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才子唐伯虎的一生(附精品畫作100幅!)

2019-07-27   紅鯉魚文化



導讀:因為電視劇的演繹,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唐伯虎給人的印象是一位才華卓著、風流倜儻、縱情山水的瀟洒形象。而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的確很有才華,但他卻並不風流,而是一個悲情才子。他一生坎坷,靠賣詩文書畫維持生計,生活窮困潦倒,常常需要好友的接濟度日,最終他在孤獨與貧困中終老一生。

唐伯虎以繪畫聞名於世,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為「明四家」。在文學和書法上也很有成就。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他創作的詩,據不完全的統計,約有600餘首,著有《六如居士集》。唐寅的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風格豐潤靈活,俊逸秀拔,代表作《落花詩冊》。


唐寅:

生於1470年3月6日,字伯虎。祖籍晉昌,現在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開始來到南京、蘇州經商。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父親唐廣德,經營一家唐記酒店,母親丘氏。有一弟一妹。

|仕途受挫|


明代的科舉制度,給普通市民提供了入仕的機會。唐寅的祖上從沒有出過讀書人,父親把希望寄托在唐寅身上,指望到這一代能夠發家,光宗耀祖。因此,他花錢請了舉業師來教唐寅。由於全家指望唐寅讀書做官,所以他自幼年起就刻苦讀書,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兼習書畫。

25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孩子相繼去世,家境衰敗,死亡的陰影便開始籠罩唐寅的心靈。在好友祝允明的安慰與支持下潛心讀書。

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

30歲赴京會試。考試過後,大家談論誰會成為第一,唐伯虎自信滿滿:「不用猜了肯定是我。」遭到懷疑,同行的徐經購買考題被發現,伯虎也因此被拉下水,終身不得為官。皇帝令錦衣衛把唐寅、徐經等人抓起來。在錦衣衛獄中,唐寅尊嚴掃地,皮肉受苦,一下子從得意的高峰跌入失意的的深淵。回思來京時的躊躇滿志,真有恍如隔世之感。當道者憐憫唐寅,讓他到浙江去做一個小吏,算是「給出路」。有人勸唐寅還是去就職為好,以後也算有個出身。唐寅表示「士可殺,不能再辱」,斷然予以拒絕。

|世態炎涼|

第二年,唐寅出獄回到蘇州。但是,家鄉也沒有安慰與溫暖在等待著他。正如在生活中曾經千百次地發生過的那樣,曾幾何時那些捧場捧得最凶的人,現在罵他也罵得最厲害。唐寅曾經是一個全家都寄予厚望的人,也曾經是一個使全家都感到自豪的人。但是現在,卻永無出頭之日,從而使家人也永無出頭之日。以唐寅的敏感和悲傷,家庭生活難免不發生危機。最後,繼室也離他而雲,又和兄弟「異炊」,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本來已經衰落的家境也因此而更形不堪,連生計都發生了困難。

但是,和唐寅內心的痛苦相比,世人的冷眼也就實在算不了什麼。尤使他觸景生情的,是蘇州的亭台樓閣,那兒隨處都留下他青春的足跡,現在卻物是情非,不堪回首了。唐寅常常獨自徘徊,長久佇立,內心忍受著悲哀的衝擊和痛苦的煎熬。

由於生活的巨變,唐寅開始久久地思索生命的意義。生命是如此的短暫而又偶然,如此的珍貴而又美好,每想到這一點,唐寅心裡便會湧起陣陣痛苦,而屢屢形之於歌唱:「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春夏秋冬捻指間,鍾送黃昏雞報曉。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芳草。草里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通過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唐寅樹立了一種以「及時行樂」的人生觀,這促使他進一步拋棄了「立言垂世」的想法,選擇了靠詩文書畫謀生,過著布衣素食的清苦生活。他從不巴結權貴,生性孤傲,寫了一首打油詩「不鍊金丹不坐禪,桃花庵里酒中仙。 閒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表明其心志。

|寄情山水|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離開蘇州,坐船到達鎮江,從鎮江到揚州,遊覽瘦西湖、平山堂等名勝。然後又坐船沿長江過蕪湖、九江,到廬山。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給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後的繪畫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來。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黃州,看到赤壁之戰遺址。唐寅的《赤壁圖》即依此所畫。後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陽樓,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嶽衡山。再入福建,漫遊武夷諸名山和仙游縣九鯉湖。唐寅由閩轉浙,游雁盪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安徽,上黃山與九華山。此時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蘇州。

唐寅千里壯遊,歷時9個多月,踏遍名山大川,為後來作畫增添了不少素材。

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三十六歲。這年,他在桃花塢建桃花庵別業。唐寅非常喜歡自己的這處別業,特地為它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桃花庵歌》:「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紅顏早逝|


弘治年間唐伯虎在青樓中認識了官妓沈九娘。沈九娘長相端莊文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藝過人。在唐伯虎最困難的時候,沈九娘在精神上慰藉了他,慢慢地兩人產生了愛情,成了夫婦。過了兩年,九娘生了個女兒,取名桃笙。桃笙是唐伯虎和沈九娘唯一的女兒,她的名字取自唐伯虎在蘇州自建的桃花塢。不幸的是,沈九娘早早病逝,這令他十分悲痛,常常借酒消愁。沈九娘死後,唐伯虎再也沒有繼娶妻室。後來的日子裡,唐伯虎一個人帶著剛滿5歲的女兒桃笙過著艱難的生活。

明正德九年(1514),當時南昌寧王朱宸濠蓄志奪取皇位,拉攏名士,用重金聘唐寅到南昌。唐寅到南昌以後,發現了寧王的政治意圖,便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里。後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脫了殺身之禍。唐寅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後,從此思想漸趨消沉,轉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治一方印章「逃禪仙吏」。

|鬱鬱而終|


唐寅從南昌回家後因常年多病,不能經常作畫,加上又不會持家,生活艱難,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倆人借錢度日。其間有著名書法家王寵常來接濟,並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兒唐笙為兒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樂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1523),53歲,他健康狀況更差。這年秋天,應好友邀請去東山王家,但見蘇東坡真跡一詞中有二句:「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正好觸動唐寅心境,他一陣悲傷,告別回家後,從此臥病不起。

嘉靖二年(1524年1月7日)十二月二日,唐寅走完了他那沉重而又淒涼的一生,終年54歲,離他常常計算的「人生七十」還差了16年。據說他臨終時寫下了這麼一首「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識,只當漂流在異鄉。」表露了他刻骨銘心的留戀人間而又憤恨厭世的複雜心情。

唐寅死後葬在桃花塢北,嘉靖26年遷葬到橫塘鎮王家村。他逝世後由其親友王寵、祝允明、文徵明等湊錢安排後事,祝允明寫了千餘字的墓志銘,由王寵手書,刻在石碑上。


蘇州 唐寅墓


唐伯虎的一生是坎坷的,晚年唐伯虎的放達,是他對物質與精神、主觀與客觀、靈與肉的思考。」 他自己作的一首詩最能說名這點:「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不認你,你卻要認我;我少不得你,你卻少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有我。」




唐寅精品畫作欣賞(100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