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識:
驀地逢君,且攜手,壚邊細語說蜀棧。十年烽火,萬山鼙鼓。楓葉滿林愁客思,黃花遍地迷歸路。嘆他鄉,好景最無多。難長聚,同是客,君尤苦,兩人恨,憑誰訴。看囊中罄矣,酒錢何處,吾輩無端寒至此,富兒何物肥如許。脫敝裘,付與酒家娘,搖頭去。陸種園夫子滿江紅一闕,漢孫六兄正字,板橋鄭燮偶然書以奉之。
鈐印:
飛黎閣,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六分半書
鑑藏印:
白雲堂,則生,郭彝民珍藏
此幅是他晚年的作品,書寫的是他的老師陸震(號種園)所作的《滿江紅 贈王正子》詞一闕。全幅以行、草為主,兼參以篆、隸、楷的用筆、結體、行筆或拙實,或秀潤,或凝厚,或飄逸,奔放闊達,堪稱佳作。
鄭板橋十六歲始隨家鄉陸震(字種園)學填詞。陸震是康熙年間秀才,才氣橫溢而性情狂放,澹於名利,貧而好飲,精於古文辭,長於行草。鄭板橋跟隨陸震多年,師生感情甚篤,在人品、個性、學識等方面受其影響頗深。
他的書法,楷書學《瘞鶴銘》、黃山谷、二王,寫得清新亮麗;後來參以隸書的波磔、篆書的結構、行草的用筆,創造了一種稱「六分半書」的新書體,以楷、隸為主,把楷、草、隸、篆四體融為一體,並且用作畫的方法去寫,這是他在書法藝術上大膽獨創。他的字用筆方法多樣,線條類似他所畫的竹子;在結體上進行誇張,使長窄的字更加長窄,寬的更寬,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錯落,上下左右互相響應,疏密相間,所謂「亂石鋪街」,富有節奏韻律感。鄭板橋的書法出現在推崇帖學的清代書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此幅行書軸是其行草代表作。整體作品「結體精嚴,筆力凝重,而運用出之自然,點畫不取矯飾」,處處像是信手拈來的,而筆力流暢中處處有法墉的「疲憊矣蹇」和翁方綱的「渾頭渾腦」。啟功在《論書絕句》中寫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蕭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百年前舊板橋。」二百多年前的「板橋體」,至今仍能引起書家們見仁見智的激情和爭論,僅此一點,足見鄭板橋書法的價值。
作品筆法取黃庭堅之長筆劃入八分,誇張其擺宕,「搖波駐節」,單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畫。又以畫蘭竹之筆入書,求書法的畫意。清入蔣士銓說他「寫字如作蘭,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動地道出了「板橋體」的特質。書中真隸行書相參、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書體有架勢,有筆力,金石味濃,撲茂勁拔、奇秀雅逸、方方圓圓、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得十分靈巧和別致。這種創格和變體,一改當時書法界「滑熟」、「媚俗」的風氣,對當時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