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別人好,毫無意義,根本沒人在意
最近,看了一段5分鐘的日本諷刺短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感悟頗多。片中,「機器人」一直幫助著小女孩以及身邊的人,但是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跟它說「謝謝」,除了小女孩。
直到最後,「機器人」被汽車撞飛,身邊的人一片冷漠,小女孩說了一句,「你對別人好,毫無意義,根本沒人在意」。最後的畫面是,身邊的人都是機器人,而倒在血泊里的「機器人」其實是一個善良的大叔。
我們常常被教導要為人善良,然而殘酷的事實是,付出全部善意的我們收穫到的往往只有冷漠和欺騙,在很多時候,我們的善良一文不值。善良固然沒有錯,溫良恭謙讓更值得每個人學習,只是我們不能善良無度。正如短片中善良的大叔,他竭盡全力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獨獨忽略了自己,最終他收穫的只有冷漠、無情。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行為「善良」是人格健全的表現,具體表現在五個維度(性格、人格、責任感、情緒穩定性、思維開放性),從外在表現上來看,善良不僅是對待外界的態度,更是自我發展所需要的品質,一個人擁有善良的品質實質上是擁有同理心的表現,即所謂的「共情」能力,它可以讓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件事。
心理發展三階段
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的心理發展需要經歷三個階段:「自我」「本我」「超我」。所謂超我,表現為抑制慾望和規範自我行為,是人格結構上的道德標準,它讓我們產生榮辱意識,做錯事會有負罪感。在很大程度上說,善良的人即是達到了超我層面,他們往往在解決問題時更為客觀和公正,這也讓他們的生活更為一帆風順。
「善良」行為同樣需要得到回報(正反饋)
傳統觀點認為,「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求回報」,那麼善良的行為真的就不需要回報了嗎?其實,善良的行為同樣需要得到正向的反饋。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心理能量」,指人們對自我需求的認識和個體獨立性。每個人的心理能量都是守恆的,當我們對別人做出善意的舉動時,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報答,但一定需要對方正向的回饋來維持我們的心理能量。
所以說,善良行為同樣是需要得到回報的,當我們的善意得到對方的正向反饋,大腦中產生的多巴胺會讓我們感到愉悅,這也就促使我們會對善良之舉產生迷戀,讓我們收穫自我認同感,繼而重複善良行為,即對行善上癮。
有人說,學好三年,學壞三天,其本質上就是正向反饋獲取不足的結果,人非聖賢,對一件事的執著程度往往取決於事情本身給我們的回應,當我們的善良被踐踏,善良本身對於個體來講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所以說,我們的善良應該得到報答。
善良行為的目的:取悅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那些善良的人往往更受歡迎,那麼,善良就是為了取悅別人嗎?當然不,善良是為了取悅自己。加德夫大學與德州大學的醫學研究顯示,善有善報是有科學依據的,有正念的人往往在思考時,會產生令細胞健康的神經遞質,讓免疫細胞更為活躍,反之,邪念會讓細胞衰老速度較快,所以說,善良行為有助於身心健康。
其次,善良也是為了心安,在很多時候,邪念的起因大多是因為物質和貪婪,我們的善良往往會讓我們損失一些身外之物,但獲得的是自己心靈上的安穩和平和,但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東西始終會讓人芒刺在背,如鯁在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示,人們需要自我道德的實現,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這個道理。
善良並不是懦弱
此外,善良並不是懦弱,我們的善良當然需要鋒芒,單純的善良往往會被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成為他們的小肥羊,對一個成熟的人來說,善良需要建立在完整的原則體系中以及自我底線之上,我們對壞人的寬容和善良即是對罪惡的放任和對好人的傷害。善良不是要做爛好人。
很多人容易對於別人的請求和訴苦動惻隱之心,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這種不正之風,這種愚蠢的善良一文不值。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有權享受世界上的一切,但這需要自己努力,善良的人就應該被利用嗎?
當然不,我們的善良應該面向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而泛濫的善良之心往往就是對自己的毒藥。很多時候,善良的舉動更像是傳遞聖火,我們不僅要善良,更要有一雙慧眼,這樣我們的善良才能夠在社會中傳遞。
為什麼很多人的善良一文不值?實際上是他們對善良行為的認知模糊以及對發出對象的籠統概括所造成的,真正的認識善良對於個體的意義,以及我們該如何用善良之心與世界相處是我們的必修課,善良當然重要,它代表著我們人格的完整性,但一定要學會善良有度。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潛意識心理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