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萬元獎補120個示範村 營造文明鄉風 助推鄉村振興

2020-01-05   恩施新聞網

全媒體記者杜瑞芳

昨日上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八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州文化中心開幕。州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馮興煉向會議報告了政協恩施州八屆三次會議《開展專項文明行動,推動恩施鄉風文明的建議案》辦理情況。

2019年9月,經州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州委文明委印發《恩施州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方案》明確,2019年至2021年,州財政每年撥付400萬元,用於獎補40個鄉風文明建設示範村,3年累計建成120個示範村。

根據《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全州上下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培育新農民、發展新文化、倡導新風尚、建設新農村」為目標,圍繞「建設一個中心、開展五大專項行動」(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精神扶貧、移風易俗、人居環境整治、文明素質提升、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五大專項行動),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繁榮興盛農村文化,開展鄉風文明實踐活動,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堅持思想引領,為鄉村「鑄魂」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主角是農民。要加強培育新型農民、培育優良家風、培育文明生活觀。

《建議案》指出,全州廣泛開展「雙宣講」活動,在農民群眾中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形勢政策教育,引導農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

2019年,全州共組織理論宣講680場、百姓宣講526場,直接受眾25萬人。廣泛開展科學知識、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民群眾提高創業本領和致富能力。2019年「科技活動周」開展科技下鄉30餘次,發放資料4萬餘份,3萬餘群眾參與,並獲國家級表彰通過專項授課、「田間課堂」和外出受訓等形式,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5087人,東西部對口幫扶項目制培訓3084人,致富帶頭人培訓885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4.6萬餘人,精準扶貧培訓12.43萬人。

同時,我州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媳、好鄰里、好心人等創評活動,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全州每年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每兩年組織一屆「文明家庭」評選。

2019年評選出州級「最美家庭」及提名獎30戶,州級「文明家庭」20戶,周安秀等5戶家庭獲評2019年「荊楚最美家庭」及提名獎,組織「最美家庭」事跡宣講1400餘場次,受益11.6萬餘人。在各學校組織開展「弘揚家國情·禮讚新時代」「綠色生活·我家最美」「小手牽大手」等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家校共建,推動家風建設。在基層做好家風家教指導服務,開展家風教育巡講88場,受益2萬餘人,鶴峰縣周家院子、巴東縣福娃娃幼兒園被命名為「湖北省家風家教實踐基地」。

此外,我州還重點實施「三清一治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2019年累計建成農戶無害化廁所14.27萬戶,改建農村公廁738座,超額完成省定目標;77個鄉鎮生活垃圾中轉站全部投運;創成省級及以上衛生鄉鎮65個,省級及以上生態鄉鎮65個,省級及以上生態村642個。組織廁所革命、垃圾分類、低碳出行等活動,開展「最美院落」「最美農家」「清潔示範戶」等創評活動,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群眾共同追求。

堅持實踐養成,為鄉村「提神」

活動養成傳新風。元旦、春節期間,全州上下廣泛開展「送文明到山鄉」活動,為農民送去燈籠、春聯、年畫、全家福、文明禮儀知識、科普讀物、養生知識、文藝節目等「文化大餐」,開展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知識、文明風尚、法律法規進農家活動,把好的理念、風尚、習慣轉化為群眾自身的迫求。同時,開展文明村鎮評選活動,各村鎮按照「六有」文明鄉鎮和「十一有兩無」文明村標準積極爭創,67個村鎮獲評省級及以上文明村鎮;開展「魅力鄉村」評選活動,全州9個村、6個鄉鎮分獲「魅力鄉村」和「魅力鄉鎮」榮譽稱號,多方面展示了我州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制度約束促自治。全州2300餘個村、188個社區全面實施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修訂完善工作。如建始縣通過民主共商、簽字捺印等形式,全域覆蓋修訂村規民約,推行正反面典型公示通報制度;恩施市建立「紅黑榜」,榜上亮德、台上曝丑,共育文明新風;咸豐縣唐崖鎮四方石村和恩施市紅土鄉龍角壩村村規民約入選全省優秀村規民約。各行政村通過民主選舉建立紅白理事會、鄉風文明理事會,為喜事喪事搭台子、定流程、設標準,著力破除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形成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新習俗新風尚。2019年8縣市獲得省紅白理事會獎勵經費103萬元。此外,我州還實施以黨建為統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推動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升,將矛盾化解在基層。2019年,全州矛盾調處成功率達95.67%,非訪較上年度同期下降74.19%。

