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齊雲山,看石橋岩奇觀

2019-09-27     中華人APP

黃山市齊雲山以其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其後山有靜謐的雲岩湖,而雲岩湖西岸的石橋岩,乃一大奇觀。

齊雲山

石橋岩的長度約90米,寬約8米,穹高達26米,跨度近40米,頂厚10米左右。若從東向西透過橋孔觀看,宛如半月。在橋的西面有一山峰,卓立於石橋岩的橋洞之中,像一隻石猴,也像一隻玉兔,故名曰"猴子望月"或"玉兔搗月"。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白岳日記》中贊石橋岩曰:"岩之右,一山橫跨而中空,即石橋也。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山一岫峙立,拱對其上,眾峰環侍,較勝齊雲天門,即天台石樑,止一石架兩山間,此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靈幻也。"

這裡,徐霞客先生明確指出,天橋岩勝過齊雲山一天門的象鼻岩和天台山的石橋。每當風雲際會之時,簇簇雲霧自橋下奔涌而出,似香煙迷漫,人立橋畔,疑似通往仙山瓊閣。

雲岩湖

已故黃山市的老市長吳存心1988年曾寫過一篇文章,將石橋岩與美國的彩虹橋、貴州的天生橋做比較,他寫道:"美國猶他州的彩虹橋,以高峻窄險見奇,有天下第一天然石拱橋之譽,被載入《八十年代世界之最》一書。我國貴州省黎平縣的天生橋,則以橋拱跨度雄偉而馳名。而齊雲山的石橋岩,與美國彩虹橋相比,彩虹橋形雖似,體略小;拿它和貴州的天生橋對照,石橋岩雖規模不如,但天生橋卻失之勻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石橋岩形體皆備,又兼具彩虹橋與天生橋二者的優勢。"

唐朝韋綬曾在石橋岩旁建石門寺,現今已僅存殘跡,石橋岩的岩壁上有唐代至清代的碑銘和摩崖石刻40多處,石刻分題詞、吟詠、記游等,正、草、隸、篆諸體皆備。北宋熙寧年間撰刻的一座斷碑《岐山石橋岩碑記》,除了描繪石橋岩的概況及佛殿"石門精舍"外,還特意記述了此地的泉與水。碑記曰:徽之山,大抵贏於石不足於水,而岐山岩皆石,石石皆泉,泉泉又皆石。描述了這裡山、水、泉、石融為一體的情狀,自豪之色,溢於言表。

石刻中,著名的詩詞還有:

"吾家後室爛柯山,空洞虛中十畝寬,此處石橋渾相似,只稍一局片時閒。"系隸書,為(南宋)紹熙癸丑鄒補之所題;

石橋岩

"結伴到來幽意偏,殊憐勝景隔塵緣,石龍泉落寒侵骨,岩勢如虹駕碧天。"系行書,為明嘉靖四十五年黃來然題;

"兩山環合勢相迎,中有修梁石幻成,天地既能開此秘,我來識面勝聞名。"亦行書,為南宋嘉定八年池陽王東題;

"阿彌陀佛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系楷書,為明鏡道人所題。

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名人涉及汪道昆、詹景鳳及當地的官員等。巨幅石刻還有"亘古奇觀""詹東圖讀書台""福壽康寧""大石橋""德政碑""狀元"等字樣。橋的右側崖下,有一洞,其頂部有龍鳳二泉交替飛灑,頗為神奇。橋南端有天泉書院舊址,系明代湛若水講學之地。

天泉書院的左邊,還有詹東圖讀書台,詹景鳳為明代書法家,字東圖,號白岳山人,因鬱郁不得志,無意仕途,便寄情山水,在石橋岩附近辟台築書齋以供讀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SIhdW0BJleJMoPMI2Ra.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