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於月亮始終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在遠離家鄉時,月亮成為人們寄託並傳遞思鄉之情的首選渠道;在提到最嚮往的神秘聖地時,人們的選項永遠有一個叫做「月宮」;在想到美人時,嫦娥是永遠亘古不變的話題。
一.嫦娥的誕生意象與遠古神話
「嫦娥」形象的誕生時間幾乎可以確定是在戰國初年。誕生之初,嫦娥的形象便被大致的固定了下來,其中的關鍵信息便是「偷食不老藥,立地飛升至月宮,從人類的肉體凡胎中脫離出來,化為神仙」。事實上,這是一個完全憑藉超現實的想像力所構建的神話世界,這個世界體現出的正是人類的原始慾望。
那麼,什麼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呢?長生不老,不死不滅。成功的人,如皇帝、如富豪,為了能夠永遠享受這種強大力量和獲取的福利,一定會想要延長自己的壽命,更長久的享受這種巔峰狀態;沒有獲得偉大成功的人,也會想要延長自己的壽命,以獲取更強大的力量來獲得人生的成功。這種想要長生的原始慾望,根植於每個人的思想中,而「嫦娥奔月」的故事的出現,恰恰證明了古人們對長生的不斷追求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厭惡與迴避。
a。在古人的世界中,人們無法理解生與死,特別是死亡,將其視作靈魂從身體中剝離出來,甚至創造出了地府與六道輪迴,而這一切的發生,都是根源於人們對死亡的不解與恐懼。
而之所以嫦娥是以女性形象出現,這是因為女性對生命的敏感程度是天生具有且男性無法與之相比擬的。古代的女性在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之後,生存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創造生命、養育生命,因此對於生命的逝去,女性同樣是敏感的。同時,女性對於生命循環的這種特性,是一種男性無法企及的永恆存在的神性,長生神藥,似乎是註定屬於女性的。
嫦娥人物形象的關鍵詞有兩個,一個是「奔月」,一個是「為月精」,二者之間呈現的是遞進關係,前者的發生才使得後者出現。關於嫦娥的名字,她又叫姮,無論是哪一個,都有長生、永恆之意。嫦娥的官方形象是作為月神存在的,而在先民的眼中,月亮是永恆存在的,因此作為月神的嫦娥同樣有著長生的涵義。同時,由於月亮的特性,也決定了長生與女性之間的聯繫。
戰國時期,人們開始出現理性思維並一步步走上高潮,對世界的探索從構成開始,其中最重要被普遍認可的就是陰陽之說與五行之說。在陰陽之說中,從這兩個字就能看出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月亮與太陽,月亮毫無疑問是「陰」的代表。而在陰陽學說中,男性常常代表陽,女性代表陰,與前者相結合,用女性的形象來作為月亮的代表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其次,女性與月亮的運行規律也十分契合。《周易·繫辭上傳》中記載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為難,坤道為女」。女性與月亮最緊密的聯繫,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女子的月事。
石器時代時人們就發現,女性的身體會呈現出一種不可捉摸、但又十分規律的周期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周期恰恰與月亮的盈缺一致,所以古時被稱之為「月食」、現代被叫做「月經」。這也揭示了女性與月亮之間神秘的聯繫,以及先民們因為這種聯繫而誕生的崇拜之情。
在原始時代,人們雖然誕生了基本意識形態,但是意志上仍舊處於蒙昧狀態。對於先民們來說,「萬物有靈論」是一切意識的基礎。神秘、不可思議的大自然,讓先民們發自內心的敬畏,從而誕生了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
由於女性在族群繁衍的過程中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使得人們對於大自然與女性崇拜以期自己能夠擁有同樣的永恆性。這也是母系氏族社會能夠成為第一個人類群體社會的原因。「女性為本,男性則是衍生物。」
所以,圖騰崇拜中,女性就處於神靈地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月亮永遠是「大陰之精」,女性從生理生殖層面上升到文化心理層面,自此,便有了客觀的普遍意義。
二.《聊齋志異》嫦娥形象新解
在關於嫦娥的神話傳說中,嫦娥的形象始終是十分悽美的悲劇形象。包括後世的大部分各種文學作品、衍生作品都沒有脫離這個基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非常與眾不同。蒲松齡大膽創作了一個嫦娥被貶到人間、嫁人生子的「奇幻」故事。
蒲松齡筆下的嫦娥,有兩大特色:一是善於諧謔,二是有情有義。
《聊齋志異·嫦娥》中的嫦娥拋棄了以往冰清玉潔的有些木訥的形象,極其富有生活情趣:既可以效仿飛燕掌上舞,又可神似貴妃醉酒。萬種風情,使得男主角宗子美為其神魂顛倒,念念不忘。
除了男主角以外,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也吸引了讀者的目光。這種新奇有趣的感情的描寫和家庭生活的描寫,在當時來說都是十分獨特的。當然,這其中最獨特的是對於以嫦娥為代表的女性思維、女性對自我的限制的突破。突破了封建禮教為女性設下的一層又一層的枷鎖,打破了閨闈生活的苦悶與壓抑,重新賦予了女性生活新的生機。
蒲松齡先生所塑造的嫦娥形象,活靈活現、有血有肉,不再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沒有七情六慾的仙女,她更加的人性化、世俗化 、人情化 。這是一種從神性到人性的轉化。
三.結語
中國人對於月亮的追求歷經數千年,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執著。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作為月神的嫦娥的神話才能經久不衰的流傳下來。嫦娥的形象蘊涵了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心理和生存經驗。
之所以稱嫦娥為「失落的女神」,是因為其出現的年代正是女性地位大跌後的「黑暗」時代,嫦娥的出現就似一針強心劑,讓女性們從神話中找回自己的自信、和真實的過去,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
參考書目:
[1]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2] 珍尼特·海登:《婦女心理學》,雲南出版社,1986
[3] 恩斯特·卡希爾:《神話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