文化傳承留根脈。我州積極向中宣部爭取資金1.368億元,建設1710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分兩批建設,已完成第一批建設任務;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建成83個鄉村學校少年宮,成為農村孩子傳承民族文化、開展課外實踐的「第二課堂」。2019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向恩施市等5縣市貧困家庭贈送電視機6531台。開展「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送戲下鄉1541場,送圖書38452冊,送電影33449場次,有效滿足農村群眾文化需求。新建農村文藝宣傳隊573支、群眾健身隊伍466支,組織文藝知識普及培訓1225場、文體活動10172場。充分利用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慶,開展「我們的節日」民俗文化活動,培育了「恩施土家女兒會」「巴東縴夫文化旅遊節」等一批州內外知名文化品牌。

堅持統籌推進,為鄉村「聚力」

建設文明實踐中心。根據中央和省委部署,我州高位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以縣域為整體,以縣、鄉鎮、村三級為單元,以志願服務為基本形式,以資源整合為抓手,以群眾滿意為標準,統籌推進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等五項重要內容,推動文明實踐接地氣有活力。目前,全州縣級文明實踐中心、鄉鎮(辦事處)文明實踐所實現全覆蓋,899個村級(社區)文明實踐站先行先試,初步形成突出基層、覆蓋城鄉的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組織體系,建立了組織領導、資源整合、政策保障、考核監督等文明實踐工作機制。我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相繼得到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艷玲肯定性批示。鶴峰縣入選全國第二批暨全省第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我州「愛心超市」「文明銀行」等經驗做法相繼在新華社、中國文明網等主流媒體推介,鶴峰縣精神文明建設案例入選《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案例選編》。

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堅持組織化動員,健全文明實踐隊伍體系。由各縣市委書記挂帥,縣市統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志願者及社會人士,打造群眾身邊的志願服務隊,建成縣(市)志願服務總隊8支、鄉鎮(辦事處)支隊88支、村(社區)小隊近1800支。堅持社會化參與,創新文明實踐活動載體。統籌網上網下資源,線上收集群眾需求,線下落實群眾訴求,讓文明實踐走入尋常百姓家。如鶴峰縣依託「雲上鶴峰」,採取「群眾點單、中心制單、層層派單、志願者接單」方式,統籌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建始縣實施了「文明美團」,群眾按需點單,實施了「文明快遞」,縣鄉志願服務到村,還實施了「文明銀行」,志願服務激勵嘉獎,推動活動常態化,服務精準化;咸豐縣打造「兩會一隊」實踐品牌,各行政村普遍建立志願服務隊、鄉賢聯誼會和鄉風文明理事會,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

放大典型示範效應。深入實施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州級「感動恩施」年度人物評選結果出爐,在全社會形成強大正能量。縣市典型選樹呈現一縣一品、全面開花態勢,「最美鶴峰」「出彩宣恩」「大美利川」「建始好人」「恩施五佳五好」等系列評選如火如荼。

2019年全州典型推介實現歷史性重大突破,張富清先進事跡得到習近平總書記批示,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當選全國道德模範、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奮鬥者、全國模範退役軍人;萬其珍再次獲得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目前,我州當選全國道德模範1人,時代楷模1人,中國好人30人,全國最美孝心少年8人,湖北省道德模範5人,荊楚楷模36人,呈現出恩施群星現象。2019年州、縣市走訪慰問、關愛幫扶道德典型131人(次),發放關愛幫扶資金36.75萬元。各縣市紛紛出台相關激勵褒獎措施,樹立了好人有好報的價值取向。

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各部門齊抓共管,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建議案》指出,下一步,我州將全面發力、重點突破、擦亮品牌、補齊短板,力促鄉風文明建設提檔升級,為全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豐潤的道德滋養和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