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畢業旅遊去北極」:人家的起跑線超過了我們的終點,我們該如何自處?

2021-04-01     明珠絮語

原標題:「小學生畢業旅遊去北極」:人家的起跑線超過了我們的終點,我們該如何自處?

01

博主@LyingBenBenBoom的一則微博,又讓人感到了來自起跑線上的壓力。

「聽播客說在北極科考時落腳的小鎮上看到一群中國小孩,上前一打聽發現是北京朝陽區小學的畢業旅行。」

「奉勸各位爹媽別卷了,這還有啥可卷的。」」

後來據考證,那些小學生不是朝陽的,而是海淀的。

但不管是哪兒的,其實都一樣,孩子肯定都是來自於大城市裡的高端家庭,不屬於平民階層。

其實不僅在北京,其他地方也一樣,經濟條件更好的父母,教育孩子的視野已經擴展到了更大的世界。

記得前些年就有過一條新聞,說華師附中17位中學生在寒假期間遠赴南極開展了為期18天的科學考察冬令營活動,團費人均15萬元。

可見,不僅北極,就連南極,也早就有了我們國家孩子們的足跡。

02

當時就有網友說,15萬元夠交樓房的首付了,花這麼多錢去南極走一趟,不值。

說這話的人,肯定沒錢。

能花15萬讓孩子玩半個月的家庭,不會缺交首付的錢。

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不管大人還是孩子,能夠出去開闊視野都是好事,這不存在值不值的問題。

有人感嘆,我們放暑假去天安門廣場看一次升旗還覺得有些奢侈,人家已經踏上了北極。

這不由得想起那句讓人泄氣的話: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人家一出生就在羅馬。

人家的起跑線超過了我們的終點,如此懸殊的先天差距,你讓我們怎麼和人家競爭?

03

筆者是窮人家的孩子,對此深有感觸。

作為農二代,我直到上大學才第一次出縣,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看到三層以上的樓房。

別說和國內的高端家庭相比,就算是在普通的城市家庭面前,先天不足也非常明顯。

但多年的經歷證明,即使我們在起點上不如別人,也不代表我們就沒有機會。

至少,我們可以做到兩點:

一是我們不能行萬里路,但可以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確實如同讀萬卷書,其益處不容小視。

但同樣,讀萬卷書也如同行萬里路,照樣可以收穫滿滿。

就說筆者身邊的一個真實例子吧。

同事的女兒,考上了廈門大學,現在已經在國外定居。

在大三的時候出國交流,在接受對方高校面試官的口試時,她的口語流利及標準程度讓對方感到吃驚,問她是不是有國外生活的經歷。

她回答說:「我只是一個來自於中國農村小鎮的女孩,從來沒有出過國。」

我們都知道,學習英語,去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遊學,在當地的家庭生活一段時間是非常有益的。

但在小縣城並沒有這樣的條件,她的做法是多年來一直堅持聽英文廣播練聽力,交外國的網友練口語,最終,把英語學得連外國人都為她點贊。

反觀有些富家子弟,從中學時代就出國留學,回來後居然連外語都不咋地。

原來他們出去後也是和華人在一起聚居,平時都是說中國話。

有好的條件當然有利於發展,沒有好的條件,也不是沒有機會。

只要你肯努力。

04

二是可以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實現階層上升。

那些能夠輕鬆讓孩子去北極旅行的家庭,絕大多數都不是一代人的功勞。

他們的家庭往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讓孩子有了更優裕的生活環境。

所以,我們也不必急於求成,想一下子就趕上人家。

就拿筆者自己來說吧,能夠跳出農門,在小城裡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跟父輩比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

到了兒子這一代,他從童年就坐上了私家車,住上了樓房,曾去國內多個省市旅遊。

在他20歲那年,辦理了出國護照,申請了國外的大學,制定了出國旅遊的計劃。

雖然由於疫情的原因未能成行,但想去也只不過是時間和自己想不想的問題。

將來他的孩子小學畢業也許不一定去得了北極,但我敢肯定,他能到的最遠的地方不可能只是去縣城讀書,前18年的人生活動範圍也不可能只有十幾公里。

也許我們跟人家永遠都會有差距,但差距一定會越來越小。

05

人家的起跑線靠前,是因為人家的前幾代都在努力奔跑。

既然看到了差距,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努力就好。

我們不一定能夠成為最頂端的那一拔,但隨著我們不斷前行,一定會讓自己逐漸上升。

不必著急,不必焦慮,踏踏實實地往前走。

羅馬就在那兒,只要你在路上,就會越來越近。

不怕你沒有出生在羅馬,就怕你停下腳步。

共勉!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Pmgs3gB9wjdwRpv0K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