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率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卻遭到崇禎懷疑,深層原因讓人不寒而慄!

2020-08-06   文裁縫

原標題:袁崇煥率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卻遭到崇禎懷疑,深層原因讓人不寒而慄!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十九日,袁崇煥「不請自來」,他率領九千關寧鐵騎來到北京城,駐紮在北京廣渠門外,在這裡抵禦敵軍。

同一時間,大同總兵滿桂(改任命了)和宣府總兵侯世祿率領數萬大軍奉詔入京,屯兵至北京德勝門外,在這裡抵禦敵軍。

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他們等來了兵臨城下的皇太極。至此,「演員」都到齊了,就開工吧。讓這場「好戲」正式上演吧。於是,這場「北京保衛戰」,正式拉開了大幕。十一月二十日,在稍事休整後,皇太極親自出征,他率領大貝勒代善、貝勒濟爾哈朗、岳托、杜度、薩哈廉等人,統帥主力部隊攻打滿桂和侯世祿的部隊,對德勝門發起了猛攻。

為了抵禦敵軍,明朝的對策是讓滿桂和侯世祿在城下激戰,其餘部隊在城上用火炮支援,複製了一遍「寧錦之戰」的戰術。

這場戰鬥打得非常慘,雙方廝殺在一起,拼搏廝鬥,視死如歸。戰鬥了一段時間後,侯世祿的部隊全線潰敗,只留下滿桂跟敵軍「單挑」了。

即使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滿桂也毫不怯戰,繼續與敵人奮勇作戰。結果,他被明軍的炮火打傷了,只能率眾撤退。

沒錯,滿桂就是被明軍的炮火打傷了。

前面講過,守城的明軍根本不會使用火器,結果他們一失誤,就把滿桂打傷了。滿桂渾身是傷,只能率軍撤退。明朝守軍打開城門,讓滿桂入城休整,休整好了,再跟敵軍一戰。

滿桂潰敗後,清軍也沒有趁勢追擊,因為他們也損失慘重,只能暫時撤退。至此,這場德勝門之戰,就以這樣的結局告終。北城的「德勝門之戰」結束後,南城的「廣渠門之戰」卻沒有結束,袁崇煥正率軍與敵軍鏖戰,在奮勇殺敵,以報皇恩。原來,皇太極發動「德勝門之戰」時,他也不失時機地發動了「廣渠門之戰」。

皇太極命莽古爾泰為統帥,率領貝勒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人,帶領五萬(也說四萬)八旗精銳猛攻廣渠門,直奔袁崇煥軍而來。

當時,袁崇煥麾下只有九千餘人,且沒有任何的支援(明朝守軍認為袁崇煥「有問題」,一直不予支援),但他毫不怯戰,率軍沖了上去,與敵軍決一死戰。

這場「廣渠門之戰」,可以稱之為「血戰」。袁崇煥與敵軍從中午12點(午時)開始打,一直打到晚上18點(酉時)。雙方整整激戰了六個小時,轉戰了十餘里。

戰鬥期間,為了鼓舞士氣,袁崇煥親自上陣,去前線指揮戰鬥。為此,他付出了身中數箭的代價,只是因為身穿重甲,才沒有被射死(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

最危難時,一個八旗軍竟然衝到了袁崇煥的面前,對著他的腦袋就是一刀。好在袁崇煥的部將反應快,用刀擋住了這一擊,袁崇煥才幸免於難(刀及崇煥,材官袁升高格之,獲免)。雖然袁崇煥付出了慘烈的代價,但在他的鼓舞下,遼軍將士們士氣倍增,他們英勇抵禦,奮力鏖戰,終於殺退了敵軍,取得了這場「廣渠門之捷」。

此戰中,後金軍損失慘重,貝勒阿濟格的戰馬被射死,他也身中箭傷,幾乎喪生。貝勒阿巴泰中了袁崇煥的伏擊,全軍覆沒,只有他一人倖免。八旗軍在撤退時,又遭遇了明軍的追擊,有一千人騎馬慌不擇路地跌到了護城河裡,連凍帶淹,死傷過半。

至此,這場「廣渠門之戰」就以這樣的結局告終。

戰鬥結束後,看著被區區九千疲憊之師殺得潰不成軍,狼狽逃回的八旗大軍,皇太極不由得感嘆,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十五年來,未嘗有此勁敵也!」

