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南省唯一狀元﹣狀元科學家固始吳其濬

2019-10-03     南園傳媒

河南籍歷朝狀元總數位列全國第三,僅次於江蘇(60名)、浙江(54名)。唐代全國狀元137人,河南狀元有20人,占了狀元總數的14.5%。北宋狀元共67人,而河南人就有23位,占了總數的34.3%,居全國各省之首。

趙室南渡,經濟重心南移,河南逐漸也失去了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明代河南狀元人數急劇下降,僅2人,孫賢和劉理順,這兩人都是開封杞縣人。清代河南狀元人數更一步減少,只剩1人,固始的吳其濬,嘉慶二十二年狀元。

固始東關吳其濬故居

很多時候把吳其濬簡化成吳其浚,這是不對的,因為吳其濬的堂哥名字叫吳其浚,簡化之後兩人容易混淆。吳其濬家族在清代是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簪纓之族。自吳其濬祖父起四代共有進士九名。其祖父吳延瑞是乾隆三十一年的二甲十四名進士(1766年),官至廣東按察使,著有《清芬書屋文稿》。其伯父吳湳,乾隆四十六年進士(1781年),官至解州直隸州知州,有《臥雲山房文稿》傳世。其父吳烜,清乾隆五十二年進士(1787年),官至兵部吏部左右侍郎、禮部右侍郎,著有《中州文獻考》、《讀史筆記》等。

吳其濬長兄吳其彥是嘉慶四年的二甲六十三名進士(1799年),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藤花書屋遺稿》等。另有堂兄吳其浚、堂弟吳其泰,子侄吳元炳、吳烈為進士。吳元炳官至漕運總督,從一品,《清史稿》有傳。

吳其濬(1789~1847),吳其濬從小好學,9歲考秀才的時候,因為年紀小,騎在他父親的頭上入場,監考觀見了不滿,並說騎父作馬,吳其濬當時對望子成龍,一眾嘆服。21歲時(1810年)考中舉人,28歲時(1817年)中狀元。

吳其濬真跡

中國古代文人視自然科學為雕蟲小技,特別鄙視。他與一般的文人官吏不同,為政之餘還特別留意經世致用之學,對植物、礦產、地理等都有所研究,特別是對於植物學有極高貢獻。1300多年科舉史上,吳其濬是唯一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卓越建樹的狀元。

吳其濬對植物有著特殊的興趣,據說這興趣源自一種神秘水果的魅惑,這位狀元似乎也是個吃貨,大約十來歲時吳其濬父親在湖北做官時來了位遠方的客人,帶來一種新奇的水果,看著像鴨蛋,吃起來像橘子但味道更好。吳其濬很好奇,這是啥東東?問父母,父母皆不知,問客人,客人說是別人送的,自己也說不上名字。這激發了他強烈的好奇心,從此對五彩繽紛的花花草草都有了異乎常人的興趣。

道光元年(1821年),吳其濬父病逝,五年母親病逝,吳其濬守孝居鄉八年。其間,他選擇固始城東史河灣買地建植物園,取名「東墅」。「植桃八百,種柳三千」,「編槿為籬,種菜數畝,」「經營三四年,綠鬖髿,覆半墅」。「門前對聯書寫:荒地十畝亦種奇花亦種菜,茅屋數間半藏農具半藏書。

吳其濬的奏摺

他在《宋牧仲先生西陂雜詠詩後》中記述:「 余於道光壬午( 即道光二年) 買田河東,距縣五里而近,東瞻大山,西望城郭,史水自南逶迤而北,河干蒹葭,秋時如雪,時從蘆花隙中,看風帆上下、兩岸人家多以種桃為業,數十里如絳霞,橫亘於綠麥黃菜間,紅雨春霏,厚積畦壟,恐桃源洞未是過也。余於堤上種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樹。以在余城居之東為小園,名『 東墅』 。東墅在今沙河鋪鄉花園村,該村至今以為以種植花卉苗木為主業。某年山洪暴發,東墅被淹,他帶糧,溯史河而上,進入大別山腹地考察水患原因,並寫出《治淮上游論》,頗有建樹。他寫文作賦時常自稱「雩婁農」,並非謙辭,而是對於耕讀傳家的追憶。

