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風流天子宋徽宗的書畫藝術

2019-07-14   美學與藝術

北宋皇帝徽宗趙佶(1082—1135),河北琢縣人,是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與畫均可彪炳史冊,其書,師黃庭堅,後自創一種瘦勁鋒利,如「屈鐵斷金」的「瘦金體」;其畫尤好花鳥,並自成「院體」,充滿盎然富貴之氣,令花鳥畫步入其全盛時期。趙佶倡導文藝,使承繼五代舊制的「翰林圖畫院」又營運了一百多年。在他的倡導下,還編撰了《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兩部圖書,輯錄了大量名家書畫,成為我國書畫史上的重要資料。這位皇帝雖然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其對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高宗紹興六年(1136),趙佶病死,享年五十四歲。廟號徽宗。因他的陵墓叫「永祐陵」,故宋人多稱之為「祐陵」。又趙佶在位時篤信道教,稱「教主道君皇帝」,故後人稱他「道君皇帝」。

瑞鶴圖 絹本設色 遼寧省博物館藏

《瑞鶴圖》,是公認的宋徽宗存世工筆寫實類花鳥畫真跡,為存世絕少的宋徽宗「御筆畫」,是趙佶30歲時所作。此圖畫莊嚴聳立的汴梁宣德門,門上方彩雲繚繞,十八隻丹頂鶴盤旋飛翔在上空,另二隻站立在殿脊的鴟吻之上,各具其態,無有同者。空中仿佛迴蕩著悅耳動聽的仙鶴齊鳴之聲。畫面構圖將視線低平而使目光仰視,造出大面積廣闊天空,呈現「平中取奇」之勢。畫面線條細勁、設色富麗,金黃的殿宇、碧青的天空以及白墨二色點染而成的靈動瑞鶴,使整幅畫面充滿了皇家高貴之氣,富有吉祥的寓意。畫後徽宗的瘦金書題記配詩更是妙趣橫生。此圖為宋人鄧椿《畫繼》中所記《宣和睿覽》冊中的一幅。

池塘秋晚圖(荷鷺驚魚圖) 手卷 水墨紙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池塘秋晚圖》是趙佶早年親筆真跡,反映了他的早期畫風。從此圖還能看到南宋人所認識的「江南落墨寫生」,即「徐熙野逸」畫法的面貌(宋徽宗作此圖的本意是否徐熙落墨法尚待考)。此圖經過割裂並添加偽押偽印,其前半段名《荷鷺驚魚圖》,僅見於著錄,畫跡已佚。

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卷三十二的《池塘秋晚圖》,粉箋本,粉墨剝落。畫紅蓼、蒿草、荷葉蓮蓬、白鷺、鴛鴦五組對象,幾乎是等距離排列,缺乏穿插揖讓,帶有習作的感覺。畫法非常樸拙文秀,屬於文人畫體系,但與前後的同類風格作品相比顯得非常奇特。較諸崔白作品,造型能力與畫面安排明顯遜色;較諸蘇、米作品,又遜於線條功力和墨韻變化;顯得拘謹和故意求拙;較諸趙佶本人的《柳鴉圖》、《枇杷山鳥圖》,又遜於淳厚精微和意匠經營;較諸南宋人《百花圖》和更晚的元人水墨工筆花鳥,則具有自然的古拙感,顯示技法發展尚未到達《百花圖》的歷史階段。

柳鴉蘆雁圖卷 紙本淡設色 縱34厘米橫223.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為《柳鴉圖》、《蘆雁圖》二圖聯裝,畫鈐趙佶「宣和中秘」朱文長方印、明內府「紀察司印」半印。《庚子銷夏記》、《石渠寶笈續編》、《石渠隨筆》著錄。

