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家牛(Bos taurus),牛科牛屬,肉可食,做法豐富,味道鮮美,長期占據本人最喜愛肉類排行榜第一名……
好了,不假裝自己在寫餐桌物種日曆的稿子了。今天我不是來跟大家(又一次)介紹家牛這個物種的,而是想從牛肉出發,聊聊生活方式和環境保護之間的一些微妙聯繫。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只用「好不好吃」和「貴不貴」兩種標準來判斷要不要常吃某種食物。牛肉憑藉著好吃又不算太貴的雙重優勢,三天兩頭就出現在我的餐桌之上。
但在我拋棄工作、回歸學校之後,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改變的緣起,是食堂里的一張圖:
從蔬果主食到各種肉類,這張圖列出了常見食材的「環境成本」—— 平均生產1千克食材,相當於要排放多少千克二氧化碳。生產肉類的碳排放高於蔬菜水果。而在雞魚豬羊牛這幾類肉裡頭,牛羊肉的碳排放又遠高於其他。
作為總結,條形圖上方標著一句「你的食物選擇影響著氣候」,大有一種「就看少年你怎麼選了」的意思。
老實說,我向來對這種既不做道德綁架,也不替你拿主意的宣傳方式甚是買帳。但在看了個圖就接受感召之前,我們總是要先問,這些真的有影響嗎?
少吃牛肉,能減少碳排放嗎?
食堂那張圖裡的數據出自2017年發表的一篇系統綜述。它網羅之前的研究,分析了生產168種新鮮農產品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並用生產每千克該農產品所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表示出來。
以中位數計,生產1千克雞肉的二氧化碳當量為3.49千克。相比之下,生產1千克大豆的二氧化碳當量是0.49千克,牛肉的卻高達26.61千克。
(註:條形圖里用的是算術平均數,所以數值上稍有差別)。
肉比素碳排放高很好理解:糧食是種出來的,禽畜的肉是吃種出來的糧食長的,能量轉化效率遠不到1,肉的排放更高實在是很說得通。
可為什麼都是肉,牛肉的碳排放會比雞的多這麼多?
一來是產出。牛的腸道發酵會產生甲烷。這種溫室氣體對氣候暖化的潛在影響力,或者說「全球增暖潛勢」(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是二氧化碳的21倍。
每天,15億牛口在世界各地的牧場上嗝下屁排出的甲烷,就占掉了牛肉碳排放里的大約一半。
其次,是投入。牛肉長起來比雞豬魚肉都更耗飼料。同樣是增加1千克體重,雞通常只需要大約2千克飼料,而牛通常得吃6千克左右的飼料。這些飼料可都是要花地花水花肥料種出來的。
另外養牛本身也是個極其耗費土地的事業。一些地方為了發展畜牧業,會破壞森林來開闢牧場。而清空林地的一個常見手段,就是用火燒。南美洲生產1千克牛肉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高達34.10千克,其中就有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原因。
所以,要是人們能把餐桌上的牛肉都換成雞肉,畜牧業也因而調整起來,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要排掉的碳的確能省下不少。
處在牛肉愛好國第一梯隊的加拿大曾經做過研究,比較了七種不同飲食偏好對環境的影響。結果發現同等熱量攝入下,不吃牛肉食譜一年下來比「不忌口」食譜少了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歐洲的研究者們也發現,如果歐盟的肉蛋奶消費量能減少一半,歐盟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將能夠減少25%~40%。
那,不能靠種樹去吸二氧化碳嗎?
這真不是我為了吃肉甩鍋給樹,實在是光合作用太過神奇,有點引人遐想。
但一系列的資料把我從白日夢中拉回現實:吸不完。
誠然,要將空氣中的部分二氧化碳固定下來,種樹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之一。在生長過程中,樹木會吸收二氧化碳並轉化為其他含碳物質截存起來。在樹木乾重里,這些碳的重量能占到接近一半。2011年,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全球的森林每年大約能從大氣中固定下24億噸碳,大致相當於年化石燃料碳排放的⅓。
然而光是維持這個狀態,就已經很艱難。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990至2016年間,全球森林已經減少了超過130萬平方千米。毀林放牧是其中一個因素。在南美,1988至2004年這17年間,巴西以平均每年超過1.8萬平方千米的速率在破壞亞馬孫雨林,以興建養牛用的牧場以及種植大豆飼料的農場。在我學校所在的澳大利亞,大堡礁流域超過93%的森林破壞也都和牛肉產業有關。
另一方面,試圖造林的國際行動,也可能存在一些隱憂。《自然》今年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儘管2011年德國政府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起的的「波恩挑戰」獲得了包括中國在內43個國家的支持,但目前的計劃難以達到預期的固碳效果。
「波恩挑戰」希望能在2030年之前恢復3.5億公頃遭砍伐和已退化的土地。但研究者發現,在各國現階段計劃中,最常見的恢復手段是在土地上栽種單一樹種的人工林。
這些樹種,比如桉樹,雖然長得飛快,但每經過十年左右,木材會被收成,做成紙張、木筷等製品賣掉。之前固定下的碳,最終又隨著這些製品的分解,部分回到環境之中。
而要是這3.5億公頃土地能被恢復成自然生長的林地,到2100年將能比人工林多固定260億噸的碳。
但無論如何,單靠植樹的力量無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減排還是最重要的手段。
所以我決定率先減掉牛肉。
可是氣候變暖了,不是有利於糧食增產嗎?
這也是相當常見的觀點。一般而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被認為能增加光合作用,以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也的確有研究發現,氣候暖化正使得中國多熟種植(指一年內在同一塊土地上先後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區域的北界往北移動,三熟制地區向北擴張,將利於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增產。
但問題是,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遠不是耕作的全部,兩者的影響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也可能大相逕庭。雖然在中高緯度地區,更高的溫度能延長作物的生長季節、擴大可耕作區域。但在更靠近赤道的低緯度地區,溫度的升高會帶來有害影響。
伴隨氣候變化而來的,還有更極端的降水量變化和更頻繁的災害性天氣。傳粉昆蟲衰落、病蟲害滋擾次數升高等因素,也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危害。簡而言之,對農業的影響非常複雜,現在還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硬要一句概括,就是「要視當地的環境和農業管理情況而定」。
為了更好地應對糧食安全方面的衝擊,研究者們正呼籲將更多的糧食用於喂飽人,而非投入畜牧業作為動物飼料。
道理我都懂,但我一個普通人,改變真的管用嗎?
到現在,托食堂的福,我用雞肉和豬肉代替牛肉的「社會實踐」已經持續一個學期了,但我依然時不時會問這個問題:
一個人減這點兒量,真的有用嗎?
2017年的一項研究給出了參考:比較12項個人層面的減排行動,食譜向少肉改變的確屬於高效益的減排策略,每年可減少約1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發展中國家因為吃得肉本來就少,按這個減法減下來的只會更少。
而當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362億噸。
但我們沒必要寄望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沒必要因為不能改變世界,而放棄改變自己。
畢竟,萬一說服你改變的理由被人知道得多了,和你一起改變的人就多了呢!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Calo。