袁崇煥,你真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對手。

至此,知道了無法取得勝利後,皇太極放走了被俘的明軍,讓他們給崇禎致信,請求和談。皇太極打算敲詐崇禎一筆,就撤兵了。

殊不知,皇太極根本不知道,面對他的議和請求,崇禎是不予理睬的。但是,他卻乾了另外一件事情,先讓皇太極瞠目結舌,隨後又驚喜不已。

因為,這件事就是明朝誅殺了袁崇煥,替皇太極解決掉了這個勁敵。

原來,廣渠門大戰結束兩天後,崇禎下令開會,他要在平台召見眾人,商量退敵之策,並對某些人興師問罪。

當時,包括袁崇煥、滿桂等將領,都來參加了這個會議。

按理來說,此次會議中,袁崇煥應該是充滿自豪的。畢竟,他跟滿桂同時開戰,滿桂被打殘,只能抬著進殿(受傷動不了),自己卻獲得了一場勝仗,他絕對有驕傲的資本。

然而,這一次開會時,袁崇煥卻非常低調,他甚至是以一個「戴罪之人」來進諫的。

史料記載,袁崇煥這一次進諫,沒有穿官服,而是穿了一身青衣草帽。在明朝的制度中,只有戴罪之身的官員才能這樣穿著。袁崇煥這麼穿,就是承認自己有罪,他自請謝罪,請求朝廷發落。

袁崇煥這麼穿,也算是一個聰明人了。

要知道,崇禎召集袁崇煥的地方是哪兒呀?就是那個平台!

這是崇禎在平台第二次召集袁崇煥了。第一次召集袁崇煥時,就在一年前,那個時候袁崇煥忽悠皇帝,承諾了一個「五年復遼」的宏偉計劃。結果呢?一年後,不僅沒有復遼,還讓敵軍兵臨城下了!

解釋一下吧!今天不解釋一個清楚明白,朕就治你一個「欺君之罪」!

袁崇煥知道皇帝對自己頗有怨言,所以他採用了一種避而不談的對話方式,根本不談那個五年的復遼計劃,而是大談特談敵軍多麼多麼的強大,皇太極的野心多麼多麼的高,說他此次前來,就是要攻陷北京城,來這裡登基稱帝的。就連皇太極登基稱帝的「時間」,袁崇煥都給他算好了。

對於袁崇煥這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演講,無數人都大惑不解,他們一致認為,袁崇煥是打算跟清朝和談,才會這麼說。他要給皇帝一個後金軍「不可戰勝」的事實,以逼迫皇帝就範,跟皇太極議和。

當然,他的這種議和想法,也成了他的一個「罪狀」。

我個人認為,袁崇煥這麼說,原因很簡單,他就是要誇大敵人的強大,以掩蓋自己無法收復遼東的事實。畢竟,袁崇煥一直在告訴皇帝:「敵人如此強大,我能打贏他們,就不錯了,你就不要再要求其他了。」

袁崇煥這番演講的真正含義,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但有一點公認的,就是他的這番言論確實把崇禎皇帝唬住了,他再一次把皇帝忽悠住了。

當時,崇禎皇帝被袁崇煥「忽悠」到了什麼程度呢?他竟然相信了袁崇煥口中「敵人很強大、不可戰勝」的言論,認為只有這個人才能殺退敵軍,保護大明江山。

於是,皇帝不僅繼續對袁崇煥委以重任,還在眾目睽睽之下乾了一件讓所有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在北京冬季的寒風中(平台是露天的),他把自己身上的貂裘大衣解了下來給袁崇煥披上,讓他接受這份皇恩。

要知道,這是皇帝對大臣最高等級的禮遇了。未來,那個「誓死不投」的大明將領之所以背信棄義、投降了敵人,還不是因為皇太極給他披上了一件貂裘大衣,把他感動得涕泗橫流,這才投降了清朝。

可見,在大臣的眼中,這件衣服的價值就是這樣的珍貴。

當時,看見皇帝為自己披衣服後,袁崇煥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不能自已,他當即表示,一定誓死效忠大明王朝,不殺退敵軍,絕不苟活。

袁崇煥的這番誓言,把崇禎也說得激動不已。然而,聽完袁崇煥的下一句話,崇禎就不再激動了,他反而憤怒不已,還開始對袁崇煥懷疑不斷了。

因為,袁崇煥的下一句話,是這樣的——「我連日征戰,士馬疲憊不堪,請求率部隊進城,休整一下,補充給養。」就是這句話,最終要了袁崇煥的命。袁崇煥這麼說,自認為合情合理。畢竟,滿桂戰敗後,他的士兵可以進入德勝門,在內城休息,自己為什麼不能呢?滿桂能,我卻不能,這是一個什麼道理?自認為官職比滿桂高,功勞也比滿桂大,因此袁崇煥提出了這個要求——希望進城休整,再戰敵軍。然而,袁崇煥根本不知道,滿桂能進城,是因為他忠心耿耿,皇帝對他很放心,袁崇煥怎麼能和滿桂比呢?畢竟,此時此刻,袁崇煥已經上了皇帝的黑名單,已經被皇帝嚴重懷疑了。

