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武漢有支「丹鄉娘子軍」

2020-04-11     視界網

鍾麗麗在精心照顧患者

彭娟與患者親切交談

重慶:武漢有支「丹鄉娘子軍」

黃雯給患者加油

陳先紅為患者喂飯

推患者病區散步曬太陽

有一聲呼喚武漢危急,有一聲應答捨命逆行。

在武漢抗疫一線,有一群娘子軍,她們是來自重慶墊江的丹鄉白衣天使,她們憑著一顆大愛仁心,譜寫出了一曲守望相助、救死扶傷的新時代讚歌。

黃雯曾經想過很多種與武漢相見的方式,或與櫻花同框,或登黃鶴樓賞景,或在街頭吃熱乾麵,卻從未想過會在一個寒冬的夜晚匆匆走進這座嚮往已久的英雄城市,為她「治病」。

黃雯是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的主治醫師,在得知要派醫護人員赴武漢支援的消息後,她第一時間請纓前往。縣裡先後派出了三批醫療隊,其中兩批由21名女醫護人員組成。因為墊江盛產山水牡丹,有「牡丹之鄉」之稱,出發時媒體和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她們為「丹鄉娘子軍」。黃雯便是其中一員。

3月19日,是黃雯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病區工作的第40天,這天有兩件事讓她很興奮。一是見到了兒子,6歲的兒子一大早就給她打來了視頻電話,他說電視里那些醫生叔叔阿姨都回來了,你為什麼還不回來。她告訴兒子,媽媽很快也要回來了。

另一件事情,就是她到武漢後收治的第一個病人張永紅,今天要出院了。

張永紅是2月14日因為新冠肺炎病情加重從方艙醫院轉過來的,當時呼吸困難,咳嗽不止,一雙手不停地在身上抓撓,顯得很煩躁。黃雯不論問她什麼,她要麼不回答,要麼就是一句話「讓我死了算了」,根本不願配合治療。

黃雯經過認真分析,認為她的煩躁是由瘙癢引起的,便叫來護士一起為她翻了身,發現她全身都是皮疹和指甲印。黃雯決定在治療新冠肺炎的同時也治好她的皮疹。可她把藥房能夠開出來的皮疹藥都用上了,效果並不理想,她便把醫院發給醫護人員的抗過敏藥膏和修復液全用到病人身上,瘙癢終於控制住了。張永紅聽說小黃醫生把自己的藥全給她用了,而且病情好得很快,很是感動,主動拉住黃雯的手,連說「感謝小黃醫生」,眼裡溢滿了淚花。

這以後,張永紅的心情好多了,言語也多了起來,十分配合治療。經過溝通交流,黃雯才知道她家有三個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她的丈夫和92歲的母親分別住在不同的方艙醫院,她因病情嚴重轉入了這個重症病區。她認為,住進這個病區的人多數都不會活著走出去,便產生了絕望心理。黃雯加了她的微信,每天和她溝通病情,鼓勵她堅定信心,戰勝病魔。她們的醫患關係變成了朋友關係。

經過30多天的治療,張永紅的新冠肺炎和皮疹都已痊癒,今天出院。黃雯剛到辦公室,張永紅便送來了感謝信,要和她合影,含著眼淚非常激動地說:「感謝小黃醫生,感謝你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感謝你們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這是退休夫婦傅根莉和趙正聯說給主管醫生陳海瓊和她的姐妹們的心裡話。

陳海瓊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13病區的醫生,她來自墊江縣中醫院,與她同科室的還有6個「丹鄉娘子軍」成員。

傅根莉和趙正聯夫婦2月5日從「九院」轉入時,雙雙病危。他們的兒子遠在北京幫不上忙,夫婦倆心情很糟。陳海瓊告訴他們:「叔叔、阿姨,你們不用擔心,我們這些醫護人員就是你們的兒女。」陳海瓊和護士們天天輪流與他們聊天,給他們講故事,護士陳鳳霞、胡春花天天給他們喂飯,幫他們換洗衣服,伺候他們大小便。幾天下來,夫婦倆的情緒大好,病情逐漸好轉。