《柳鴉圖》與《池塘秋晚圖》一樣筆墨古拙,氣度高華,符合趙佶的藝術學養背景,應是其親筆。且用筆粗拙,雍容淳厚,氣定神閒,顯然比《池塘秋晚圖》晚出,應屬趙佶中年傑作。《蘆雁圖》畫在接紙上,二圖紙質相近,但後紙較黃,應非一種物。畫法大致和《柳鴉圖》相近,但細看用筆有異,如坡石墨色銜接不順,坡腳入水處的橫皴用筆尤顯粗糙,與全圖不符,左邊蘆荻勾線平板呆弱,用筆缺乏立體感和力度變化,蘆杆之間的一小叢草葉也比較混亂。凡此種種,證明此圖是出於臨摹。《柳鴉圖》與《蘆雁圖》接逢向左,《蘆雁圖》的紙上,有「天下一人」押字,押上沒有印璽。此押書經鑑定,寫法為晚年特徵,而用筆具早年特徵,且印璽「御書」葫蘆印本應鈐在花押上,現卻鈐在前紙(《柳鴉圖》)左上角,與花押分離。《蘆雁圖》右上角還鈐有「紫宸殿御書寶」一大方印,在花押上方,與「御書」葫蘆印齊頭並列。二印篆法拙劣,印色完全相同,可見是同時加鈐的偽印,目的是將二紙連在一起,以證明二者皆真。二印大致為宋元物,說明《蘆雁圖》的臨摹拆配也是早到宋元之事了。此項事實,經鄭為、徐邦達二位學者察考甚詳。徐邦達並估計另有一卷是偽《柳鴉圖》、真《蘆雁圖》相配,但已失傳。

《柳鴉圖》體現的趙佶成熟期畫風,水墨清淡,重視概括提鍊形體,不求過分工細,用筆簡樸生拙,用墨塗染作沒骨畫法,畫法概括而不失細膩形似,用筆簡潔而靈活,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相當的書法功力而故意追求生拙的意味,以求與畫院眾工所作相區別。《池塘秋晚圖》反映的可能是徐熙落墨法,而《柳鴉圖》反映的則可能是徐崇嗣沒骨法,已是畫院內部早已有之的一種技法,又以墨代色。崔白的《寒雀圖》中概括的小鳥形體、粗拙的用筆,也可以在此圖中找到呼應。所以宋徽宗的技法來源相當複雜,可能混合了崔白傳統、文人畫新潮和畫院固有畫風。

枇杷山鳥圖 紈扇 絹本墨筆 縱22.6cm橫24.5cm

此圖一般也認為是宋徽宗的真跡。雖是以墨代色,但枇杷果實、枝葉和蝴蝶的畫法頗為工細,惟左下角小鳥用筆稍為粗放。與宋初《山鷓棘雀圖》相比,《枇杷山鳥圖》顯得更為精緻細膩,也許其技法來源並不是黃家富貴的舊法,而是北宋初存在於畫院中的徐崇嗣沒骨法,趙佶變設色為水墨,或許是為了表現自己不同於一般畫師的高貴典雅氣質,畫法放逸的小鳥更體現了宋徽宗接近文人畫的一面。將此圖與《山鷓棘雀圖》對比,可以看出體物專精、移生動質能力的進步,是沒骨法在北宋晚期發展水平的體現。

對開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結實圓而橢,枇杷因以名。徒傳象厥體,奚必問其聲。鳥自託形穩,蝶還翻影輕。宣和工位置,何事失東京。」感慨宋徽宗如此精於繪畫,工於構圖和經營位置,緣何卻把國家丟失了?

梅竹聚禽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梅竹聚禽圖》的構圖嚴謹,並且重視描繪物象的準確性,符合徽宗畫院注重觀察寫生、講究師承法度的標準,是一件能夠代表「宣和體」的佳作。畫面中央,畫梅樹一株,枝幹彎曲而上,後方襯以翠竹棘條,有伯勞、綠鳩、鵪鶉等鳥禽棲身其間。整幅畫的構圖以S形屈曲的梅干來切割畫面,並以成弧形交叉的竹棘增加動態感,布局雖繁密,但不零亂。畫家成功將畫面物象和布局理想化,創造出一種超乎時空,傳達永恆的完美意象。畫中的主要物象,均以雙鉤填彩的方式,生動的描繪出對象的色彩與體積感,給人一種平和,端莊之美。

