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對話畢勝:好產品只有一個標準—讓用戶「忍不住」發朋友圈

2019-12-21   劉潤商學


劉潤對談 丨作者 / 劉潤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674篇原創文章


最近,必要商城的創始人畢勝出了一本書,叫《流量是藍海》。

於是,公眾號後台,就有同學坐下來點菜了:

服務員,你們家有沒有解讀《流量是藍海》這本書的菜啊?

有的話,來一盤。

做法的話 …… 就用「劉潤對話XX」那種。

對。就這種。快點上啊,我趕時間。

我笑盈盈地回覆:我特別喜歡我們的讀者,不把自己當外人的樣子。您稍等啊。

然後轉身,把咬碎的牙咽到了肚子裡,哼哼著走到後廚,去找新鮮的畢勝了。



1

有一條路,叫:

不在口碑中爆發,就在流量中滅亡


我認識畢勝,是在2015年。

那一年,C2M(用戶直連工廠,反向定製)的模式突然走紅。

而C2M模式,有兩家代表企業,一家是張蘊藍的紅領西服(現在叫:酷特智能),一家就是畢勝的必要商城。

2015年10月,我專程飛到北京,拜訪了畢勝。

畢勝是百度最早的10名員工之一,曾和李彥宏一起,在納斯達克為百度上市敲鐘。

去見他時,我腳上穿著的,就在必要商城購買的,一個我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叫做「VIZ」的品牌原創設計,並為我定製生產的皮鞋。

畢勝指著這雙鞋說:VIZ是Burberry的代工廠,這雙皮鞋生產出來,如果通過Burberry轉手賣給你,知道多少錢嗎?

我不知道。我沒有買過Burberry的鞋子。

5000多!

我一驚。我只花了399元。

他自豪地說,這就是「短路經濟」:


通過必要商城,幫用戶直接找到代工廠,同樣的品質、原創的設計,但因為反向定製消滅了庫存,所以在材料價上稍微加點錢,就可以賣給消費者。

最後,消費者省更多錢,製造商賺更多錢。


畢勝在一個破舊寫字樓的小破房子裡,講到這段時,非常興奮。但是,興奮的他,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從此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

為什麼難走?因為選擇了「薄利多銷」的路,就是選擇了一條「沒錢打廣告,沒錢買流量,只能靠口碑」的道路。

這條路的別名,叫做:不在口碑中爆發,就在流量中滅亡。

我問,你準備好了嗎?

我開始準備了,他說,我要用5年的時間來準備。這5年,我什麼都不碰,就干供應鏈。

轉眼就到了2019年。距上次見面,4年過去了。

我們這中間,也會有微信的交流,但是再也沒打過電話、見過面。

而感覺很突然的樣子,畢勝就出了一本書《流量是藍海》(本書可在必要商城APP購買),據說上線一個多月就賣了近1萬本。

(本書可在必要商城APP購買)

畢勝能找到「流量的藍海」,我是相信的。為什麼?

因為他必須找到。這對他來說,不是辯論題,是求生題。

我撥通了畢勝的電話.....




2

從倒三角,到正梯形,

進入永恆的「流量的藍海」


我問: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流量的藍海」嗎?你找到了嗎?

當然有。找到了。

哦?在哪裡?你是怎麼找到的?

畢勝清了清嗓子,開始給我講課。

流量,就是商業的水源。沒有流量,再強大的企業都會渴死。所有的企業,一直像在尋找沙漠裡的水源一樣,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流量的藍海」。

人們找到的第一個「流量的藍海」,叫「低CAC」。

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就是「用戶獲取成本」。

過去人們在線下通過租店面的方式,獲取用戶,銷售商品。但是,用這樣的方式獲取用戶,成本越來越高。

突然,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出現了。大量用戶迅速從線下遷徙到線上,但是企業行動緩慢,還沒有意識到。

這時,少數反應敏捷,快速「觸網」的公司,可以用非常便宜的價格,面對取之不盡的用戶資源,CAC驟然降低。

這就是「低CAC」的藍海。這個時代有一句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這片藍海的存在,紛紛加入,藍海變成了紅海。

人們找到的第二個「流量的藍海」,叫「高LTV」。

LTV,Life Time Value,就是「用戶終生價值」。

終生是多久?有的公司用36個月(3年)來計算,有的公司用12個月(1年)來計算。

一個用高CAC獲取的客戶,3年,或者1年,一共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

只要提升客戶的活躍度、復購率,讓:用戶終生價值(LTV) > 用戶獲取成本(CAC),紅海不就變成藍海了嗎?

於是,會員制、訂閱制等等,用戶終生價值管理工具出現。

但是,用戶終生價值(LTV),畢竟是有上限的,最終會被不停增長的用戶獲取成本(CAC)追上。這時,紅色再次染遍藍海。

為什麼藍海總是最終變成紅海?

因為傳統的流量模型,都是「倒三角」模型。先開一個大大的流量入口,然後開屏頁時流失一些,點錯頁面流失一些,對商品不感興趣流失一些,填寫地址流失一些,付款麻煩再流失一些……

再多的大水漫灌,最終都會流失乾淨。

(倒三角型流量模型)

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流量不是越流越少,而是越流越多呢?

