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文摘出品
來源:engadget
編譯:Andy
早在電子閱讀器出現前,人們就早想給書壓縮成更方便攜帶的形式了,畢竟書多的人都知道搬家有多痛苦。
現在,電子閱讀器差不多已經成了最普及科技產品之一了,裡面原因種種(比如說剛好能蓋住一碗泡麵,手動狗頭)。而且即使有了平板人們都還會去用它,首先因為價格不貴,入門款Kindle才80刀,也不用天天充電。加上電墨水屏看書對眼睛也會好些上,也不會讓你晚上睡不著覺。此外,它很輕很薄,莎士比亞全集你一隻手就能拿手上。
雖然看起來電子書好像是最近出的,但其實這種將文字壓縮成只有設備才能讀取格式,並且便於攜帶的想法,可能比《了不起的蓋茨比》(1925年)還要久遠了。
這個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初,菲斯克閱讀機的發明。
菲斯克其人
布拉德利·艾倫·菲斯克(Bradley Allen Fiske)生於1854年,曾在美國海軍有過一段漫長且輝煌的軍事生涯,還當到了海軍上將。
當然他可不僅僅只是名海軍軍官,他同時還是個多產的發明家。他在戰爭技術方面做出了很多創新,比如說為艦艇火炮設計望遠鏡瞄準器、電子測距儀、機動炮塔,以及為魚雷設計無線電控制和空中發射系統。在美國捲入一戰的前一年,他剛好60歲出頭,光榮退役了,但他對發明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仍然繼續他的發明家生涯。
摘自1922年版的《科學美國人》雜誌
雖然說,很多早期發明和思想背後的故事在一段時間後都會被遺忘,但菲斯克的閱讀機器卻沒有這樣。當時,不知是他的海軍背景,還是作為發明家的名聲,亦或是新發明本身的獨特性,總之這個發明在當時引起了很強烈的關注。
1922年,還登上了《科學美國人》和《科學與發明》雜誌封面。1926年的《邁阿密新聞》和《大眾機械》雜誌上也都有專門文章介紹該機器。
最原始的Kindle長啥樣
這款閱讀機是一個金屬制手持設備,一邊有放大鏡對著一隻眼,另一邊有屏蔽罩遮住另一隻眼。之後用照相凸版技術,菲斯克將書頁縮小到了大約6英寸高、2英寸寬(15cmx5cm)的卡片上,這對任何標準印刷機來說都太小了,而且也沒法用人眼閱讀。
之後用戶將卡片插入機器,就能用放大鏡閱讀了,同時還可以移動卡片和目鏡,在內容間切換。該技術當時看上去非常簡單優雅,能將任何文本壓縮到口袋大小。為了向記者們展示這個發明,費斯克還把馬克·吐溫的《傻子旅行記》(The Innocent Abroad, 一本約93000字的書)的第一卷壓縮成13張這樣的小卡片,來閱讀演示。
資料來源:Harris & Ewing(大約1921年)/國會圖書館
菲斯克相信他的發明能徹底改變(人生n大幻覺之一)出版業。他當時想,有了這個發明,書籍和雜誌就能以當前價格的零頭生產出來。而原材料、印刷、運輸和存儲成本也會大幅降低。他還設想雜誌可以通過郵寄卡片方式分發,不收任何費用。同時最讓他興奮的是,以他設想的方式發行雜誌就讓每個人都能獲得教育和娛樂閱讀材料,不管收入多寡。
在1920年到1935年間,菲斯克為他的閱讀機申請了至少11項專利。他還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設計,比如最早的設計其實是用捲筒紙,而不是卡片來放字,但最後卡片成了他最喜歡的版式。他還製造了好幾個款機器原型,其中一個現在還在費城的羅森巴赫圖書館保管著。
「生不逢時」
儘管受到了媒體的關注,但菲斯克的閱讀機最終卻沒有獲得大規模生產。
為什麼呢。
圖片來源:美國專利局
究其原因,還是生不逢時,菲斯克在搗鼓來搗鼓去他的閱讀機時,縮微膠捲開始流行起來了。雖然微縮攝影在19世紀50年代末首次出現,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它才開始被用作信息存儲媒介。
柯達最早用它涉足商業領域,比如用它記錄註銷支票,到1935年,柯達開始用35毫米縮微膠捲發行《紐約時報》。於是它後來就成為了存檔的主要標準, 就這樣人們對手持閱讀器的興趣也就從未像菲斯克想像過的那樣熱切了。
Ángela Ruiz Robles和她的「機械百科全書」
幾十年後的1949年,西班牙語教師安吉拉·魯伊斯·羅伯斯(Angela Ruiz Robles)因發明了「機械百科全書」(Mechanical Encyclopedia)而小小出名了一把。這是種更精細的壓縮信息的方法,用捲軸和各種巧妙機制將文本和音頻塞進一個小小公文包里,內容相當於好幾本書。
之後直到1971年,麥可·哈特用伊利諾斯大學的施樂Sigma V主機將《獨立宣言》數字化(古騰堡計劃的起源),於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電子書想法才慢慢誕生。
索尼在1991年發布的Data Discman從技術上講應該是第一款電子閱讀器,其後十年又出現了幾款配備單色LCD顯示屏的閱讀器。
與此同時,在90年代中期到後期,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E Ink」顯示器——電子閱讀器的最後一塊拼圖。儘管現在我們已經有了能存整個圖書館的kindle、Kobos和Nooks等閱讀器,但菲斯克可能早在80年前,就已預見到這一切的發生。
資料來源:Harris & Ewing(大約1921年)/國會圖書館
技術創新並非始於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集成電路的發展。Backlog是一部探索可能性時代的系列作品:工業革命後的工程壯舉、被未來淘汰的古怪概念,以及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某些技術鋪平道路的發明。
相關報道:
https://www.engadget.com/2018-07-06-backlog-fiske-reading-machine.html?guccoun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