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體面積最大的國家,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自1917年11月7日成立,到1991年12月26日正式解體,享國74年。
為何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國家,卻在1991年解體了呢?有人說,自1991年以來,國內外政治界、學術界許多人士對蘇聯劇變的原因進行了多視角的研究,大體得出了一個共識,那便是蘇聯最後一任總統戈巴契夫改革失敗,加劇了國內的矛盾,從而直接推動了國家的解體。
但也有人分析,蘇聯解體的關鍵人物,除了蘇聯最後一任總統戈巴契夫外,還有一個關鍵的人物,此人便是葉爾欽。葉爾欽,全名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爾欽,1951年考入烏拉爾工學院建築系,1955年畢業,196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之後在1990年7月退出蘇聯共產黨。
在外界眼裡看來,從小一直生活在蘇聯體制下的葉爾欽,根本就不像蘇聯體制下培養出來的政治人物。按照現在的流行語來講,他更像是一個「憤青」,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的時候,他處處抵制蘇聯的政治體制。
戈巴契夫執政期間,當時的蘇聯已經積重難返,國內矛盾日益加劇,雖然他想通過改革來徹底解決蘇聯的問題,但卻因為種種原因飲恨失敗。此時,葉爾欽站出來公開反對蘇聯體制,戈巴契夫一看這哪能行,便免去了他擔任蘇共的職務。但戈巴契夫沒有一擼到底,葉爾欽依然擔任相關職務。1989年,葉爾欽被蘇聯人民代表選為蘇維埃代表。也就是在同一年,他以蘇維埃代表的身份出訪美國,受到了當時美國總統給予的超規格待遇。
1991年8月19日,這一天蘇聯發生了一件大事,莫斯科發生了旨在推翻戈巴契夫執政和保留蘇聯的政變。與此同時,政變者還想抓捕葉爾欽,在此次政變前的幾小時,身邊的警衛要護送他及其家人躲起來。但藝高人膽大的葉爾欽卻堅持在政變當天趕往議會大廈,不顧個人安危跳上坦克指責政變非法。他之所以敢這樣做,有人分析是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支持,使得自己有膽量和底氣與政變者對著干。
如果說,戈巴契夫改革失敗再加上他所推行的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是壓倒蘇聯體制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葉爾欽就是推動蘇聯解體的「急先鋒」。在蘇聯還未完全解體時,他甚至和有西方支持的薩哈羅夫一起,不斷向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施壓,要求他修改蘇聯憲法第六條,其本意就是讓蘇聯從法律層面解體。
蘇聯解體前,許多俄羅斯人憧憬,只要俄羅斯走了西方的體制,那必然會過上紅酒笙歌的好生活。但事與願違的是,雖然蘇聯解體了,俄羅斯獨立了,冷戰也結束了,但是俄羅斯人卻並沒有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在蘇聯解體前,西方國家向他作出承諾:俄羅斯獨立後,願意提供經濟援助,以便幫助俄羅斯走出困境。
但事後的一切表明,顯然是葉爾欽想的太天真了。蘇聯解體後,從1992年開始,葉爾欽開始主導在俄羅斯實施經濟私有化的市場化制度轉軌。但這種轉變顯然沒有成功,盧布嚴重貶值,國力下降、經濟衰退,社會嚴重貧富分化,國內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每況愈下。
不僅如此,當時的俄羅斯還出現了分裂武裝。面對經濟的下滑以及武裝分子的暴亂,焦頭爛額的葉爾欽向美國求助,寄希望於美國出面,能幫他度過這次難關。但美國並沒有像之前承諾的那樣,不僅在經濟上沒有給予很大的幫助,反而還不斷地對俄羅斯進行打壓,讓其銷毀各類危險的戰略核武器。
此時的葉爾欽才幡然悔悟,原來美國的承諾根本不會兌現,現在的他就是西方的一枚棄子。在智囊團的進言下,他立即中止了向西方國家的「討好」,轉而把重心轉移到俄羅斯的國家戰略上來。在這之後,他不斷的更換國家總理,其目的就是找一個得力助手,以此來幫助國家走出困境,同時和西方國家對抗。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京曾評價他:作為俄羅斯首任總統、20世紀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是當之無愧地為一代傑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