畢勝說,有的。我要向你介紹,第三個流量的藍海:忍不住。

什麼叫「忍不住」?忍不住,是一個「正梯形」流量模型。

1位用戶,因為購買了令人驚艷的產品,「忍不住」分享到朋友圈,會導致什麼?

會導致他200位朋友看到。這200位朋友中,20人被他影響也購買。確實驚艷,其中2人「忍不住」分享朋友圈……

1流向2,2流向4,4流向8……,流量就像梯形一樣,開了個喇叭口, 越用反而越多。

(正梯形流量模型)

而這些「忍不住」的前提,是產品好,是我們對供應鏈的深度管理,帶來的貨好、便宜、顏值高,讓用戶閉著眼睛買都放心。

這堂課很有趣,我說,但是,這個越用越多的流量,就像亞特蘭提斯帝國一樣,只存在於傳說中吧?

現實中,我們做到了。基於5年供應鏈的積累,今年我們直奔「忍不住」這個流量的藍海。

給你個數據,在這個藍海中,現在我創造同樣1000元的銷售,流量成本只有別人的1/5到1/6。我們就像在一片流量的藍海中游泳。

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叫《流量是藍海》。

哦?那你到底怎麼做到的?

好的,我們終於要聊到這本書分享的核心知識了。通往「流量的藍海」的道路上,有兩道門:低流失,高分享。


低流失,讓儘量多的流量,在倒三角模型中,流向購買;

高分享,讓儘量多的購買,在正梯形模型中,流向分享。




3

低流失:

在每一個細節上,降低流失率


低流失,是每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基本功。但是能把基本功做到極致,才能最大化享受「流量的藍海」。

怎麼做到極致?我給你舉幾個例子吧。

1、把用戶細分做到極致

你用什麼手機?我用蘋果iPhone 11。

用最新的iPhone 11的用戶,和用5年前的vivo的用戶,客觀上來說,購買力大機率是不一樣的。

為此,我們從市場上買了很多各種型號的手機回來,擺了一大桌子,閉門研究一個月。看各個APP,在首頁給不同手機型號的用戶推薦什麼產品、搜索頁面怎麼排序。

給不同用戶,甚至根據手機型號,推薦更符合他們購買力的產品,就是把用戶細分做到極致。

2、把場景銷售做到極致

我再給你舉一個例子。我們的後台,是抓取每個城市的天氣預報的。

為什麼?

因為這樣我們就能做到,哪天上海下雨的時候,你打開必要首頁,肯定會有一把雨傘。

根據場景,我們在頁面上的文字給用戶看到的文案,一共有192種。每一種文案、每一句話,都經過很長時間的打磨!

3、把桑基流轉做到極致

有一個流量管理工具,叫桑基圖(Sankey Diagram),即桑基能量平衡圖。

我們用桑基圖,跟蹤用戶在每一個接觸點的行為。一個頁面的停留多少時間?然後點去了哪裡?

通過研究桑基圖,我們決定,絕不銷售「開屏廣告」。

為什麼?

手機上購物,你面臨著一個極大的難題,叫:社交阻斷。

什麼叫做社交阻斷?

比如說你正在必要選東西,我給你發了個微信,你啪就點走了!然後咱倆再聊會天,你就把購物這件事給忘了。人們太容易被阻斷了。

回到開屏廣告,點開必要商城,「5-4-3-2-1」,這5秒鐘你自己的開屏廣告,阻斷了太多用戶進入購買。

這太可怕了。所以很多人出錢買,我們都不賣。

通過研究桑基圖,我們還發現,大量用戶的行動軌跡,最後都導向了一些無效頁面。

隨機,我們把無效頁面,改成了一個人工智慧千人千面算法的推薦頁面。就這一個小的動作就把,流量利用率,又提高了20%。

(桑基圖)

傳統人做網際網路,說你這個網站好不好看,說你的逼格不高。

但其實這些東西都沒用,一丁點用都沒有。那些都是拍腦袋的思考。

只有基於數據的極致優化,最後帶來背後桑基圖的變化,才是唯一的效果。




4

高分享:反向帶來的性價比,

定製帶來的個性化,激發了分享


通過極致的運營,用最低的損耗,通過了流量的倒三角,留下寶貴的火種。

那麼,然後呢?

然後,就是激勵他們分享了。這是真正的核心。

我給你舉個例子。

今年5月份的時候,我們咖啡生產線試上線,設計產能是每天1600杯。

上線第3天的時候,我們在必要的公眾號推了一下。接下來的3天,賣了20萬杯。

然後,這生產線就垮掉了。11月份,生產線擴容後恢復生產。現在過去1個月左右,又賣了20萬杯。

怎麼做到的?

一杯星巴克的咖啡賣32元,我們的品質差不多,只賣9.9元,而且還為你個性化定製了杯套,天啊,你買不買?你就說你買不買?

