握,只是反問了一句,拿主意的還是曹操。
人中呂布終於走到了命運的終結點。
在《三國演義》的前冊中,對於呂布著墨還是很多的,讀者可以看到在性格的驅趕下,呂布如何一步步走到了滅亡的終點。
《三國演義》與其說是對於事情的謀略,不如說是對於每個人的計策,在書中可以看到厚重的宿命感,每個英雄人物都在自己的性格驅使下走出人生各個關鍵的一步,而這些關鍵的步數多數被哪些謀士們提前能夠設置預知,可見人性的慣性是如何可怕,可怕到命運早就被書寫好,循著軌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