鵒圖 南京博物院藏

芙蓉錦雞圖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芙蓉錦雞圖》圖畫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花蝶、錦雞構成畫面。畫中錦雞落處,芙蓉搖曳下墜之狀逼真如實,錦雞視線之際,雙蝶歡舞,相映成趣。畫家的表現手法十分生動,一隻錦雞縱身上攀,壓彎了芙蓉枝,表現出了錦雞的重量感。趙佶自題:「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畫內藏印有「萬曆之寶」、「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是宋以降歷代皇室重寶。

《芙蓉錦雞圖》是一幅雙勾重彩工筆畫,為中國繪畫史上院體畫的上乘之作。右下角有「宣和殿御製並書」及「天下一人」的籤押等字款,上面所題五言絕句一首:「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書法正是趙佶最特殊的那種「瘦金體」筆跡,瘦跡飄逸,與畫法相得益彰。

桃鳩圖 冊頁 絹本設色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冊頁在傳為宋徽宗的作品中比較特別。桃花與枝葉鉤勒精工,棲鳩動態自然而生動,用生漆點睛,卓有神采,整體色彩華麗。傳其為畫家二十六歲時的作品。

臘梅山禽圖 立軸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蠟梅山禽圖》表現的是寒臘時節,一株梅花綻放著美麗的花朵,有兩隻白頭翁依偎在枝頭上,枝頭間還有幾隻黃蜂穿梭著。雖然畫的是寒冷的季節,但畫面卻相當優美且富有生氣。這幅畫左側有宋徽宗自己題的詩,清秀的「瘦金體」跟畫面非常和諧,是一幅「御題畫」。

五色鸚鵡圖 絹本設色 縱53.3橫125.1厘米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圖繪折枝杏花兩枝,枝頭棲五色鸚鵡一隻,用筆細勁工緻,設色濃麗,與《蠟梅山禽圖》相類,是一種精巧典雅的風格。因有徽宗趙佶的親筆題詞,歷來繫於徽宗名下,但當代學者普遍認為實出當時畫院職業畫家之手,體現了徽宗時畫院花鳥畫創作的水平。畫幅的右側有趙佶瘦金書詩序並詩,其形式與《祥龍石圖》相近似,有的學者進而推測此作當為《宣和睿覽冊》中之一種。

宋徽宗最擅長寫生書法,精心描繪鸚鵡的側身英姿,此鳥正棲止於盛開的杏花枝頭,顯得心滿意足,無憂無慮。徽宗此種畫法,與南宋花鳥畫不同之處在於徽宗無意憑仗誇張性的構圖,或刻意製造畫面的裝飾性與動態來取勝,反而是不假造作,純任天真,如實畫出杏花,鸚鵡自然具有的神姿風采。

梅花繡眼圖 絹本設色 縱24.5cm橫24.8cm

款識:御筆、天下一人。鈐印:御書(朱文葫蘆形)

圖中梅枝瘦勁,枝上疏花秀蕊,一隻繡眼俏立枝頭,鳴叫顧盼,與清麗的梅花相映成趣。此圖雖然景物不多,卻頗為優美動人。所繪梅花為宮梅,經過不斷剪枝,人工修飾痕跡較重。此種梅的畫法精細纖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種富貴氣息,這樣的風格趣味為宮廷所好尚,顯然代表了皇家的審美意味。

臘梅雙禽圖頁 縱25.8厘米橫26.1厘米四川省博物館藏

此畫以細膩的筆法描繪交疊生長的柏稍與臘梅,梅枝上一對山雀相視而鳴,白梅點綴其間,春意微露。山雀的眼睛以生漆點繪,神采奕奕。這是趙佶擅長的點睛之法。畫面右下角題「天下一人」,其上鈐「御書」葫蘆形印。左下角鈐清代鑑定家「於騰私印」。

竹禽圖 絹本設色 縱33.8cm橫55.6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圖右側有「天下一人」花押並鈐「御書」長方印,是否為宋徽宗真跡尚有爭議。崖石、棘條的用筆寫意而生拙,歸於宋徽宗是可信的;而竹子的枝葉都用細線雙勾輪廓後加以敷染,鳥則勾勒輪廓後又作細密的漬染和絲毛,這種畫法很難置於宋徽宗名下。

桃竹黃鶯卷 (6116萬元,2005年1月)