2月29日,是傅根莉64歲的生日。這天一大早,陳海瓊和姐妹們便忙活起來了,做蛋糕、寫賀卡、做長壽麵……他們在自己做的簡易賀卡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你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霧都到江城,共飲一江水。祝福阿姨早日康復!」

正午12點,隔離病房裡讀賀卡、吃蛋糕、唱起了生日歌……久違的歡聲笑語讓傅根莉激動不已,她向全體醫護人員深深地鞠了一躬,動情地說:「謝謝你們讓我重生,這是我這輩子過得最感動最特別的生日,你們平時帶著護目鏡、穿著隔離服,身上全是汗,我雖然看不清你們的面容,但我看著你們那麼辛苦,特別心疼!你們就是我的親人!」

「謝謝,你就是我的親人。」83歲的唐爺爺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完這句話,雙眼慈祥地望著王潔白,露出了微笑。這是他入院二十多天來第一次完整地說話。

王潔白是墊江縣人民醫院的護師,這次援鄂被分配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在她護理的病人中,數唐爺爺病情最嚴重。

唐爺爺除了新冠肺炎,還患有腦梗塞導致的半身不遂、語言障礙、大小便失禁,完全不能說話,身上能動的除了左手就只有兩顆眼珠了。

「我第一次看見他那無助又無奈的眼神,沒有忍住眼淚。」王潔白告訴我。她第一次給唐爺爺翻身、擦洗身子的時候還請了幾個姐妹幫忙,後來都是一個人每隔兩個小時幫他洗一次,每一次都會累得滿頭大汗。後來,時間長了,她和唐爺爺之間形成了默契,哪種眼神表示要喝水,哪種眼神是要小便,哪種眼神是要大便,王潔白都能準確判斷。同事朱明霞說:「潔白姐姐對唐爺爺就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盡心,如果不是她細緻入微的護理,唐爺爺可能早就走了。」

我轉述了朱明霞的這番話,王潔白笑著對我說:「老實說,我還沒有像這樣服伺過我的父母,但我真的是把他當父母在對待。」

把病人當父母對待的還有肖亞,也是來自墊江縣人民醫院的主管護師。

肖亞是第一批援鄂戰士,她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病區已經工作40多天了。她每天要管5個重症病人,全是老人,其中2個90歲以上,2個80歲以上。肖亞除了做好繁重的護理工作之外,還充當了護工和子女的角色,要想方設法解決他們不同的需求。

20床的畢爺爺92歲,她每天都要給他喂開水、喂藥、喂飯,還要幫助他翻身、大小便……

18床的胡爺爺天天上著呼吸機,生活不能自理,她也要給他喂溫開水、喂藥、倒大小便……

90歲的胡延堂要聽戲曲,她便在網上給他下載;

1床的熊輝胃口不好,她便不斷給他調整飯菜,還把自己從家裡帶來的鹹菜分給他和其他病人,讓他們多吃點飯……

「奶奶,您多吃點飯,吃了繼續做功能鍛鍊操。」譚小莉一邊喂飯一邊催促著谷福林老人。

谷奶奶76歲,她既有糖尿病,也有嚴重的風濕病,不能走路,飲食也受限制。2月4日因新冠肺炎收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病區,後成為譚小莉護理的病人。

譚小莉是墊江縣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對護理重症病人很有經驗。針對谷奶奶體質差、病情重、吃不好、睡不好、無信心等特徵,譚小莉教了她幾種床上功能鍛鍊的方法,谷奶奶稱之為「功能鍛鍊操」。