(必要商城手沖定製咖啡)

這杯咖啡,同時滿足了用戶購買的動力,和分享的慾望。當然會引爆。

購買的動力,來自於「反向」帶來的性價比;分享的慾望,來自於「定製」帶來的個性化。

這5年,我在「反向定製」供應鏈上耕耘,終於起到了作用。




5

反向:

越逼工廠,工廠越大,越大越賺錢


關於反向,我們做了一件特別反人性的事情。

我們從品牌商手裡,拿走了定價權,以保證用戶端的性價比。

我舉個例子。比如那杯咖啡。

一杯星巴克的大杯拿鐵(16盎司),32塊錢。

裡邊的咖啡粉成本多少錢?大概0.84元。奶粉呢?0.55元。糖0.1元。紙杯0.27元。然後杯套啊、杯蓋啊什麼的,加一起,這叫BOM價(材料清單價),我們都幫工廠算好了。

(咖啡成本測算)

然後,你加上你的物流、加上你的利潤,最後出廠價,不能超過BOM價的1.8倍。你做不做?

一開始,特別難。工廠覺得你瘋了。我們只好去掃街,一家一家談。終於有人願意做。

再然後呢?

再然後,必要商城在這個出廠價上,加上10%左右的毛利,直接銷售給消費者。

這也太狠了。那這些工廠,到底賺不賺錢呢?

回到最開始那雙你買的VIZ的鞋子。這家公司已經和我們合作5年了。

2015年的時候,它一年銷售幾百萬。今年,2019年,它一年銷售8000萬到1億。

因為反向定價帶來的極致性價比,他們越做越大,越來越賺錢。




6

定製:

小批次,短周期,才是工業化4.0


畢勝越講越高興。

我跟你講,特別逗!以前,都是我們去掃街找人家。

現在必要名氣大了,就有很多製造業的朋友,通過朋友主動找我們。我們拒絕了不少。

於是,就有些人誤解我,說你現在翅膀硬了,開始裝,介紹個兄弟都不合作,然後就把我拉黑了。

為什麼不合作?是因為我們對工廠有很多要求。

加一起有56條。比如前四條是:

1、必須是品類里,國際知名的製造企業,或為國際大品牌服務過;

2、必須有自己的設計能力,尊重版權;

3、必須接受必要所規定的成本定價法則;

4、必須有自己的柔性生產線。

為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柔性生產線?因為,只有柔性生產線,才能實現「定製」。

現在人對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

比如牛仔褲,不少年輕人希望自己的褲腿上,能有定製的花紋。

比如在你的牛仔褲上,左邊畫一條龍,右邊畫一道彩虹。怎麼做?

傳統生產工藝,要用手工擦色的辦法來實現花紋定製。這個成本太高了。一個老師傅,搞好幾天。

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柔性生產線。

這家牛仔褲工廠,用雷射的方式來定製花紋。三秒鐘,搞定。

它對時間和成本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什麼是工業化4.0?

工業化4.0的手段有很多,但目標就是一個:用「小批次、短周期」的工業化方法,實現低成本的個性化。

我們有一個女裝供應商,也是H&M的供應商。

H&M去年(據說)燒了數億美金的庫存,然後痛定思痛,決定做C2M(反向定製)。

於是,他們把全球供應商叫去歐洲開會,說我要做C2M了,你們誰會做C2M,我就把訂單給誰。

然後我們中國合作夥伴站起來說,我不但做,我都已經玩了4年了!

H&M的人就來中國工廠參觀,參觀完之後震驚了:中國的製造,已經柔性到這種程度了!而且,這家中國工廠分管的老闆,還是個德國人!

然後,這家女裝廠,接到越來越多H&M的訂單。

而他們反向定製的能力哪裡來的?和必要的合作,這4-5年軟硬體的磨合,讓他們具備了這個能力。



最後的話

好產品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讓用戶「忍不住」發朋友圈


我明顯感覺到,他比4年前多了很多篤定。那種自己的理論,被實踐驗證了的篤定。

但是,他沒有把自己的這種篤定,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而是歸功於找到了「流量的藍海」。

他說,在這本《流量是藍海》里,我講了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是我們公司的內部日常的運營手冊;第二部分,我自己習慣寫的一些小心得、小日記;第三部分,是一些核心算法和數據。

聽完畢勝的分享,我對他說,過去,我們說對產品好壞這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

因為說1個產品好不好,可以有100個維度。你總能找到1-2個維度,說自己產品比別人優秀。

但是,基於你說的「流量的藍海」理論,流量一定要來自「1流向2,2流向4,4流向8」這樣的正梯形模型,才能生生不息,越來越多。

那麼未來的好產品,看來只有一個標準:讓用戶「忍不住」發朋友圈。

因為,只有好到了讓用戶發朋友圈,而且要是「忍不住」的,不是用獎勵刺激的,這樣才會帶來「1流向2,2流向4,4流向8」的效果。

產品好到「忍不住」發朋友圈,是通向廣袤的「流量的藍海」的,那條最秘密的通道。

-----------------------------

好了。新鮮的畢勝,我給你們找來了。該吃吃該喝喝吧。

吃完喝完,回家好好做讓用戶「忍不住」發朋友圈的好產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