其實,崇禎懷疑袁崇煥的程度要比咱們想像的還要嚴重得多。皇帝對袁崇煥的懷疑,主要有三個:

第一,在皇帝眼中,皇太極率領十萬大軍入侵,雖然他是偷偷摸摸從薊州入關的,但是這麼大規模的入侵、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袁崇煥竟然一點消息也沒有,這說得過去嗎?因此,「真相」只有一個,袁崇煥跟皇太極之間,絕對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二,皇太極進入中原後,總能第一時間避開袁崇煥的阻截,這是他詭計多端,還是他跟袁崇煥一起演的戲呢?答案不說自明。

第三,皇太極是兵分兩路進攻北京城的,滿桂數萬兵馬,都打不過後金軍,為什麼袁崇煥只有區區九千人馬,卻把後金打得潰不成軍呢?這到底是袁崇煥厲害,還是後金軍跟他在演戲呢?

至此,在這三點下,皇帝已經嚴重懷疑袁崇煥了。再加上其他人的流言蜚語,皇帝也無法百分之百信任袁崇煥了。

史稱,崇禎對袁崇煥的態度是「頗聞之,不能無惑」。就是說,皇帝聽了太多太多袁崇煥「造反」的話,已經對他無法信任了。

殊不知,就在此時,京城又出現了一個謠言,狠狠地撞了一下袁崇煥的腰,並把他撞到了地獄裡。

這個謠言就是——開炮打傷滿桂的人,就是袁崇煥。

要知道,這個謠言基本上就是胡扯。去過北京的人都知道滿桂的德勝門距離袁崇煥的廣渠門有多遠。藉助現代化交通工具還需要一個小時,何況是那個只能用腿的時代。

何況,袁崇煥是進不了京城的。他若想去德勝門,只能沿著北京的外城跑,突破了後金軍的「圍追堵截」後,才能順利打到德勝門。而且,就算袁崇煥到了德勝門也沒用呀,因為他還是進不去城池呀。進不去城池的他,又是怎麼從城樓上發炮,打傷滿桂的呢?因此,這個所謂的「袁崇煥開炮打傷滿桂」的事情,就是一個胡說八道的謠言罷了。

「智者」一出現,這個謠言就不攻自破了。可惜的是,當時的大明王朝境內,竟然一個「智者」也沒有!當時,下到市井走卒,上到大臣皇帝,大家都對這個謠言深信不疑。他們真的認為,就是袁崇煥用炮打傷的滿桂,而他之所以這麼干,就是要殺了明朝的這個擎天一柱,好幫助皇太極攻陷北京城,讓他登基稱帝。

不得不說,這些人的想像力真不是一般的高!

按照他們的定義,袁崇煥就是一個「叛徒」,已經「投降」了後金。但是,就是這個「叛徒」,把後金往死里揍,打得八旗部隊傷亡慘重,打得皇太極痛苦不已,只能發出「十五年來,未嘗有此勁敵也」的唏噓感嘆。

如此「智商」,真是令人無語。

當然,崇禎不會認為自己的智商有問題,他只會認為袁崇煥有問題,他也一定會懷疑袁崇煥「叛國投敵」。結果,在這種背景下,袁崇煥提出了一個「要進城」的要求,就徹底讓崇禎繃緊了神經。

你要進城,到底要幹啥?是真的休整,還是另有所圖呢?這個問題,請解釋一個清楚明白。

就這樣,在沒法弄清楚此事的情況下,崇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沒門,不許進城!

可想而知,得此結果,如果袁崇煥是一個聰明人,或者是一個會察言觀色的人,他就應該知道,此時皇帝的臉色很難看了,他就應該閉嘴了。結果,缺根筋的袁崇煥竟然認為自己沒有說明白,他又重複了一遍自己的請求——希望能夠進入北京城。

被皇帝二次拒絕後,袁崇煥竟然還不死心。他再次上疏朝廷,第三次提出了自己的請求,要進入北京城。

就這樣,袁崇煥根本不知道,因為這些魯莽行事,他已經變成了皇帝的「頭號嫌疑犯」了。皇帝對他的猜測,已經到了深信不疑的地步。現在的他,就是一個要死的駱駝,只等待著最後一根稻草了。

沒過多久,皇太極就拿出了那根稻草,把袁崇煥活活壓死了。這根稻草,就是那個永載史冊的「蔣干盜書」的故事。

更多有關後續內容,敬請關注《這個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東套裝滿100減50,噹噹4.38折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