譚小莉不僅鼓勵、支持谷奶奶天天鍛鍊,還把她每天的鍛鍊情況記錄下來,貼在床頭,監督她持之以恆。十多天下來,谷奶奶的病情和精神狀態慢慢好轉了。

與譚小莉的「功能鍛鍊操」有異曲同工之效的還有彭娟的手語舞。

為了加強與病人溝通的效果,增進與病人的親近感,主管護師彭娟在網上學了一套手語舞,並製作成抖音發給病人,鼓舞他們戰勝病魔。雖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但彭娟的舞姿在動聽的旋律伴奏下,依然嫻熟而優美,深得病人和同事的喜歡。

「你怎麼想到用這麼現代的方式去與病人溝通?」我好奇地問。

她說:「我相信美的東西人人都會喜歡,包括勇敢而善良的武漢人。」

「說起武漢人的善良,我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護士長李春梅沒等我回應便開講了。

我剛來武漢市中心醫院ICU的時候,遇到一個重症病人,住在10床,姓吳,是個小伙子,約有170斤重,翻個身都要我們四五個人同時幫助他,而且還上著CRRT,吸著高濃度的氧氣,呼吸仍然有些微喘。但他仍然堅持要給他媽媽打電話,怕老人家擔心。我給他接通電話,放到他耳朵上。他說:「媽媽,您別擔心我,我不嚴重,我在方艙醫院,您一定要自己照顧好自己啊.......」明明住著ICU卻騙媽媽說自己在方艙醫院,多麼有孝心的小伙子,多麼善良的武漢人啊!

第二天,給他采血,由於太肥胖,四五個護士都沒能成功。她卻用微弱的聲音安慰她們:「別緊張,沒事的,我會好好配合你們的,謝謝!」讓大家都很感動。後來,我找到股動脈的解剖位置,一針見血。看到采血這麼順利,我還以為是個好兆頭呢,沒想到,兩天後,他還是走了……

其實,看著病人從自己面前離去,我們作為醫護人員,心裡還是很難受的……所以,我們來武漢的任務就是全力挽救生命,哪怕冒著再大的危險,受再多的委屈也在所不惜。

說到委屈,還得說說陳先紅與「精緻爺爺」的故事。

「精緻爺爺」是一位十分挑剔、個性怪異的八旬老人。醫護們不敢說他怪異,便將「怪異」稱為「精緻」。

有多「精緻」?每一個物件都必須放到一個指定位置,胰島素盒子要放到19點方向,手錶只能放在18點方向,筆和本子要放在12點方向,還有什麼眼鏡、藥、瓶子、杯子、手機……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他是用地道的武漢話指揮這些外來的醫護人員,聽錯了、放錯了,他就會發火!

陳先紅剛來就被安排做了他的管床護士。儘管前面的同事給他打了「預防針」,但她第一天還是遭遇了他的「精緻」。

「您好!爺爺,我是來自重慶的醫療隊,我叫陳……」

自我介紹還未完,老爺爺淡淡地看了她一眼,大聲說道:「護司,把蹄子打開!」

蹄子?什麼蹄子?重慶話罵人把手叫「蹄子」,這不是侮辱人嗎?

陳先紅又一次用比較標準的普通話問道:「爺爺,請原諒我沒聽懂,您能用普通話再說一次嗎?」

「我跟你說話蠻累的,就是蹄子啊!蹄子!」老人激動的嘴巴不停地說,手也不停地指。

陳先紅感到委屈,然而她卻咽下了委屈。她馬上開始學武漢話,終於知道了「蹄子」就是「抽屜」,原來他沒有罵人呀!

接下來,陳先紅輕言細語地與他溝通、交談,了解了他的個性和習慣,逐漸建立起了良好的醫患關係。

「精緻爺爺」出院時。他無論如何也要陳先紅把手機號碼留給他,他說,等疫情過了,我去你的家鄉看你,看你們的山水牡丹。

(作者: 黎美劍)

(作者單位: 墊江日報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4DmZ3EBnkjnB-0zaI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