吳其濬所寫的牌匾

吳其濬所寫牌匾

道光九年(1829年),吳其濬守孝期滿回京,初任教習庶吉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十一年(1831年)為南書房行走。十五年(1835年)任鴻臚寺卿,授通政使司副使;次年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十七年(1837年)任考試御史、閱卷大臣、浙江鄉試正考官,授兵部左侍郎,後調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十九年(1839年)轉任戶部左侍郎;次年署湖廣總督,授湖南巡撫;二十三年(1843年)調浙江巡撫,改雲南巡撫,次年署雲貴總督;二十五年(1845年)調福建巡撫;改任山西巡撫兼提督鹽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山西巡撫提督鹽政「乞病歸」固始,次年病逝。

汪棚鄉大皮村的吳其濬墓,十年前曾去過。

宦遊大半個中國的生涯中,他充分利用業餘時間,深入實地觀察各種植物,採集標本,並繪出圖譜,描述其形態和生長情況。這項工作長期而艱苦,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有的植物在湖南沒找到,到了雲南才找到。有的長期尋找仍難以採集,令他耿耿於懷,在《植物名實圖考》卷六「油頭菜」條下,他寫道:「余屢至,皆以深冬,搜采才所得,至今耿耿。」吳其濬還將一些野生植物移栽到盆中,觀察其形態和生活習性。這位高官經常出現在田間地頭、山野大澤,向農夫和藥農請教,甚至向放牛娃請教,「蔽」有結實和不結實兩種,就是他從放牛娃口中知道的。真正的不恥下問,真正的海納百川,這樣的心態和艱苦努力,讓他收集到民間海量的植物知識。

在雲南巡撫任上他深入礦區考察,倡導採礦和冶煉生產,寫出了《雲南礦廠工器圖略》和《滇南礦廠工程圖略》。這兩本書除記載了雲南的礦產資源外,還對礦物知識、采冶技術進行研究探索,是我國第一部礦業工具的專著,也是礦廠經營管理第一部專著,在礦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吳其濬對植物的喜好早已被道光皇帝所知,曾拿出宮中罕見植物讓他辨識,並詢問他黃瓜始於何時等問題。吳其濬去世後道光諭曰「山西巡撫吳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書房,外擢巡撫,學優守潔,辦事認真,茲聞溘逝,殊深痛惜,著封賞,加封太子太保銜,照巡撫例賜恤,尋賜祭葬。」

圖文並茂記載水稻的栽培狀況

介紹植物性狀、分布、功用。

去世時他的《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尚未完全整理好,繼任的山西巡撫陸應谷對吳其濬十分感佩,用了兩年時間整理遺稿,並校勘印行,完成了吳其濬的遺願。《植物名實圖考》38卷,記述植物12大類1714種,比《本草綱目》還多500餘種。所記述植物分布19個省。尤其是所繪圖譜精美準確,為近代植物分類提供了借鑑。《植物名實圖考》全面地記載了每種植物的文獻淵源,以及它們的別名、產地、形狀、習性、用途等。對於前人的描述不確或有錯誤的地方,作者就加以糾正。一些植物作者未能找出更好的資料加以論證的,就採用前人較好的圖文。因而可以說《植物名實圖考》是對古代植物學的空前總結和發展,是我國古典植物學發展的高峰。

其插圖基本上都是依據實物繪製的,一般都比較準確可據,曾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讚揚。俄國植物學家貝勒(E.Bretschneider)在其《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一書中,對吳其濬的著作有較高的評價。說書中的插圖非常精確,其精確者往往可藉以鑑定科目,強調歐美研究中國植物的學者應該閱讀這部著作。1919年,商務印書館鉛排這部著作時,西歐學者競相購買此書。日本在明治年間也曾刊印過這部著作。日本近代植物學家在編寫《日本植物圖鑑》時,也參考過這本書。直到今日,《植物名實圖考》仍是我國植物學者重要參考書。

這本書還特別涵養和滋潤了一個小孩,十多歲時的吳征鎰偶然在父親的小書房中看到了《植物名實圖考》,深深地被吸引了。便萌生了要探草木根本的念頭,這本書也是他一生最愛讀的書,百讀不厭。2008年和2010年,吳征鎰領銜主編的《中國植物志》接連在全國科技表彰大會上獲獎,個人更是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i_hlm0BMH2_cNUg48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