《桃竹黃鶯卷》是一幅長約1.5米的長卷,畫面上五隻情態各異的黃鶯,或鳴叫、或聆聽、或對語、或飛躍,再配以翠竹桃花,整個畫面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畫卷末尾所題款識為宋徽宗獨創的「瘦金體」,並有「天下第一人」的畫押。此外,畫中還嵌有「三希堂」、「石渠寶笈」、「御書房鑑藏寶」等四十餘方印章,同時還有乾隆皇帝的御題。據此專家認為這曾經是一件清宮藏品。與幾年前以2530萬人民幣拍賣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相比,《桃竹黃鶯卷》的藝術價值有過之而無不及。

寫生珍禽圖 手卷 水墨紙本

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卷》屬國寶級作品。該卷共有十二段,不著一色,僅以水墨描繪了不同的棲禽,筆墨濃淡變化,極富層次和質感,顯現出宋代中國畫嚴謹的寫實的畫風與典雅的審美趣味。

展開手卷,畫眉、山喜鵲、戴勝、麻雀、白頭、斑鳩、太平雀等12種不同種類的珍禽躍然眼前,畫得非常細緻。鳥之羽毛,用淡墨輕擦出形,又以較濃墨覆染,再以濃墨點染重點的頭尾,羽梢等部位,層迭描繪,反映鳥羽鬆軟的質感,豐富的厚度以及斑斕的色彩。枝葉的畫法也是類似。尤其竹葉的畫法與史籍記載完全一致。

天水金英秋禽圖

祥龍石圖 設色絹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繪畫重寫生,以精工逼真著稱。此卷分左右兩部分,右部畫宮苑中一珍奇石頭「祥龍石」,左部為趙佶以「瘦金書」所寫的題記、題詩。徽宗皇帝以細勁線條勾勒玲瓏剔透奇石的輪廓和紋理,並施水墨層層漬染,表現出石的堅硬和濕潤的質感,顯得一絲不苟。而作為皇帝的畫家之所以對描繪「祥龍石」如此感興趣,則如題詩所說,是因為「彼美蜿蜒勢若龍,挺然為瑞獨稱雄」。作品具有「瑞應」的象徵寓意。

雪江歸棹圖 絹本設色 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趙佶以長卷形式表現雪後郊野的江山景色。開卷平遠空曠,中段以後景物漸趨繁密,層巒疊嶂前後交錯,江河坡岸隱現其間點綴著樓觀、村舍、橋樑、棧道及人物活動,用筆細勁似草草若不經意而又妙合法度。如當時蔡京題跋所云:「伏觀御製《雪江歸棹》,水遠無波,天長一色,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雪江歸棹之意盡矣。」畫卷左上方有趙佶瘦金書題「雪江歸棹圖」,卷末有「宣和御製」及「天下一人」草押。

明皇訓子圖 手卷 絹本

《明皇訓子圖》取材於唐玄宗李隆基訓子讀書的故事,這類題材的畫作又兼有對後人警示之喻和教化之功。《明皇訓子圖》相傳為唐人創作,宋代徽宗皇帝曾臨摹此畫,明清以來的諸多收藏家曾對徽宗所摹《明皇訓子圖》進行過著錄,如清內府《石渠寶笈續編》等,宋徽宗《明皇訓子圖卷》手卷絹本手卷,為清宮原裝裱,並刻有「乾隆御賞。宋徽宗唐明皇訓子圖」。

聽琴圖 絹本設色 147.2cmx51.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聽琴圖》軸是一幅優秀的中國人物畫。畫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黃冠緇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著頭,雙手置琴上,輕輕地撥弄著琴弦。聽者三人,右一人紗帽紅袍,俯首側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氣就像完全陶醉在這動人的曲調之中;左一人紗帽綠袍,拱手端坐,抬頭仰望,似視非視,那狀態正是被這美妙的琴聲挑動神思,在那裡悠悠遐想;在他旁邊,站立著一個蓬頭童子,雙手交叉抱胸,遠遠地注視著主人公,正在用心細聽,但心情卻比較單純。三個聽眾,三種不同的神態,都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摹唐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