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口碑電影《龍貓》,20年後重上熒幕,繼續延續經典

2019-11-15     書筋巧談

如果說十月的影片是獻禮祖國,那麼十一月的電影院可謂是集齊了喜劇、科幻、動作和懸疑,尤其是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修復後時隔21年再次上映,這可讓許多網友躍躍欲試,近幾年來,經典電影被不斷翻拍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時還有一批電影由於年代久遠經過現代技術修復後重新被搬上螢屏,足以可見經典影片的市場。在這其中,《龍貓》就是一部典型的被重新上映的經典作品。

作為一部動畫片,讓許多人產生思考:為什麼一部20年前的作品在20後重新上映還會受到大批熱捧,甚至吊打了一批新上映的電影?

宮崎駿的畫風塑造了理想的世界

說到《龍貓》,大家最先想起的一定是宮崎駿,說到宮崎駿,就不得不提他的畫風。「世上再無第二個宮崎駿」這樣的話語無疑是對他最好的認可,幾次說退出動畫製作的老人頻頻因為想再呈現給孩子們純真的世界而重出江湖。在90一代的人中間,少有沒有看過《千與千尋》、《龍貓》這樣經典的人,那不知道宮崎駿的就更少了。

而《龍貓》雖然不是最能代表宮崎駿畫風的一部作品,但是作為首部重新上映的宮崎駿經典的作品,《龍貓》承襲了宮崎駿的一貫畫風,雖然好像並沒有太多刻意的描繪,但是卻能一秒讓觀眾們感覺到心曠神怡,《龍貓》中的田野、鄉村讓許多已經長成大人的90後回憶起他們小時候的生活場景,20年前城市還沒有現在那麼多,更多的是像電影中那樣的綠地。除此之外,還有孩子們在草叢玩耍的場景,這簡直就是大家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再加上現代技術的發達,一般的動畫作品不是特效就是特效,絢麗的畫風或者偏日系的人物刻畫已經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而《龍貓》中的人物相比之下就保留了原始的可愛,裡面的人物都是圓圓潤潤的,有點嬰兒肥的小孩子形象更能體現孩童的天真和稚氣。除了這些,裡面對場景的描繪就更加讓人過目難忘,如果說記憶里的夏天是什麼,那一定是西瓜切開來的一片紅色,和森林裡令人舒適的綠色。

孤獨、陪伴、童真,恐怖的背後卻是溫暖的故事

說到《龍貓》,除了影片中那兩個小女孩,還要提到我們的主人公龍貓。其實乍一看《龍貓》,裡面有許多的恐怖因素,比如老房子裡的黑色生物,再像孩子們掉進洞穴里剛發現龍貓時,但是作品卻不把重點放在對恐怖的描寫,而是從這些原本恐懼的事物中尋找溫情:龍貓在雨夜大步向女孩走來,陰天、無人的森林,本來可以設置嚇唬孩子的情節,這個巨大的生物卻站在女孩的旁邊,陪著女孩一起等待公交車。

劇中的小女孩無疑是孤獨的,媽媽生病獨自住院,她們跟隨爸爸搬到鄉下,在雨夜獨自等車,這些都營造了孤獨的氛圍,而在現在我們來看,這反映的不就是現在最常見的原生家庭的問題嗎?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或多或少也有影響,但是《龍貓》卻用一個存在人們心中的神物來陪伴孩子們,看過《龍貓》的小孩子們都希望自己能遇到像龍貓一樣可愛並且能一直陪伴他們的存在,《龍貓》從某種層面,它是寄予了這樣的希望。

和龍貓相比,劇中的人物就顯得有點稍微遜色,鄰居家的婆婆善良、影片中的小男孩羞澀、爸爸與媽媽相互扶持的感情、小女孩的天真,這些都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個淳樸又接地氣的形象,而這些形象恰好在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少,人們相互懷疑,不會像電影中說的那樣鄰裡間相互幫忙照顧,這些都讓觀眾們願意活在電影里,看完電影,大家又得回歸到現實中。

經典成為經典,是因為它能打動人心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老片」,不是因為具有年代感的拍攝畫質,也不是因為大家喜歡懷舊,而是他們能夠關注最貼近人的一些東西,它們講述的是人,打動的是人心。好萊塢的大片自然能讓大家過足眼癮,特效、動作毫不遜色,但是往往是技術的提升而忽視了內在的深度。《龍貓》這部電影之所以是宮崎駿第一部在中國修復後重新上映的影片,正是因為它能喚起大家心中對從前那份美好生活的回憶,誰不想生活在無憂無慮的「桃花源」里呢?

另一方面,《龍貓》也告訴我們,要永遠保持心中的純真。不只是《龍貓》,幾乎所有在電影史上留下足跡的作品都能喚起人們曾經丟失的美好,他們或是揭示社會的黑暗,或是暴露人性的醜陋,他們都在潛移默化地將人們朝著更好地方向指引,其實影片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他們被創造出來最後最終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生活中固然需要無腦喜劇來消遣娛樂,但是經典作品能成為經典被大家廣泛流傳,還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前面也說到了,《龍貓》其實只是現在被重新搬上熒幕的一部作品,以後除了《龍貓》《海上鋼琴師》此類的經典電影還被不斷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的眼前,作為曾經的見證者我們再次為它買座是為了心中的一份致敬,作為未曾接觸過的「新人」來說,我們更應抱著學習的心態去發掘其中的哲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6qtbW4BMH2_cNUgN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