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個人喜好來說,在格律詩中比較喜歡五絕、七絕的一劍封喉,如果有稍微豐富的東西需要表達,可以使用七律,篇幅相對大很多,適合「起承轉合」的把內容和情感交代清楚。
而五律作為律詩,雖然有八句,卻只有四十個字,篇幅不大不小,對仗又比絕句要求精研,特別是句子中字數越少,平仄把握難度相對越高。
首先從規則上來看,五言律詩遵守平仄格律,那麼在創作的時候心裡要有數。首先必須五字一句,總共八句完成整詩。然後詩內要遵循律詩規則。
而律詩的格式規則無外乎三點:平仄、押韻、對仗。
平仄關係:五律的平仄格式同樣是從首句判斷,遵守「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四種基本平仄格式。
押韻:仄收格式偶數句押韻(二、四、六、八句);平收格式首句也要押韻(一、二、四、六、八句),一韻到底,不能轉韻,而且必須押平聲韻。其中平收格式的首句可以押鄰韻,稱「孤雁出群格」,在首句不押鄰韻的情況下,尾句可以押鄰韻,稱為「孤雁入群格」。當然,這都屬於變格,我們暫時不管,創作的時候儘量都押韻。
至於押什麼韻,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這個倒是隨創作者自己的意圖來定。古韻有古韻的味道,新韻更適合閱讀流傳。不廢故,不懼新。只不過最好在創作完標註一下用韻,方便不同的讀者閱讀理解。
對仗:律詩的規則是中二聯(頷聯、頸聯)需要對仗,不過由於難度有點高,後期有些放寬,只需要頸聯對仗即可,但是頸聯必須對仗,這是律詩的底線,否則就不是格律詩了。只有頸聯對仗的我們稱之為「蜂腰對」,還有就是首聯和頸聯對仗,頷聯不對仗,這種我們稱之為「偷春對」。
我們在創作的時候還是儘量以中二聯對仗來要求自己。實在是詩意要靈活處理,再適當進行放寬。
遵守上面幾點,就基本上能稱為五律。但是一首真正的律詩還需要在內容上合理安排,並非合規即可。
格律決定了詩的體式,內容決定了詩的好壞。
而律詩的普遍文法就是「起承轉合」,每一聯對應一個字。在初學精進甚至稱為熟手的路上,按這條路鋪開我們的律詩肯定是不會錯的。因為「起承轉合」是世間所有事情的單線發展邏輯,作者按這個寫,讀者是最能接受的。
中唐以後,韓愈將散文風格引入詩中,開始了文法的變化,到晚唐李商隱,則開始了朦朧派詩風,不再固定遵守「起承轉合」的路子。
我們也可以學習他們,但絕對不是都能學好的。普適性才是入門的根本,天下人多嘆服李白,有幾人學成?而學杜甫的人,基本上都有所成。
有所成之後,再去追求自己的風格,才算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走得更遠。
原本是打算分析名家作品作為示例,但是賞析永遠是賞析,分析他人的作品不如自己創作思路清晰。前面有朋友邀請續詩,續了一首五律,順便做例子為大家分析以下一首五律如何寫成。個人水平有限,大家不要吹毛求疵。
朋友的要求是用《增廣賢文》中的這段五言四句的首句作詩: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
我們來看如何用「庭前生瑞草」寫出一首五律。
首先從平仄格律方面找出骨架,「庭前生瑞草」,平仄為「平平平仄仄」,這是平起仄收的律句,那麼整首五律的格式就可以推導得出(格律詩的平仄關係如何推導另外有文章說明,這裡不重複):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得到了平仄骨架,同時可以看到韻部是用首聯的第二句尾字來定。對仗和用韻就在寫詩的同時注意就好了。
下一步要進行內容的整體布局。寫詩,特別是寫律詩絕不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我們平時說「佳句偶得之」是靈感,但是偶得的一兩個佳句是支撐不起一首詩的,特別是律詩和排律,他們不像絕句短小精悍,留白意境。律詩講究的是整體圓熟,有始有終。
現在就假設「庭前生瑞草」是我們得到的佳句,我們來具體分析如何成詩。
「庭前生瑞草」,那麼肯定是獨門獨戶的小院,城市裡的高樓絕對沒有這個環境。而題主使用了「瑞草」,在句子中加入了吉祥、祥瑞的意思,那麼詩的走向可以往喜慶或者更廣闊的的環境去想像。
個人不喜歡熱鬧的詩,那麼就往清遠淡泊的方向走。而一般出句中使用了「前」這種類型的字,對句中習慣性就會使用「後」來對仗,雖然首聯並不要求對仗。
根據這些思考,我們對出第二句,承接首句的環境描寫,進一步細化,而且和首句對仗:「屋後起山煙」。這樣,就把屋後有山的景色帶出來,可以脫離城市居住感,把詩往自然、甚至遊仙方面引導。
我們得到首聯「庭前生瑞草,屋後起山煙。」鑒於我們先提到過的對仗中的「偷春對」格式,那麼我們在頷聯如果不對仗是可以的。同時也得到了韻部為平水韻「一先」部。
首聯「起」,頷聯「承」,那麼第二聯就是進行寫景深化,並繼續往空靈,遊仙方面引導思緒。我們寫屋後山中的景色,帶上聲、色動態描寫:「春澗靈溪響,華芝向水眠。」春山空澗水叮咚,溪邊的靈芝靜靜生長。
頸聯「轉」,不能再寫景,否則就成為了流水帳了。轉到人的行為描寫,凸顯整首五律的主題,注意這一聯必須對仗:「清虛三界外,放蕩五行巔。」原本是吟得「放蕩五行間」,但「間」字平水韻中出韻,換成「巔」字也不錯。當然也可以不換,那就是押新韻了。
尾聯「合」,既要承接頸聯,又要能大致呼應首聯,完成一個完整的「起承轉合」。為什麼既「清虛三界」,有「放蕩五行」?是不是想長生不老?尾聯給出答案:「不望千秋老,吟詩作散仙。」我並不指望長生不老啊,快快活活作為一個能吟吟詩的散仙就好。
一首平起仄收,符合格律,押韻「一先」部的五言律詩就完成了。
庭前生瑞草,屋後起山煙。
春澗靈溪響,華芝向水眠。
清虛三界外,放蕩五行巔。
不望千秋老,吟詩作散仙。
寫景、言志都還算到位。有同學就會問,感覺尾聯並沒有合回首聯啊?確實不明顯,但是我們把中二聯拿掉,變成一首五絕,大家是否覺得詩意照樣暢通呢?
庭前生瑞草,屋後起山煙。
不望千秋事,吟詩作散仙。
這在詩意上的承接完整,算是成功的。
學習好格律規則,構建好整體框架,用詩家語表達清楚自己想發散給讀者的內容,然後五字一句,八句完成,就完成了一首五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